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需要好體系,理解這句話的老闆 多,照這麼做的老闆少。在我們這個把諸葛亮奉若神明的國度,親力親為被稱道,動口不動手的人被貶抑。結果埋頭苦幹的層出不窮,異想天開的人慘遭扼殺。身先士卒、日理萬機都是對領頭人的褒獎。而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老闆無一不是這種典型。看看民營企業 家的成長史,誰沒有日以繼夜的奮鬥經歷?誰沒有不休不眠的痛苦掙扎? 任何事情都有一體兩面甚至多面,有好就有壞。勤勞這件事,放在創業初期的老闆身上難能可貴!放在成長企業的老闆身上,弊端卻被無限放大。自己親力親為,沒有給下屬獨立鍛鍊的機會,一旦企業做大之後,當自己分身無術,想找人代替時卻發現無人可用。於是,透支身體;於是,到處救火;於是,天天選才;於是,月月換將。付出更多,效益不多;規模增大,效益下滑;市場形勢越好,內部管理越糟。 有的老闆說了,不是我們不想放權,實在是一放就亂,叫我們怎麼敢放權?職業經理人 成長的土壤或工作的氛圍都有待完善,這也是國內不爭的事實。現在不少老闆苦嘆找不到經理人,另一邊卻有很多職業經理人悲鳴找不到好東家。儘管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依靠人治的管理,無論是老闆一個帥,還是職業經理人一員將都不行!這種建立在對個人信任基礎上的職業經理人授權與老闆一人專權並無二致。因為二者都沒有擺脫能人管理。是人就有精力限制,是人就有缺點毛病。 眾人拾柴火焰高。古語中也有一些積極的東西。靠企業全員參與管理,靠企業全員齊心協力,既能克服個人精力不足,又能糾正個人主觀偏差。管理要靠體系而不是靠個人——接受全新的管理理念,變革落後的管理方式和思維習慣,企業才能找到快速反應的執行機制。那種因人設事的架構調整,看人下菜的崗位安排,永遠不可能解決企業工作低效的問題。 打造企業精益管理體系,從流程優化入手,將工作銜接妥當,把責任劃分到崗位,將結果事先告知,讓過程受到支援,企業組織就能有效運轉。如果將架構設定與流程執行脫節,企業就不可能有組織效率。不少的企業,簽呈單滿天飛,事事要特批,件件特辦不就變成事事普通了嗎? 調整組織架構、設定崗位職責,如果不與流程掛鉤,企業的任何戰略都會落空,因為缺乏戰略落地的管道。流程管理就是給管理體系鋪設管道,樹立路標。 通用在組織架構扁平化之後,自我總結說,不是我們管理的好,而是我們管理的少。是啊,因為管理的少,下屬發揮的空間大、積極性高,反而比上級管得多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