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究型課程開發報告
課程說明:
探究型課程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在自主選擇的原則下,圍繞某些課題、專題或專案,參照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規律,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主動進行探究性,開放性學習的必修課程。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人人成功為目標,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目標進行實踐。歷史的豐富多彩與博大精深永遠吸引著人們去發掘、探究。但歷史課堂教學中卻常見這樣的現象:學生不喜歡課本上“濃縮的、概念化的歷史”,而是喜歡探尋自我的“根”;不喜歡教師傳授的往事,而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去探索未知的史實。幾乎沒有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那些表面上對歷史“無動於衷”的學生,只是因為看不到能引起興趣的內容、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填補課堂教學與學生內在需求之間的矛盾,促使傳統的接受性、知識性、封閉性的學習走向探究性、方法性、開放性的學習,使學生學會“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是每一個歷史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歷史拓展型課程中開展探究型學習是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有效方法。初中歷史學科的探究型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瞭解與思考人類以往的史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孕育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以課題研究為典型特徵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型學習課程說明課程定位課程實施
課程定位:
探究型學習的性質是一種學習方式,它與接受性學習一道滲透與基礎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三大課程板塊中,共同服務於素質教育,推動歷史認識和歷史課程的發展。探究型學習的載體是課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問題解決和課題研究走進歷史、體驗歷史、理解歷史。在研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思維是發散的,甲問題會引出乙問題,舊問題會生成新問題。這樣,學習者不斷碰到問題、修正問題,與教師、夥伴交流合作,尋求解答。探究型學習的目的是能力培養,探究型學習試圖基於學生的知識儲備、興趣特長和生活經驗,使之在瞭解往事,梳理事實中培養“史由證來”的證據意識,在思考往事、評判事實中培養“論從史出”的思維品質,從而逐步加深歷史理解,培養正確的歷史觀念和探究方法。探究型學習的方法是自主探究、實踐體驗。提倡探究型學習,旨在通過材料解讀,問題解決等實踐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瞭解過去,認識現在,展望未來,而不是在灌、記、背中接受既定的結論。探究型學習的主要型別有:按學習的認知層次可以分為了解與弄清過去事實的探究、理解和詮釋過去事實的探究、辯證和評價過去事實的探究三類。按發展層次可以分為觀察他人探究、模仿他人探究、獨立自主探究三類。按研究的組織形態可以分為問題探討和課題研究兩大類。按教學的策略應對可分為課前設計的研究和即時調整的研究兩大類。
可見,探究型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空間逐步拓寬,歷史視野逐步擴大,研究能力逐步提升。探究型學習具有探究性、問題性、自主性、發展性等特徵。進一步說,探究型學習意味著歷史學科的本性,歷史學習本性及課程開發本性的迴歸。
課程編制:
一、探究型課程學習設計的特點
1、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1)能激發學生的興趣(2)符合學生年齡特徵
2、方法師生共同設計
3、材料利用各種資源
4、評價獨立設計和創造
5、適切不斷調整和修改
探究型學習的條件:
1、有基本的思路和方案
2、有豐富多彩的活動
3、設計新穎、富有創意
4、整合知識和經驗
5、有廣泛的拓展空間
二、探究型課程學習設計的內容
1、學期設計
2、單元設計
3、課題研究方案設計
4、研究活動設計
三、教師進行學習設計的具體內容
1、主題的選擇自然(生活科技、科技製作、環境保護)社會(家鄉社群、校園文化、民族風俗)自我(體育衛生、學習狀況)
2、學習目標體驗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
3、學習方法調查、實驗、文獻研究、專案設計、製作
4、資源的利用
5、學習評價
課程實施方案:
一、創設情景,走進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大歷史觀
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個對於學習者來講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
創設情景的原則與要求:第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讓學生從史實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憑空設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學性。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同時,藉助於現代資訊教育手段,使學生充分感知材料,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為探究做必要的鋪墊和準備。第二,堅持教學主導性、民主性原則。教師有意識地、自覺地創設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主動轉變角色,由課堂教學中的傳授者,變為啟發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下,積極思考、展開聯想、合作研討。為達到創設“情景—探究—感悟”的最佳的課堂氛圍,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和有效方法。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以教材為依據,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選擇內容,如:《人類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過對教材的整合,以小型專題為內容,如:《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由來》、《中國古代勞動工具的演變》等。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瞭解學生的興趣與基礎。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學生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因此,在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必須以瞭解學生為前提和依據。要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歷史的一些初步認識。因為新知識的獲得需要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作基礎。在當今社會,學生每天會接觸大量資訊,而歷史又與社會、自然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例如:由破譯人類基因的密碼,探究人類的起源;研究關於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的由來等等。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已經對這些問題產生了興趣,以此來選擇探究性學習的內容,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
