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中國,無疑是麵食文化的發源之地。麵食是以小麥為主要原料,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農作物發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就已經學會了種麥。有了麥,人們就逐漸將它加工成各種麵食。不過,在上古時代,因為沒有磨,用杵臼等工具搗面,人們吃麵食也就比較困難。自漢代開始有了磨之後,人們吃麵食就方便多了,並逐漸在北方普及,繼而傳到南方。中國古代的麵食品種,通稱為"餅"。據《名義考》,古代凡以麥面為食,皆謂之"餅"。以火炕,稱"爐餅",即今之"燒餅",以水淪,稱"湯餅"(或煮餅),即今之切面、麵條:蒸而食者,稱"蒸餅"(或籠餅),即今之饅頭、包子:繩而食者,稱"環餅"(或寒具),即今之饊子。
在以上這些古老的麵食中,燒餅、湯餅等麵食都是未經過發酵的,而饅頭是中國最著名的發酵麵食品,被譽為是古代中華麵食文化的象徵,現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麵包相媲美。
《事物紺珠》說,相傳"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說,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這裡說的"面起餅",就是最早出現的饅頭。可見,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三國時期,饅頭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據事物紀原,諸葛亮南征孟獲,渡瀘水時,邪神作崇,按南方習慣,要以"蠻頭"(即南方人的頭)祭神,便下令改用麥面裹牛羊豬肉,象人頭以祭,始稱"饅頭"。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饅頭起源的線索,即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禽肉餡。到南宋時,豬肉饅頭很盛行。《燕翼貽謀錄》記載,仁宗皇帝誕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稱賀,以"包子"賜群臣,裡面包的盡是珠寶。元代出現了類似後世開花饅頭的"煎花饅頭"。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煎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依次入料鹽醬拌陷包饅頭,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見,饅頭最初是包陷的,後來經歷了一個由包陷到實心的演變過程,至清代始有"實心饅頭"的記載,後來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從此以後,以種植小麥為主的中國北方地區人們逐漸學會了做饅頭,並以饅頭為家常主食。饅頭出現後,提高了人們主食的質量,並由此派生出花捲、包子等食品。
中國主食饅頭基本上都是以麵粉、酵母(純酵母、酒釀或面種)以及水為原料和麵,麵糰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過程後,蒸制而成的。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饅頭仍然是我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而且在南方也很受歡迎。據報道,北方有70%的麵粉是用來製成饅頭的,那麼饅頭是如何製作的呢?
食材 食譜熱量:1830(大卡)
主料 麵粉500克酵母4克水240克
輔料 白糖10克
方法/步驟
將麵粉配料攪拌,加入水和均勻。
將和好的麵糰醒發十分鐘,然後壓光滑。
將壓好的麵糰搓粗細均勻的條子,然後用直刀切成3公分寬的饅頭,在饅頭中間切一刀。
將切好的饅頭放入蒸籠內,間隔3公分,防止蒸熟後粘在一起。
將做好的饅頭醒發30分鐘,蒸十分鐘即可。
注意事項
和麵用28℃左右的溫水。
和好麵糰需要醒發10分鐘再壓面製作。
製作好後要醒發30分鐘以上,冬天醒發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