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一門學問?

Tags: 事件, 學問, 場合, word,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很少對別人說“不”了。有時因為不好意思,有時要給別人留面子,有時則是迫於權勢上的壓力。我們點了點頭,認可了別人卻又委屈了自己。有時,雖然做了決定,應和的話已經說出口了,但是胸中難免有不快。不過這憤懣最好積壓在心中,若被人看到了或者覺察到了,恐怕又生嫌隙。

那麼反過來想,如果做決定之時就直接拒絕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或許話音剛落會因為有異議而略感尷尬,甚至因此沉默片刻。不過,你更會因為釋放真我而沒有受委屈壓力。

如此說來,拒絕比迎合要容易的多。那麼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說“不”呢?

因為拒絕也是需要掌握正確的方式的,如果貿然拒絕,不能妥善處理拒絕後的事宜,那麼恐怕要受的就不止是委屈了。

場合

事件發生的場合是很重要的考量點。如果他人發出請求或要求的場合是輕鬆自在的場合,那麼在談話間用開玩笑的方式便可說出拒絕。如果這種場合比較正式或者比較嚴肅,那麼就需要拒絕者掌握一定的尺度,不能太過冒進,也不能猶豫不決而錯過最佳時機。

人物

事件的發生通常情況下會涉及到拒絕者,被拒絕者和旁觀者三組人物。如果被拒絕者是自己的同輩或者相同職級的人,那麼開玩笑式的拒絕也是可取的。如果被拒絕者是自己的長輩或上司,那麼就需要更謹慎的拒絕方式,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說“不”。同時,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群體,他們雖然不參與事件,卻是事件的直接見證者——旁觀者。在有旁觀者的情況下,要注意給被拒絕者留住面子,以免他們因為覺得丟了面子而對拒絕他們的你懷恨在心。

事件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事件本身。如果是無關緊要的事,而自己出於喜好而進行拒絕,那麼拒絕的程度可以稍有緩和。但是一旦遇到原則性問題或與自身利益關係密切的事,則需要拒絕者在言辭和態度上體現出堅決,儘量不留有餘地。

當然拒絕這門學問不可能是短短几句話就能學好的,但是掌握這三點起碼能儘量避免尷尬或者受委屈。再深的學問還是要自己慢慢領悟。

事件, 學問, 場合, word,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