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推拿療法?

概述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所構成,其內外兩側有副韌帶加強。內側副韌帶又稱三角韌帶,起於內踝,止於舟骨、距骨及跟骨。外側副韌帶有三條,均起於外踝,腓距前韌帶止於距骨前外側,腓跟韌帶止於跟骨外側,腓距後韌帶止於距骨後外側。

踝關節解剖特點:外踝比內踝長,內側韌帶比外側韌帶堅強,所以外側韌帶比較容易受損,臨床以外側韌帶損傷多見。

病因病機

多因在不平的路面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時,踝跖屈位足突然向內或外側翻轉所致。

臨床表現

⑴ 疼痛:外傷後,可當即出現疼痛,也可在休息後出疼痛,疼痛部位侷限,活動時疼痛加重。

⑵ 腫脹,傷後兩小時左右出現腫脹,可有程度不一,皮下瘀血斑。

⑶ 活動受限。

⑷ 壓痛點:內翻造成外側韌帶損傷,壓痛點多在外踝前、下、後方。外翻造成內側韌帶損傷,壓痛點多在內踝前、下、後方。

踝扭傷嚴重者,極易造成內或外踝撕脫性骨折,外踝前下方為第五跖骨基底部,內翻損傷時,第五跖骨基底部易造成骨折,必要時拍X線片。

治療

急性期,腫脹嚴重者,可外敷七釐散,內服雲南白藥等。急性期過後以手法治療為主。

⑴ 醫者坐於患者對面,指揉法於區域性操作5~10分鐘。

⑵ 拔伸搖晃、屈曲:

外側韌帶損傷:患者側坐床邊或側臥位,外踝向上,助手固定患肢小腿下端。醫者雙手分握足跟及跖骨,拇指扣按痛點,相對用力拔伸,作踝關節搖法,再用力將足跖屈內翻,隨後迅速外翻背屈,按痛點之手同時施以捋順法。內側韌帶損傷者,其治療手法同上,只將內、外翻方向相反即可。

⑶ 區域性輕柔。

其他治療:中藥外敷,繃帶固定,外側韌帶損傷者應外翻固定,內側韌帶損傷者應內翻固定,以減少損傷韌帶的張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