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十項技巧?

團體心理輔導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它的開展是客觀環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轉變的需要,更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那麼,如何更好的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呢?如何把團體心理輔導的作用“發揚光大”!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十項技巧吧!

工具/原料

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學,團體心理活動

方法/步驟

專注(接納)——用語言或非語言的資訊傳遞尊重、接納學生的基本態度

平行的面對學生,保持視線接觸,採取開放式的姿勢,微微傾向學生,面帶微笑,保持輕鬆的狀態要注意聲調語氣。

傾聽——全神貫注於學生表達的資訊,而不輕易加以評判

傾聽是輔導的根本,渴望別人的關注與理解是人之天性。班級輔導中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並且放下自己的參照標準,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理解學生各種行為表現的動機。

傾聽的技巧:

主動表示傾聽,高度注意,表情全神貫注並用點頭、微笑或輕微的聲音做出適當迴應,以表示自己的理解或同感和耐心,不應有絲毫的不耐煩、不悅或輕視的表現,儘量不打斷學生的敘述,適時提問,使用體態語言等。

重述——以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澄清或確認學生傳達的資訊,以避免對學生的誤解,並表示對學生的專注態度

重述語氣不宜過於肯定,要保留適度的彈性,力求精煉,不宜過長。重述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表述,而不是中斷表述。

具體化——避免學生籠統抽象或漫無目標的陳述

具體化要側重於引導學生說情“具體經歷”、“具體表現”、“具體感受”

學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體化不等於貿然對質,若是學生不想具體說明,可給予接納和關懷,待時機成熟時再深入聚焦。

具體化應採取開放式問句,不要用“對不對”、“是不是”、“該不該”等封閉式問句,避免連續發問,以免造成壓力感,避免嚴肅的態度或焦急的表情,對學生的回答應予支援、鼓勵或引導。

引導——這是理清學生思路、避免學生偏離主體或表述明顯錯誤見解的重要技術

對學生的觀念偏差或負向認知,不宜訓斥、批評,不必強求學生改正或服從,而只需激發學生群體的求異思維,並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對偏離主題的發言可採用輕鬆態度做提醒,涉及深層次情感的引導,要考慮學生的承受力和時機的適宜性。

同理心——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將自己共情、共感的結果反饋給學生,以傳遞自己充分理解學生的資訊

同理心的前提是專注於傾聽,力求自己的語言與體態語言保持協調一致,關鍵是教師設身處地的“辨識”,即體會學生明確表達或隱晦表達的感覺、行為、經驗。

支援(回饋)——給學生以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正面的強化,以增強學生在團體中的自信

支援必須建立在具體的事實、情感、行為的基礎上,不能言不由衷,口頭鼓勵、讚美、提供參考意見或引導學生自我肯定,體態語言的支援,如點頭、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勢等。

面質——針對學生語言與非語言資訊的矛盾,以及前後看法的矛盾,與學生深入探討,協助學生面對本想逃避的思想、行為、感受,以促使學生更坦然地面對自我的挑戰

面質應該是建設性的,不應帶有敵意、歧視、嘲笑等態度,以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課堂氛圍為基礎,態度必須和藹,語氣必須明確。面質後,要更加專注於傾聽學生的說明,要防止引發學生的激動情緒。

保護——讓學生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傷害,讓學生在團體中充分成長

巡視各組互動情況,可大大減少小組內集中議論某人缺點、嘲笑羞辱某人等現象

制定明確的團體活動規範,引導而不斥責違規現象。不過分保護,以免學生喪失自己解決問題和自我成長的機會,若出現的問題有普遍性,必要時可使用“暫時中止”策略,待重述團體規則後再進行討論。

自我開放——投入團體互動,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經歷,以引導學生自我開放,增進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

開放自我立足於團體氛圍,注意適時性,過早過多的自我開放會使學生覺得不自在,開放的內容必須切合討論主題,時機適合在團體過程或結束階段,方式必須自然,內容宜簡潔。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