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消費的誤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開始慢慢關注奢侈品,比如珠寶,但在購買珠寶中有時大多數人都有一些珠寶消費的誤區,因為不瞭解,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珠寶消費誤區一:迷信珠寶的產地珠寶消費誤

案例一:張小姐到南非公派出差,聽說南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鑽石產地,感覺到在產地買鑽石應該很便宜,又有熟人帶,於是花2萬多元人民幣給自己買了一粒50分的鑽石,但是沒有附帶鑽石證書。回國後,張小姐將鑽石送到國檢中心檢測,結果淨度為P級,顏色級別也不高。2萬元的價格與國內同類商品相比,還貴了許多。

案例二:王先生到新疆旅遊,由於平時愛好把玩玉石,自認為對玉石有些研究,少不了要在和田玉的產地淘寶。在新疆期間,他先後花了2萬多元買了2只白玉手鐲,一個白玉掛件,得意洋洋,滿載而歸。沒想到經檢測,兩隻手鐲是白色石英岩,而掛件更是玻璃仿冒的。

案例三:江小姐月初到柬埔寨旅遊,聽導遊介紹,柬埔寨出產紅寶石,而旅行社承諾在他們指定的購物場所消費,價格比市場便宜很多,而且保真,如假包退。江小姐經不住誘惑,花8000元買了四粒紅寶石,一粒綠色寶石。經檢測,這四粒紅寶石其中兩粒是合成紅寶石,另兩粒是經充填處理的紅寶石。而綠色寶石則是玻璃。

案例四:黃女士一家四口到某地旅遊。在結束一天的旅行返京的路上,旅行社的大巴將他們帶到了一家珠寶商場。接待他們的“老闆”非常熱情,並喜稱自己的女兒今天剛生了一對雙胞胎,所有的商品一折優惠,這時,在場很多都認為撿著便宜了。黃女士一家花了近7000元一共買了原價近10萬的幾隻翡翠手鐲和貔貅。過後,她送來2隻手鐲檢測,結果全是經過染色,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俗稱B+C貨)。

注意事項

專家點評:

1、現在很多人利用出公差,旅遊的機會,到珠寶玉石的產地或者集散地地購買珠寶,因為他們認定到產地一定能買到便宜貨。如去新疆買和田玉,去南非買鑽石,去巴西買彩色寶石,去雲南買翡翠等。事實上,這些產地買回來的珠寶並不是最便宜的,甚至還要比正常的市場價格貴出很多,其中還有相當一部份是經過人工處理或是假冒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消費者完全忘記了:首先,普通消費者珠寶鑑定能力極為有限;其次,普通消費者對珠寶的行情知之甚少。這兩點就決定了消費者在珠寶產地或集散地能淘著又便宜又好的寶貝,機率很低。

2、很多遊客在旅遊途中都想給家人帶點珠寶作為紀念品。只是消費者最後購買的珠寶很多都不是當初承諾的物美價廉,相當一部份甚至是假冒偽劣的。如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常見合成祖母綠,玻璃冒充天然祖母綠的,在泰國,新加坡常見用鈹擴散處理的藍寶石冒充天然藍寶石的;在國內眾多旅遊景區常見用經處理的翡翠冒充天然翡翠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