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詩詞鑑賞的步驟與方法?

Tags: 步驟, 詩歌, 詩詞,

對古代詩詞的鑑賞可分為三個階段:感知、感觸;鑑賞、評價;總結、表述。 一、感知、感觸 感知、感觸,就是讀詩、讀懂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詩詞知識積澱 1.瞭解古典詩歌的發展變化。 應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變化有相當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源頭及其特點,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理清詩歌發展的脈絡;既要對各個時期的詩歌總體風格有所瞭解,還要對各個時期的(特別是唐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2.掌握詩歌類別及其特點。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因此,分清詩歌類別往往是理解和鑑賞詩歌內

容的一個突破口。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風(古體詩)、格律詩(近體詩);按字數,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即事詠懷詩、詠史詩等。而詞按風格,又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等。 3.把握詩歌的主要特徵。即詩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 4.強化格律意識古代詩歌,多數講究格律,所以必須強化格律意識,對詩詞的平仄、對仗、韻腳、詞牌等有一個清楚的瞭解。 5.熟悉古典詩詞鑑賞常用名詞術語 ⑴評價主旨類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言簡意豐、意在

言外 、含蓄蘊藉等 。 ⑵分析手法類 卒章顯志、畫龍點睛、直抒胸臆 、託物言志、 象徵、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寄寓 、寄託、襯托 、烘托、渲染、側面描寫 、對比、 起興、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3)語言特點類 勾勒、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惟妙惟肖、體物入微、窮形盡態(相)、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行雲流水、形神兼備、簡潔、淺顯、明快、明白、通暢、平淡、無奇 、質樸清新 、淡雅、詞藻華麗等 。  (4)風格類 沉鬱頓挫 、豪放、雄渾、曠達、沉鬱、蒼涼、沖淡、低沉、悲慨、蒼勁、舒緩、悲涼、俊爽、等。 (5)文章結構做鋪墊、埋伏筆、呼應、渾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類 虛實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辭方法在詩歌中運用的特點 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雙關、互文、等。 其次,讀懂詩要注意運用方法 (1).藉助題目、作者、註釋。 題目是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物件、事件、主旨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我們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歌。 作者:確定朝代、風格,為後面分析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作鋪墊。 註釋:可以瞭解作品創作背景。 (2)、學會從內容上分類鑑賞詩歌。 古代詩詞的分類 古代,浩如煙海,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歌,數量之多,題材之廣,令人讚歎。但就其內容而言,大體可概括為:詠史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抒懷詩等。 掌握各類詩的特點極其方法。(具體鑑於篇幅,不贅述)品茗》大 3.藉助背景詩歌鑑賞不應忽視對其背景的瞭解。這裡所說的背景,包括詩人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對詩人的詩歌創作往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就應當藉此來理解詩歌、把握詩歌。 4.注意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 5、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 古典詩詞人們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維,並對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視了對作品進行必要的邏輯思維的分析理解,從而在某些時候不能全面客觀地鑑賞出作品的真正意蘊。形象思維不能排斥邏輯思維,而且必須以邏輯思維為基礎。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運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鑑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後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點化前人語句。點化不同於直接引用,而是將前人語句消化後用自己的話寫出。明用歷史故事。在引用歷史故事時,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這是明用暗用歷史故事。比明用隱蔽,因為沒有明白地指出是什麼,所以難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歷史故事,便能讀懂詩詞;反之,便要大傷腦筋了。 反用歷史故事。明用和暗用歷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歷史故事,則是反用其意。 二、鑑賞、評價

1.把握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詩歌的意象: 詩歌的意象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象徵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鑑賞詩歌中的形象 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有別於小說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絡。一般的短評寫作時要注意先“蓋帽”,即說出詩人的形象的總體特徵,再以此為“中心論點”,從詩歌的具體語詞方面對這個論點進行分析論證。其他三個方面的鑑賞和評價一般也使用這個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圍繞“這個”論點來寫。初學者往往失卻重點,在簡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內容。 鑑賞詩人形象的思路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從其“社會地位”“思想意識”“性格特徵”等方面入手。但在具體寫作過程中不宜出現這些字眼,我們在這時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鑑賞作品的語言詩歌的語言主要特徵有:凝練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躍性。鑑賞詩歌的語言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而這幾個方面往往是合為一體的。 4.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指詩人在藉助語言文字塑造藝術形象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主要考查藝術特色和表現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還有融情於景、懷古傷今和即事感懷等。 (2)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1、創作方法:賦、比、興;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3、構思技巧:以動寫靜,樂景寫哀、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點面結合、想象聯想、象徵寄託等。 在這三個方面中,第三方面為其重點。

(3)用典。 鑑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4)風格 風格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在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風格就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分。從詩詞曲的總體風格來講有詩莊、詞媚、曲諧(俗)之說,詞又有豪放和婉約之別。 1、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徵 :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代表的詩人有屈原、李白、李賀、蘇軾、龔自珍等。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了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與追求。代表的詩人有杜甫、辛棄疾、陸游等。 2、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約 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朓、謝靈運:自然 李白:清新飄逸 杜 甫:沉鬱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淵明:淡遠閒靜 王維:恬淡優美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 賀:雄渾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型別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鬱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5)修辭: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辭的藝術手法,分析修辭的藝術效果。 5、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點: 1、情感類別: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 2、情感載體:楊柳——離別 菊花——傲骨 圓月——團圓 落葉——失意等。 3、抒情方法:見前“鑑賞表達技巧部分” 第二,內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等。 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志。思想內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詩句裡得到集中的體現。 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鑑賞,首先從詩歌的基本內容入手,其次寫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總結、表述 1.靈活運用常見的古詩鑑賞術語,準確得體地表述自己“就詩論詩”的心得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誇飾;用典;含蓄;對仗;韻腳。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2.重溫過去的高考題,模仿借鑑正項中的表述過去的高考題都是選錯項的,至少有三個正項,材料很多。 3.區分幾個概念,明確答題的內容角度 問“表達方式”,則答敘述、描寫(虛實、動靜)、議論、抒情、鋪陳等; 問“修辭手法”,則答所運用的修辭格; 問“藝術(表達)技巧”,則答想像、聯想、襯托(正襯或反襯)、對比、象徵、用典、化用、含蓄蘊藉等。 4.、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