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腸炎是由細胞內羅松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引起小腸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多數豬場都有這種病原存在。該病有四種形式:豬小腸腺病(PIA),細胞沿小腸異常增生;壞死性腸炎(NE),小腸細胞增生並壞死、脫落,使小腸變得粗糙(水管腸);區域性迴腸炎(RI),小腸末端炎症;以及增生性出血性腸炎(PHE)。後者為小腸發生大範圍出血,因此俗稱血腸病,在生長豬中最常見。通常情況下,我們用抗生素治療豬腸炎,但由於該病比較複雜,有時會發生治療無效。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種簡單的方法,用以治療豬腸炎。
該病是一種危害嚴重的豬腸道傳染病。只發生於豬,最常見於斷奶後正在發育的架子豬,仔豬和成豬較少發病。
1 流行病學特點
不同年齡不同品種的豬均易感,尤以7~12周齡的幼豬發生較多,小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於大豬。發病季節不明顯,四季均有發生,流行緩慢,持續期長。主要經消化道傳播。
2 臨床症狀
2.1 最急性型:見於流行初期,死亡率很高,個別表現無症狀,突然死亡,多數病例表現廢食,劇烈下痢,糞便開始時呈黃灰色,迅速轉為水樣,夾有黏液、血液或血塊、脫落的黏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病豬肛門鬆弛,排便失禁,弓腰縮腹,眼球下陷,高度脫水,往往抽搐死亡,病程12~24小時。
2.2 急性型:病初排軟便或稀便,繼而糞便帶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而呈膠凍狀,同時夾有血液或血凝塊呈咖啡色或黑紅色,並有脫落的黏膜碎片。同時表現食慾減退,腹痛並迅速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轉為慢性,病程7~10日。
2.3 亞急性和慢性型:多見於流行的中後期下痢時輕時重,反覆發生。糞便含有黑色血液和黏液(如油脂狀)。病豬食慾正常或稍減退,進行性消瘦,貧血,生長遲滯,呈惡病質狀態。少數康復豬經一定時間復發,甚至多次復發。亞急性病程為2~3周,慢性為4周以上。
3 病理變化
主要病變侷限於大腸。最急性和急性病例表現為卡他性出血性大腸炎,病變腸段腫脹,黏膜充血、出血,腸腔內充滿黏液和血液,呈巧克力色或醬色。病程稍長病例,出現壞死性炎症,黏膜表面可見點狀壞死和黃色或灰色偽膜,呈麩皮樣或豆腐渣樣外觀,大腸病變可能出現在某一腸段,也可分佈於整個大腸。大腸繫膜淋巴結輕度腫脹、充血。
4 控制方案
4.1 禁止從疫區引進種豬,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引進種豬,實行隔離檢疫,特別是不到集貿市場購買豬苗,平時加強衛生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
4.2 當發現該病時,可根據情況進行隔離消毒。採用藥物進行防治,在病豬舍全群實行治療量的藥物處理。無病豬舍實行藥物預防。
4.3 胃腸炎的臨床藥物主要是腸移健(液體稀釋凍乾粉)連用3天,並且餵食流食(針對病情嚴重的可提前30分鐘先注射一針阿托品,同時口服次硝酸鉍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連用三天),關鍵是避免傳染。用藥時注意控制用量,防止過敏。
5 土方治療豬胃腸炎
用石榴樹皮、棗樹皮、柿樹皮各30克,水煎,衝紅糖60克,灌服,治豬腸炎效果很好。
用公豬精液,體重10公斤以下仔豬2~5毫升,中豬6~10毫升,大豬11~20毫升,肌肉注射,1d1次,連續3天。
用雞蛋清,體重10公斤以下仔豬2~5毫升,中豬6~10毫升,大豬11~20毫升,進行頸部肌肉注射,1天1次,連續3天即愈。
取動物鮮膽汁5~10毫升,加入黃連素10片,黃胺脒5克,蘇打粉5克,混入飼料中,1次喂服。如病豬無食慾則用胃管投服,輕者1天1次,重者1天2次,用藥2~3天可治癒。
鮮大蒜(去皮)1份,搗爛,加白酒2份置於容器內,6小時後取出,25公斤以下的小豬灌服5~10毫升,50公斤以上的大豬灌服20毫升,1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