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毛髮在兩個不同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顏色、粗細、密度、長度等等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乃至不同季節頭髮都存在著差別。而人類也存在著人種的不同。這同樣也表現在毛髮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當然,通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很多人也發現,亞洲人尤其是東亞人群的相貌和頭髮外觀以及審美觀等較為一致,如東亞人以黑髮為多並以黑髮為美,以直髮為多並以女子長髮為美。2005年6月29日法國歐萊雅(L’OREAL)頭髮研究實驗室在北京公佈了他們對中國人群頭髮的研究結果,並與亞洲其他人群以及白種人和黑人進行了比較,認為中國人群的頭髮擁有以下特性:
方法/步驟
粗而直的頭髮 中國及亞洲人群的頭髮一般比較粗,比較直順而且勻稱,橫斷面呈圓形,而歐洲人群和非洲人群的頭髮橫斷面都呈橢圓形。非洲人群的頭髮一般比較捲曲,而且髮絲比亞洲人的纖細。另外,歐萊雅的研究人員從眾多的亞洲人群頭髮中發現了一些明顯的不同之處:相對於其他亞洲人群的頭髮來說,中國人群的頭髮非常柔軟,結構中含有黑色素,而且不容易脫落。
變化不定的橫斷面 頭髮並不是一根圓形的纖維,它的橫斷面一般都呈橢圓形,有些甚至呈三角形或者腎形,比如捲髮。非洲人群頭髮呈現橢圓形的程度最高,其次是歐洲人群。相反,亞洲人群的頭髮橫斷面接近圓形。一般來說,亞洲人群的頭髮從根部到髮梢是均勻一致的,他們的頭髮不但是最粗的、最勻稱的,而且也是最圓的。橫斷面的大小顯示了頭髮特有的力學特性,而這些特性也決定了頭髮是否容易成型。根據一些初步的測量顯示,中國人群的頭髮似乎比日本人群的頭髮要細一些。
驚人的韌性 亞洲人群和歐洲人群同非洲人群的頭髮存在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斷裂之前可以被拉長很多。因為比較不容易斷裂,所以需要更大的力量來拉斷它們,我們稱之為有韌性。實驗顯示:需要1.2N的力才能把亞洲或者歐洲人群的頭髮拉斷,而拉斷非洲人群的頭髮只需要一半的力(0.6N)。頭髮的形狀以及這種出人意料的韌性使得亞洲人群的頭髮在梳理的時候不容易拉斷。
柔軟亮澤的頭髮 對頭髮進行光學透視發現歐洲人群的頭髮(棕褐色)比亞洲人群的頭髮更有光澤。不過,頭髮光澤度與人種無關,而是同髮絲的顏色、形狀和排列有關。實際感受到的色澤比真正測量出的色澤更重要。
最黑的頭髮 頭髮的顏色取決於真黑素(棕或黑色素)和棕黑素(紅或黃色素)之間的比例。亞洲人群的頭髮絕大部分都是黑色的,是因為真黑素佔絕大多數(98%),非洲人群的頭髮也一樣。因此,可以把這些頭髮歸為世界上最深色的頭髮,甚至比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居民的頭髮更黑。然而,當把一根中國人的頭髮進行退色處理後,髮絲變成黃色;而日本人的頭髮退色之後呈現紅色。這是因為頭髮中的棕黑素含量不同。在亞洲。不管任何人種的頭髮,其色素的分佈並不均勻,即在髮絲中心色素含量稍低,外圍較高,頭髮角質層中則沒有。
中等密度的頭髮生長快 中國人群的頭髮密度(每平方釐米內的頭髮根數)比歐洲人群的要低,但比日本和非洲人群的要高。
中國人的頭髮垂直於頭皮,所以生長很快,每個月可長30px,也就是說一年能長362.5px。
不易脫落的頭髮 跟其他亞洲人群一樣,中國人群比較不容易脫髮。總體來看區別並不是很明顯,因為中國人群的頭髮處於脫落期的比例(12%)與歐洲人群的差不多(12%),而非洲人群的相對較多一點(14%)。但是如果對比不同年齡段,區別就很明顯了。實際上,在20~39歲年齡組,只有5%的亞洲人群患有脫髮,而歐洲人群的比例是26%。在40~59歲年齡組,21%的亞洲人群患有脫髮,歐洲人群的比例是50%.而在60歲以上年齡組,只有43%的亞洲人群脫髮,而歐洲人群的比例高達68%。
健康而強韌的頭髮 一項自我評估的研究顯示,中國人群的頭髮總體來說比較不容易失去平衡或者說比較不容易出問題。跟歐洲人群一樣,被詢問到的中國人經常抱怨不伏貼的頭髮,然而非洲人甚少出現這種問題。中國人很少惋惜拉斷或脆弱的頭髮,更不怎麼抱怨頭髮不易梳理,這恰恰是近三分之一歐洲人群關心的問題,非洲人也是一樣。最後,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抱怨頭皮會癢,有頭皮屑,這可能是因為使用清潔度太高的洗髮香波以及用指甲摩擦頭髮引起頭皮撕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