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食補 雞蛋、瘦豬肉、魚等易消化吸收,清淡而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對胃有滋養調理作用,可常食用。另外,每天早晚空腹時各飲一杯溫熱牛奶,能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症康復。藕有止血健胃的作用,新鮮藕搗爛取汁或每天用藕粉30克沖服,均是簡便有效、可以經常使用的胃病食療方法。 第二:藥補 中藥湯劑調補是運用最早、最靈活的進補手段。雖然煎煮麻煩一些,但可根據病情、年齡不同,隨時加減調整藥物,且針對性強,效果確切。膏滋藥進補也是深受歡迎的方法,只需一次加工,可長久儲存,從冬至開始,每天早晚空腹時各一湯匙,用開水沖服,十分方便。上述兩法,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要根據病情、體質狀況,詳細觀察舌苔、脈象,仔細辨證後才能裁方。不能把對別人有效的補方搬來服用,也不要一個方子服到底,出現病情變化時,應及時找醫生調整藥味、藥量。 第三:看氣候擇時機 為什麼很多人同樣進補,效果卻不一樣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進補時機的掌握。胃病進補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決定進補的時機。
首先,應考慮胃病性質、病情輕重和病程長短等因素。如果胃病正在發作,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食慾很差,甚至出現黑便,就不能進補;胃病診斷還沒有明確以及胃病手術前,也不應進補。一般來說,胃病進補的最佳時機應在病情穩定和恢復期或者手術以後。其次,應根據季節、氣候來決定。如膏滋藥進補以冬令,尤其是冬至前後為佳;其它的調補就不必強求在冬季,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
切忌:補藥大多滋膩,較難消化,胃本來有病,就更不能濫用。除了記住上面說過的進補原則、時機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忌辛辣、生冷、粗糙及油煎等刺激、難消化食物。如濃茶、烈酒、辣椒、花生等。2進補期間忌吃蘿蔔等破氣之品。3如遇感冒發熱、腹瀉等症,應暫停服用補藥,待康復後2~3天再繼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