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散步好不好?

飯後散步到底可不可以?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養生諺語。但“飯後百步走”並非指飯後馬上走,中醫專家指出,飯後怎麼走、走多久,都有很多講究,若方法不對,不僅達不到健身養生目的,反而還可能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方法/步驟

飯後緩行“以動助脾”

脾為後天之本,人類健康長壽與否,與脾胃有直接關係。而養脾有補與動等方式,飯後散步緩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這是“以動助脾”的養護後天之道,因為中醫理論認為,脾主四肢,脾主肌肉,運動四肢就是運脾。

飯後百步走”是千百年來被廣泛接受的養生觀,也有很多實踐支撐。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兼養生家,他以自身實踐活到101歲。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點心飯後,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後,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緊接著又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

飯後散步好不好

飯後半小時後百步走才有助消化

進食後,立即臥床休息睡覺,於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飽食勿便臥”,食後便臥會使飲食停滯,食後急行又會使血流於四肢,影響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後緩緩活動,則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這就是“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這個“飯後”我們的理解應當是在進食完20-30分鐘以後,而並非指飯後立即緩步散步。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食飽不得急行”。飯後百步並不提倡飯後急行,而是緩行,不宜緩行者也可擺擺手足。還有,部分人是不宜飯後百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

飯後百步走不適合所有人群

有些人的“吃飽”,不過是胃感覺到了漲滿,而營養卻沒有吸收進體內,身體仍然處於“飢餓”狀態。這個時候匆忙起身而走,勢必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運動食品)系統去,這樣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因此,“飯後百步走”並不適合所有的人,它只適合於平時活動較少,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的人,也適合於形體較胖或胃酸過多的人。這些人如果飯後散步20分鐘,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利於身體健康(健康食品)的。但至少應在飯後20分鐘後再開始百步走。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