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早戀的根本途徑?

現在,“早戀”已成為兩代人間一個最敏感的話題。孩子們困惑,家長們憂心忡忡。其實,“早戀”的提法是不正確的,既然是“戀”,就沒有一個時間上或期限上的限定。確切地說,中學生之所以不適宜戀愛,並非他們處在一個過早的年齡階段,而是他們處於一個尷尬的時期??生理已經成熟,心理還很幼稚的時期。有人拿“早戀”的個例來簡單說明早戀的利弊是草率的,他們無非就是對學習是否受到影響為衡量標準,而這種標準恰恰忽略了作為情感問題的深層的道德標準。

如果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做青蘋果,那麼我們要做的是,用愛情教育的營養滋補它,讓它在樹幹的枝葉間正常地發育而自然走向成熟。我們的愛情教育可以滋養孩子們尚未成熟的心智,給它提供一個可以健康成長的環境。愛情教育就是保護青蘋果不至於落地,而讓它在果樹的軀幹上繼續汲取營養,等待成熟的一刻。因此,當我們面對早戀束手無策時,其實就應該想到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他讓我們知道,與每一個孩子的那根獨特的琴絃對準音調,是需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去聆聽和除錯的。而這顆敏感的心只能來自愛的滋養、情的陶冶。可以說,在愛情教育的過程中,面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心靈世界,在我們教師對自己心中琴絃的不斷除錯中,才能產生和孩子們心靈的共鳴,而愛情教育的目的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愛情教育不僅僅是面對“早戀”的一種積極有效的辦法,它還有更多更深遠的意義,它不是去教孩子們如何談情說愛,而是教孩子們如何在做人的過程中去擁有人世間這份美好的感情,去獲得幸福的人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有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那我們就不是簡單地去阻止所謂的“早戀”的發生,而應該熱情地去面對孩子們這個時期出現的情感困惑,引導他們去思考愛情這樣一個嚴肅的情感課題。

讀書、學習、就業是大事。不同的年紀段應該做出與自己相關,有意義的事情。我認為,學生時代應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讀書取得知識文化,掌握生存本領是人類進步,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的武器。

很多人認為高三戀愛是件奢侈的事,也是件冒險的事。但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來看,高三的戀愛也有著它發生的某些特別原因。

對異性產生感情是青春期學生的正常心理髮展過程,也是處在學生階段想獲得健康的情感和獨立人格的實踐與嘗試。高三學生髮生戀愛現象,只要他所依戀的物件、愛戀的方式是正常的,那就應當看作是正常的,只是因為這一特殊階段,戀愛並不一定是適當的。只有首先認識到他們情感發生的生理、心理原因,才能正確對待他們的情感。

除此之外,不言而喻的壓力使他們很少有時間和機會放鬆自己。有學生戲言“不在壓力中戀愛,就在壓力中變態”。高三學生內心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著現實的苦悶,在身心俱疲的時候,能與一個同樣處境的人傾訴、分享,會讓他們獲得一種認同和情感的安慰。就像信中所說,“我們的學習非常緊張辛苦,每週只休息半天,我不要求別的,只希望她能陪我出來散散心。”

高三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也正是自我意識開始建立的時候。他們有時會為自己是不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人而困擾。一個同齡人,特別是異性的欣賞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對自己的認可,也對對方產生好感。而在高三時,這種需要也尤為強烈,我們可以看到,在高三學生中,成績很好和成績不佳的學生最容易產生戀情。前者是由於學習好而被關注較多;而後者則因成績不佳而需要確立自己的價值感,戀愛正滿足了這種自尊的需要。

青春期的逆反在高三的重壓下也會顯現出來。高三戀愛,顯然是家長和老師最為反對和想盡一切辦法抵制的,也正因如此,渴望獨立的內心便希望以自我支援和自我控制來擺脫成人的控制。戀愛便成為最有力的“武器”。

我覺得還有一個因素是高三的分離焦慮。上大學可能會使朝夕相處多年的同學奔向各自不同的城市,走上自己的路,是否還能再會,是否還有機會表白,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

總之,高三戀愛之所以被關注,還是因為“高三”這個敏感而又包含眾多社會期望的字眼。在瞭解高三戀愛的原因之外,應該如何面對呢?

對家長說:莫將異性間合理的交往等同於戀愛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的辛苦與壓力有時是不亞於學生的。但是動機不代表效果,有時也會因為求成心切產生一些偏差的認識。其中的一個誤區就是將異性交往等同於戀愛。

從人際交往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學生到了高中都沒有過任何異性交往的經歷,那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很難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戀關係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就造成了很多父母在孩子中學時擔心他們“早戀”,而成年後又擔心他們找不到伴侶。究其原因是在有些老師、家長的心中,將異性間合理的交往與戀愛畫上了等號。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