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多發於青春期,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好發於面部、頸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是面板科的常見的病種之一。
原因
微生物作用
毛囊內的一長駐菌有痤瘡棒狀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卵圓形糠祕孢子菌等,前者為厭氧菌,存在於毛漏斗部深部,能產生一些炎症因子,如酯酶,蛋白酶及趨化因子造成毛囊壁的炎症,同時,酯酶分解甘油三酸為脂肪酸,也可間接造成毛囊壁炎症,我國南方如福建,廣東報道卵圓形糠祕孢子菌可引起毛囊炎,蟎蟲也成為引起痤瘡的原因。
皮脂分泌亢進
由遺傳、飲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尤其是內分泌失調等原因引起。雄性激素是皮脂腺活動的促進因子,能使皮脂腺增大,生成和排出的皮脂增多。雄性激素中睪丸銅作用強,睪銅除睪丸產生外,由卵巢分泌的雄甾烯二銅。脫氧表雄甾烯銅也可衍生,睪銅在面板內徑與D還原酶作用,轉變成活更強的雙氧睪銅,再作用於皮脂腺,使其腺體增大,生成皮脂(皮脂腺脂質)增多。此變化在佈於面部,前胸,後背部位的大皮脂腺尤為明顯。
皮脂排洩障礙
皮脂在腺體內合成後,經導管,毛囊漏斗部排至體表,構成皮脂膜。如果皮脂排洩順利。就不會構成痤瘡。但是由於遺傳,維生素A缺乏,毛孔角化,遊離脂肪酸和化妝品的刺激炎症可導致皮脂排洩管道狹窄。加之皮脂腺性毛囊的毛漏斗部角質增生。剝離也容易造成管腔狹窄,閉塞,皮脂在毛囊內瀦留,經來源於皮脂腺導管上皮和痤瘡棒狀桿菌等的脂酶分解,變成脂肪酸刺激毛囊壁,造成炎症損傷,從而導致痤瘡產生。
皮脂成分異常
皮脂合成後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酸酯,少部為魚烯,蠟酶。甘油三酸經由皮脂腺導管至毛漏部過程中被分解為遊離脂肪酸和甘油,如果皮脂瀦留,遊離脂肪酸產生會更多,這種酸有至炎作用。
注意事項
以上四種原因中,皮脂分泌增加和排洩障礙是痤瘡發病基礎,在此基礎上引起細菌繁殖和皮脂成分改變,此可謂導火線,在這樣互為因果,互相交錯的因素作用下,便導致了痤瘡的發生。
吃保健品、用祛痘產品、藥膏等祛痘方法都是不科學的,甚至是嚴重錯誤的。越是想省事,到最後可能越麻煩。不明病因的盲目治療輕則導致痘痘反覆冒出來,重則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引起其它面板病如皮炎、毛囊炎,都最後甚至會導致毀容。青少年正值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年齡,但治療青春痘卻急不得,須放平心態,找準病因,回到科學的治療方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