2.體現歷史學科二期課改要求。《面向21世紀上海市中學歷史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2000~2010年)》是把素質教育全面落實到歷史課程的設計藍圖。它在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體系上的主要突破是:改革以往教學內容注重社會政治結構的變更,構築以生產力發展為線索的文明史框架體系。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推動歷史前進最根本的力量是生產力。其中,人是歷史的主體,是生產力中首要的能動要素;生產工具則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誌。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起點就是以生產工具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發明。因此,通過對現行初一年級教材中有關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等內容的整合,形成《中國古代勞動工具的演變》等專題,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提前滲透和體現歷史學科二期課改的要求,使學生更全面地去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程序。 3/注重與現實社會的聯絡。英國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一書中指出:歷史“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即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歷史知識不僅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它還包含人們對過去所發生事情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這是因為人類歷史在永不停息地發展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是處於同一條不間斷的歷史長河中,是無論如何也割不斷的,過去了的東西總是或多或少,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濃縮在現實之中。昨天是今天的基礎,今天是昨天的發展,其間含有繼承和發展的關係。例如:明末清初是中國古代與近代的連線點,探究其間中西文化的交流及中斷的原因,對學生如何看待外來文化,認識對外開放具有現實意義。選擇此類內容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以古鑑今、認識現實的能力,也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科價值的認識。
二、討論闡釋,探究歷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在佔有一定歷史資訊的基礎上,藉助於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問題價值尤為重要)展開討論,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啟發、相互補充,尋求答案。在此過程中,堅持開放性原則。即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答案設計的開放性,探究過程的開放性。重在展現學生思維的過程,合作學習的過程。巴爾扎克說:“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因此,我們在歷史教育中最大限度地以“問題”作為驅動教學過程的因素。教學過程的進展往往是圍繞一個或者多個核心問題進行,並且是以“問題”的驅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
在問題探究的教學環節中,要高度重視小組討論的方式。美國著名教育家H·泰倫認為:人們相互合作的需求是一種遺傳驅動或是一種社會本能。它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見解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致力於學生獲取探究方法,提升探究能力的學習小組一般安排六人左右,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的人人蔘與,又為學生提供了合作機會,使得探究過程不僅是獲取結論的過程,而且成為學生學會探究的過程。如我們在複習“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專題時,創設一座房屋的興、盛、衰的動畫場景演示,並不斷歸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逐步形成了如下一組連鎖式的問題,展開了研究:(1)秦朝為維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哪些措施?(2)如何評價焚書坑儒?(3)秦朝的疆域有多大?(4)秦朝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之後,最後落腳在了這樣一個帶有總結性的問題上來:你怎樣評價秦朝的統一?這組問題基本上就屬於具有“驅動”作用的問題,正是它們引領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向深處得以延伸。
三、聯絡實際,感悟歷史——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知識方面,強調歷史與現實的聯絡,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將歷史學習作為學生今後生活、工作的一種需要。能力方面,強調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和解釋一般社會現象的能力。思想方面,強調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把歷史教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與人的發展結合起來。因此,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發展,在體驗、體味、體悟歷史的同時,培育人文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學模式恰恰能讓歷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單調的說教,步入一個活生生孕育個性和創造精神的令人如痴如醉、引人入勝的殿堂。馳騁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交融於鮮活的歷史人生,歷史的感悟情不自禁。如在教學《商鞅變法》一節後,引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有關歷史畫面,從而強調變革對於國家、社會的重要性,以及正是由於這樣的高瞻遠矚才有了今天騰飛的中國。將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即時引入其中,營造極具時代感和生活感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藉助自己的所見所聞去爭論、去思考,旨在讓學生隨時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體驗與感悟,培養學生的自我價值判斷和社會批判能力,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和共振效應,以情動情,以情燃情,喚起其情感上、精神上的內在世界的變化。
