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就要將“喜歡”直接說出口;“喊樓”並非明智之舉……去年的“光棍節”前夕,交大三位學生鄭重其事地寫了一份《關於上海交通大學男女生眼中最合適的表白方式的心理學實驗報告》。做這份實驗報告的成員、外國語學院學生林德光告訴記者,有感於交大學生的男女生比例,這份報告旨在幫助他們成功“脫光”。
方法/步驟
緣起:表白心理大調查原來是課堂作業
這份關於表白方式的《心理學實驗報告》脫胎於一門《現代心理學》課程。因為該課程留了作業,要寫一份實驗報告,於是,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學生翁嵩嵐和外國語學院的施佳仁、林德光商量了一段時間,最終把主題定在“最合適表白方式的心理學實驗報告”上。
“雖然2012級新生的男女比例已經達到相當和諧的1.71:1,但是,這仍然改變不了交大男多女少的現狀。”這三名學生認為,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贏得女生青睞,如何向心愛的姑娘表白,就成了很多交大男生關心的話題。
說幹就幹,三週前,這三名學生花了幾天時間一起討論,並確定方案。然後,他們在交大校園內,隨機調查了108名學生,年齡範圍18至24歲,男生62名,女生46名。他們針對男生向女生表白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典型案例分析等,分析男女生眼中最合適的表白方式。
“我們還隨機挑了幾對情侶,以採訪的方式,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做這份實驗報告的成員之一、外國語學院學生林德光說,採訪實錄附在報告後面,可與實驗報告的結果比對。
場合:多數女生希望男生直白說“喜歡”
根據這份《表白方式心理學實驗報告》,89%的被調查者都有過表白或被表白的經歷。而大多數的女生都喜歡男生在表白時,直白地將“喜歡”說出口。雖然幽默或者暗示的告白,也能博得部分女生的好感,但支持者卻佔少數。女生的這一偏好,與大多數男生的選擇也一致。
在表白見證者這一問題上,男女生的選擇十分一致,93%的被調查者都希望表白或被表白時,只有當事人雙方在場。而願意在表白時,讓雙方的共同朋友在場的,僅佔5%。其他如讓男生的死黨、女生的閨蜜見證,比例就更低了。在女生眼中,願意讓自己閨蜜見證表白時刻的,低至0%。
“這讓人不由得想到盛行一時的‘喊樓’活動,男生以及男生的一群好友,共同來到女生樓下,以‘喊’的方式,說出對女生的喜歡。通過這次調檢視來,這並非一個明智之舉。”這三名學生得出結論,女生們雖然很希望與閨蜜們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幸福,但是在被表白的時候,她們還是更願意低調一點。她們更希望在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聽男生們認真地表白。
小林建議道,“我們不可能對最合適的表白時機做一個量化的界定,但是表白前的深思熟慮卻是十分必要的。”
時機:多數學生認可“相識半年後表白”
那麼,什麼時候表白最恰當呢?根據調查,32%的男生被調查者認為,相識半年左右表白最合適;而46%的女生調查者也認同這一觀點,比例也最高。由此可見,很多男生和女生都認為相識較久,雙方有一定了解後再表白最合適。
當然,也有32%的男生認為在相識一個月之後表白最合適,29%的男生選擇在“環境氣氛俱佳之時,一時衝動,吐露真言”。這個比例遠高於女生。
“由此可見,在對待表白和戀愛的態度上,男生比女生略顯衝動急切。”實施此調查的學生林德光表示,其實女生們並不要求男生們做什麼精心準備,但她們總是希望男生們在告白之前慎之、重之,仔細考慮後再與她們開始一段細水長流的戀愛之旅。
“此外,女生們對錶白的氣氛沒特別的要求,於是男生們在表白時也沒有必要刻意營造浪漫,或是溫馨的氣氛了,也許反倒是自然的表白更能贏得女生的青睞。”小林表示,關於表白必備的小禮物,許多男生仍然秉持著傳統的觀點,認為應該送上玫瑰花或是巧克力。而實際上,在女生眼裡,或許禮物並不是很重要,女生們更看重的是一份“誠意”。
不成熟的“報告”散發著正能量
攜手一份純愛,漫步在滿地落葉的大學校園,閉起眼,翕動鼻翼,呼進肺裡的盡是裹在身周的甜美空氣,傾聽著和自己並肩而走的人,偶爾發出一聲略帶羞澀卻發自內心的幸福感嘆——初戀的儀式,就這樣被凝固在了這個瞬間,持久蒸發著愛在起點上的熾熱升騰……
相信我們許多人,不管是年齡未滿還是已經“過剩”,都曾將心中一段最唯美的戀愛妄想畫面,定格在大學的校園裡。大學,正是一個對異性的渴望達到頂峰,而與異性交往的自由又“閘門初開”的人生階段,讓人渾身充斥著從高考煉獄中“刑滿釋放”的鬆弛感和對自力更生構築夢想所迸發出的各種靈感,學業和“尋找另一半”成了等重的未來規劃,“試著去咬一口禁果”則成了完成學分之外,必不可少的一條“支線任務”。各種異性攻略,也就像理科公式一樣在大學生豐富的腦細胞間擠撞開來。
交大同學炮製的《最佳表白方式報告》,作為一份倉促應付相關課程的作業,或許在方方面面都還存在著不少稚嫩和不專業,比如調查僅限交大學生,再比如抽樣調查人數偏少,但或許這些“理科生特色鮮明”的戀愛理解方式,卻可以供一些“多愁善感、把對異性表白過程設想得太過完美或太過複雜”的青澀男女們借鑑。
這個時代太過紛繁,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心思又總不乏活絡,愛的形式花哨而多變,但是愛的內涵卻在悄悄被甚囂塵上的浮躁之氣磨損殆盡。戀愛是什麼,我們做得無比複雜,想得卻越發簡單,男孩女孩的“危險關係”在日益低齡化,而80後一代的離婚率卻在不斷攀升——什麼都還沒想好,他們就什麼都做過了。
我很欣慰地看到大學生們在作完這份調查後的總結中,有“表白前的深思熟慮卻是十分必要的”“禮物並不重要,女生們更看重一份誠意”這樣具有正能量的陳辭。或許有人會認為,理科生們談論愛,觀點過於樸素、保守,缺乏激情,甚至可能會有所謂“現代情聖”跳出來發出“認識半年才表白,你們不會真的想白頭偕老吧?”這樣的譏笑。但在下卻覺得,當理性和一些需要“沉澱下來思考”的東西,已在現代年輕人愛的心路歷程裡越來越找不到的當下,“小火燉肉”式的波瀾不驚,或許才是解開這許多道愛情方程式裡的一個關鍵引數,因而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