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你的銀行卡放褲兜裡!?

現在的銀行卡越來越不安全了,這兩天又聽說有人使用讀卡器隔著衣服10秒鐘竊取使用者銀行卡全部資訊,豈不是再也不敢把銀行卡放褲兜裡了。

方法/步驟

緊急!千萬別把銀行卡放褲兜裡!

從applepay到具有閃付功能的銀行卡,便捷的支付體驗逐漸深入我們日常生活——不用密碼,在讀卡器上輕輕一放,短短几秒鐘就能完成付款。

同時,銀行卡被盜刷現象很常見,所以我們也十八般武藝齊上各種防備。但萬萬沒想到,就算把銀行卡緊緊揣在口袋,資訊被盜也是瞬間的事!

怎麼回事?!

瞬間讀取卡內身份證等資訊

法制晚報記者準備了一張擁有閃付功能的銀行卡、一個360安全專家自制的讀卡器,以及配套的訊號接收器和電腦。記者注意到,自制的接收器主體也只有一張銀行卡大小,只是其中一端多出了幾毫米厚的晶片和天線而已。

把讀卡器放到一張銀行卡上,幾乎同時,該卡片主人的資訊就出現在了電腦螢幕上。內容包括了卡主的姓名、身份證號,最近10次的消費、取現、轉賬記錄等。

無需密碼,接觸後,讀卡器瞬間讀取閃付銀行卡內資訊

記者又使用了另外6家銀行發行的"閃付"卡進行了測試發現,身份證號並不是"必備"資訊,但通過消費記錄"拼接"卡主的消費習慣、生活範圍甚至收入水平都不是什麼難事兒。

5釐米範圍內錢包放兜裡也能讀

為了驗證讀卡器的"威力",記者把讀卡器"停"在了卡的上方,測試其最大讀取距離。結果發現在兩個手指厚,也就是將近5釐米的距離以內都可以讀取;而在5至6釐米則偶爾出現訊號;大於6釐米,沒有阻礙也難以收到訊號。

但幾乎不會有人把卡直接放在桌上任人讀取,通常銀行卡都會放在錢包或卡包中,至少也會放在衣兜中。這樣能否阻擋資料被讀取呢?結論是否定的。

不論錢包裡有多少其他卡片或現金,也不論錢包放在什麼材質的衣服裡,中間隔著多少層布,只要卡片距離讀卡器在5釐米以內,幾乎都可以讀取。

實驗中記者把裝有閃付卡的錢包放入褲兜中,讀卡器貼上錢包掃描時只有輕微的感覺而且時間非常短。如果在公共場合或是正專注地玩手機,這樣的觸碰不容易引起注意。此外,在實驗中,安全專家把讀卡器藏在了手套中,由於體量很小,如果沒有發現其手掌處有晶片造成的突起,很難被發現。

安全防範:薄薄一層錫紙就能管用

單看實驗結果,似乎只有把銀行卡深藏到書包內側,否則就"防不勝防"。而如果把卡"深藏"起來,也就失去了"閃付"的便利性。

為此,專家告訴記者,只要在錢包的夾層內放上一層薄薄的錫紙,就可以起到隔絕訊號的作用。

數百萬條資訊!最隱私的密碼說洩就洩!

記者通過暗訪,和一個名叫"老楊"的人搭上了線。老楊演示一個銀行卡讀卡器(價值8000元),銀行卡就在這臺複製器上刷了一下,卡內的資訊就變成一行行的編碼出現在電腦上,而且還有密碼。

記者進行了計時,把銀行卡的資訊複製到另外一張銀行卡上,只需要短短的十秒鐘。

後來,記者收到內線掌握的銀行卡資訊。其中,上海市儲戶資訊38000條,山西儲戶資訊17500條,山東150000條,浙江40400條等等,幾乎涵蓋了全國所有的省份,所有的城市,而且涉及到我們身邊的各個銀行,這些洩露的銀行卡資訊加在一起足足有上百萬條。

這些資訊,從銀行卡卡號,卡內的餘額、銀行卡的密碼,到開戶日期一應俱全,還有開戶人的姓名、地址、身份證號碼,甚至還有電話號碼。

更可怕的是,經核對,這些資訊全部正確。我們一直認為最為隱私的密碼也不再是祕密了

送上一份最全的"銀行卡防盜指南"

一旦銀行卡被異地盜刷了,首先我們要證明卡在自己身上,比如你可以立即去銀行存取一百塊錢,然後儲存好存取的憑證,這樣可以證明該銀行卡的確在你身上,錢是異地盜刷的。之後立刻報案處理。

據透露,一般如果有充分的偽卡證據,如客戶在盜刷20分鐘內,通過操作的方式證明卡在身上,按照已有的例子,銀行方面會賠償損失金額的50%至70%。

1、趕緊把手上那些老式磁條卡給換了!

磁條卡技術門檻太低,10秒被盜的就是它。目前,各大銀行都已普及晶片卡,晶片卡的保密性更好,難以複製。

2、ATM取現少用卡,多用動態密碼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多家銀行都推出了"無卡取現業務",開啟自己的手機銀行app,申請取現額度,銀行會告訴你一個動態密碼,直接去ATM機輸入動態碼,錢就出來了。根本不需要插卡!

3、多渠道繫結交易提醒

比如可以繫結各家銀行的微信服務號,以免銀行簡訊通知被騙子攔截,錢被刷走了都不知道!

4、不在非官方渠道輸入密碼和驗證碼

任何涉及金錢的事情只在官方開發的手機銀行操作,或者選成熟的支付平臺,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

5、不要點選任何簡訊裡的連結,重要的話說三遍!

即便是以官方名義的來電、簡訊要求你進行任何操作,先暫停!主動打電話給客服諮詢,確認資訊真假再行動。現在上網查個客服電話很容易嘛!

總之,生活處處有陷阱,出了事銀行首先只會推卸責任,只能靠自己!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