四、適時評價,延伸探究興趣。為了客觀地評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學習水平,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和運用的學習方法,完整地記錄學生在親身參與探究型實踐活動中的感悟、體驗,以及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見解與創新,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建立起套科學、合理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評價機制是至關重要的。
問題情境----合作探究---感悟實踐----評價體驗,四個環節構成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活動系統,每個環節中學生的活動是開放性的,而環節與環節是緊密相連的,為學生系統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現、愉快合作、自我體驗的時間和空間,也有利於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
五、實施效果
從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所寫的學後感、小論文,編輯的歷史小報、製作的多媒體簡報等作業看,學生收穫很大。1.具有了初步收集資料的能力。對於歷史學習而言,收集資料是學科能力中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首先,教師為學生指出較為明確的方向,例如:開出參考書目、列出相關網址等。讓學生學會使用圖書館和應用資訊科技查閱、收集相關學習內容的資料,同時,根據探究內容的需要,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學生小論文所註明的資料來源和為評價探究成效而設計的問卷,能夠顯示出學生初步收集資料的能力。2.初步培養了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們要求學生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撰寫歷史小論文,這為學生運用歷史資料、發展思維能力提供了空間。因為,能夠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比較、篩選、分析、歸納,提出合乎邏輯的解釋,需要較高水準的思維;而寫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較深刻的思維和較強的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在學習《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後,學生們自選課題撰寫小論文,題目有《活字印刷術回傳之啟迪》、《從“絲綢之路”到鄭和下西洋》、《從徐光啟身上得到的啟示》、《交流港口的獨特文化》、《明末清初的傳教士與外來侵略者之比較》、《漫談閉關鎖國》等,顯示了學生初步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知識性瞭解,更重要的是獲得探究歷史的情感體驗,並從歷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養分,使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3.初步形成了聯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歷史學科跨越古今,綜合特徵明顯。歷史知識結構既包括縱向時間及因果關係的鏈條式結構,又包括民族、國家、地區等橫向空間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側面的網狀結構。學生在歷史探究性學習中,自然地將縱向知識與橫向知識聯絡起來,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聯絡起來,並運用於學習中。例如:學生在《中日甲午戰爭》的主題發言中,聯絡文學作品,引用屈原的《國殤》和愛國詩人黃遵憲在甲午戰爭期間創作的詩歌《哀旅順》,創設歷史情景;聯絡地理知識,從《馬關條約》中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與兩次鴉片戰爭後開放的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不同,認識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步步深入;聯絡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從近代中日兩國不同的發展步伐,比較中日兩國的不同命運,顯示了聯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4.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精神。學會交流與合作是探究性學習的目標之一,為此,我們在學習中儘可能創設交流的機會。例如,讓學生交流各自制作的歷史小報、論文選題等。再如,要求學生自己組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教材中的一節,上臺作主題發言。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有的負責收集資料,有的製作多媒體簡報,有的為檢測講課效果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顯示了學生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精神。
實踐反思:1.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有勇於接受挑戰的教師。教師一般對接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開展探究性學習,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教師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必須具備:(1)新的教育理念。(2)知識更新的能力(3)善於指導和激勵學生探究的能力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利用校外的教育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1)對探究性學習的評價,要注意探究過程資料的積累(2)對歷史學業的評價,要有利於探究性學習的實施。(3)對教師的評價,要關注其主導的過程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