中醫藥膳要辨證施膳?

Tags: 常識, 藥膳, 施膳,

  中醫食療。是從“藥食同源”的思想觀念出發,以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為指導,將藥食兩用和具保健作用的中藥和食物經合理烹飪,製成易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的膳食,用於保健或疾病的輔助治療。

藥膳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營養治療學、營養衛生學和烹飪學等相關知識,根據藥食同源、養醫同理,發揮各類食物與藥物功效,研究藥物與食物結合,以達到防病治病、康復保健、養生延年目的。

藥膳是中醫食療的表現形式,將具有不同功用的中藥與食物製成膳食,可按中藥特點分為養生保健藥膳、美容藥膳、輔助治療疾病的藥膳和康復藥膳四類。

藥膳可加工為菜餚、湯羹、粥食、糕點、糖果等息如赤小豆鯉魚湯用於尿少浮腫,小便不利。有輔助利尿作用;川貝蒸白梨則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咳嗽;黑芝麻山藥米糕可烏鬚髮;山植糕可健脾開胃,消化食積等。

藥膳要辨證施膳

  藥膳既然含有中藥,也意味著需要根據中醫藥理論指導來選藥配膳,以達到更好效果。

  中醫認為病有病性,藥有藥性,食有食性。藥食同源,可以食物之偏性糾正人體偏性。中醫強調辨證淪治,對於結合中藥偏性和食物偏性製作的藥膳同樣遵循這一理論,營養師需根據疾病不同發病機理,辨證用膳,以食物為主,加上有特殊功能的藥物配伍。做成膳食,來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平衡,恢復勝腑功能。如便祕。是由過食辛熱之品,胃腸積熱;或熱病傷津,腸道失於濡潤;或情志所傷,久坐少動,氣機不利;或氣血陰陽虧損,大腸傳送無力所致。故可分為實熱便祕、氣滯便祕、氣虛便祕、血虛便祕、陰虛便祕、陽虛便祕六種證型。選用藥膳時要根據證候。

實熱便祕:

表現為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赤身熱。或腹脹、腹痛,口乾、口臭等症狀,可選用決明子、番瀉葉、蘆薈等清熱瀉火通便之品作為藥嗒輔料。如決明燉茄子:決明子煎汁備用,茄子油炒後,放人藥什及適量佐料燉熟即可。

氣滯便祕:

表現為大便祕結,暖氣頻繁,胸脅脹滿,腹中脹痛,飲食減少等症狀,可選用陳皮、木香、積實、佛手、白蘿蔔、丁香、刀豆、小茴香等理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油燜枳實蘿蔔:枳實10g煎汁備用,再將蘿蔔切塊,用豬油煸,加蝦米,澆藥汁適量,煨至極爛,加蔥、薑絲、鹽適量即可。

氣虛便祕:

表現為雖有便意。臨廁無力排出,用力則汗出氣短,便後疲乏,神疲倦怠等症狀,可選用黃芪、木香、黨蔘、白朮、山藥、蜂蜜、大棗、白扁豆等補益脾氣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黃芪蘇麻粥:先將黃芪10g、紫蘇子50g、火麻仁50g洗淨,烘乾,打成細末。倒人300ml溫水,用力攪勻,待粗粒下沉時,取上層藥汁備用、洗淨250g粳米。以藥汁煮粥。

血虛便祕:

表現為大便乾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健忘等證。可選用柏子仁、當歸、何首烏、熟地黃、白芍、龍眼肉、大棗等補益精血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首烏紅棗粥:何首烏50g 。大棗3枚,冰糖35g ,粳米100g。先將何首烏煎汁去渣。與淘乾淨的粳米、大棗人鍋。加水適豪,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煮成粥,加入冰糖即成。

陰虛便祕:

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兩顴潮紅,心煩少寐,潮熱盜汗,腰膝痠軟等症狀,可選用黃精、百合、黑芝麻、墨早蓮、五竹、桑椹、火麻仁、玄蔘、麥冬等養陰潤燥之品作為藥膳輔料。如桑椹芝麻糕:先將60g黑芝麻炒香,桑根30g,產麻仁10g

  溫馨提示:食補也非常注重藥補的劑量搭配與服用方法,進補需因人而異,建議在中醫指導下進行進補。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