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發現之旅之三:chinglish?

Tags: 英語, 中國, 民族, word,

chinglish?什麼意思?對,中式英語。看看這篇文章吧,太令人爽氣啦!

民族譯成minzu又有何妨

來源:世華財訊

“民族”被英譯成“minzu”,是不是譯錯了?近日,有網友反映,中央民族大學的英文譯名將“民族”英譯為“minzu”,質疑不大準確。而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值班人員則證實稱,學校目前英文譯名的“民族”的確為“minzu”。

無獨有偶,2012年5月21日,貴州民族大學在官網釋出訊息稱,貴州民族大學英文名稱的“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更改為“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而如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他們在自己的音譯名中,也都未用“transportation”這個詞,而是選擇將漢語拼音“Jiaotong”用進了自己的英語名稱。

誠然,兩所民族大學放棄使用“Nationality”,確實有翻譯準確性上的考慮。“Nationality”的概念比較含混,第一意思是國籍,其意思解釋順序是:國籍、國家、民族、部落。“民族”的意思排在第三位,不小心會翻譯成“國籍大學”或“部落大學”等。

但不可忽視的現實因素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漢語對英語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隨之而來的,就是在英語中颳起的Chinglish中國風,不僅很多大學和大企業都在自己的英語名稱里加入中國元素,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式英語,也越來越為人們接受和應用。

這裡不再是指地鐵和景區指示牌上的英文錯誤,或者餐館選單上的“4 Glad Meetballs”(四喜丸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童子雞),而是中國人自創出來的新詞彙:“Smilence”(笑而不語)、“Emotionormal”(情緒穩定),還有更富時代特色的 “Chinsumer”(指到國外旅行瘋狂購物的中國人)、“Vegeteal”(指開心網上的“摘菜”)。人們在網路上傳播和把玩著這些中式英語單詞,新詞還在不斷被髮明出來。

也有些詞把漢語裡的俏皮話直譯過來,造成錯位和有趣的效果,比如“We two who and who?”(咱倆誰跟誰?),“No wind, no waves。”(無風不起浪),“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要錢沒有,要命一條),“American Chines e not enough”(美中不足)。新華社報道稱這是“中國式俏皮話豐富了英語”而這是一種創新的中式英語。

根據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GLM在2005年的統計,當年英語詞彙增加了20000個,其中20%與“中式英語”有關。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彙中,中國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Chinglish的強勢滲透,讓美國人也發出“中國式英語說不定會成為英語進化的下一個版本”的感嘆。

語言是時代變遷最敏感的反應器,中式英語繁盛的背後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美國《連線》雜誌去年有篇名為《英語是如何進化為我們不懂的一門語言》的文章,專門探討了Chinglish現象。文中提到,中國大約有3億人在學英語,這個數量已大致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在未來,越來越多的英語口語中國化。鑑於說中式英語的人的數量,Chinglish必定會不脛而走。它將會成為一種形式的文化認同。說不定中式英語會成為一種比英語本身更有效的語言,它很有可能在異國的土地上發芽、結果。

中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創造力,讓Chinglish越來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後,也許會有更多中式英語成為外國人的日常用語。而今,民族譯成minzu又有何妨,主要自己有自信,就能大大方方講出來。

英語, 中國, 民族, word,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