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化療不良反應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目前,結直腸癌化療常用的藥物主要有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伊立替康、希羅達等,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一、消化道反應

  1 噁心嘔吐、食慾下降:治療前後及時準確的應用止吐藥,如格拉司瓊,雷莫司瓊等,以預防噁心,嘔吐的發生。對於嘔吐特別嚴重的患者,也可採用了胃復安雙側足三裡穴位注射的方法,效果比較明顯。此外,用藥過程中,給予飲食指導。應注意飲食清淡,少食多餐,宜選擇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不吃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並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用藥當日用餐時間適當提前。注意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

  2 腹瀉與便祕:部分藥物有一定比例的腸道症狀,如出現腹瀉***伊立替康***或便祕,多數較輕,出現這些症狀常給予對症支援治療即可好轉。腹瀉的患者可以口服止瀉藥,如易蒙停,思密達等,同時,腹瀉期間應注意補液,輕者可多量飲水,重者應該住院靜脈補液。便祕者可以先通過飲食調整,必要時可以口服瀉藥進行干預。

  3 口腔粘膜炎:迅速增殖的粘膜組織容易受到化療藥物損傷,表現為口腔粘膜疼痛、部分可出現潰瘍,常見於氟尿嘧啶類藥物。出現口腔粘膜炎患者,可應用漱口液***預防細菌及真菌感染***、進食前含漱利多卡因液止痛、給予維生素B2等多種維生素、必要時給予靜脈營養支援治療。

  二、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下降。

  1 白細胞及粒細胞下降:最常見。粒細胞的半衰期最短,約6~8小時,因此最先下降,最低值一般出現在化療後7~13天,白細胞及粒細胞下降的治療療效很好,以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為主,Ⅳ度以下降低時還需採用保護性隔離、房間消毒及預防應用抗菌素,這些措施的應用可安全保護患者度過化療後骨髓抑制期。

  2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下降:多週期化療後可出現,一般為輕度下降,必要時可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或輸注紅細胞懸液以保證治療順利進行。

  3 血小板下降少見,個別藥物有血小板下降的不良反應,輕度下降不需處理,較重時可採用血小板集落刺激因子、輸血小板等措施,Ⅳ度以下血小板降低患者需適當制動。

  三、肝臟、腎臟毒性

  大部分化療藥物都可以引起肝腎功損傷。肝功損傷表現為血清谷丙、穀草轉氨酶升高或血清膽紅素升高。化療期可常規預防或治療性使用保肝藥物,嚴重時需停用化療。腎臟損傷表現為無明顯症狀而表現為肌酐升高、輕度蛋白尿、鏡下血尿;嚴重則可出現腎功能衰竭。腎臟毒性以預防為主。絕大多數化療藥物的腎毒性不明顯,鉑類藥物相對多見。

  四、神經毒性

  奧沙利鉑可引起以末梢神經炎為特徵的周圍性感覺神經病變,有時可伴有口腔周圍、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痙攣及感覺障礙,用藥時應指導患者勿接觸冷的東西和金屬製品,因其可加重末梢神經炎的反應;勿食用冰冷食物或用冰水漱口,因用此藥時低溫可致喉痙攣;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因以上症狀常因感冒而激發和加重。多數不嚴重,可繼續治療,不能耐受時停藥多數可自行恢復。應用營養神經藥物可減輕症狀。

  五、面板毒性

  臨床表現為脫髮***通常是可逆的***、面板色素沉著、皮疹及手足綜合徵***希羅達、5-FU***,這類反應影響美觀,絕大多數可逆,停藥後逐漸恢復。

  六、過敏反應

  少數藥物可致速發性過敏反應,因此常規給予預處理,治療前後常規預防應用激素,防止過敏反應發生。

  還有些少見的不良反應,如肺毒性、心臟毒性等。

  結腸癌的臨床表現

  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後,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症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祕或不能排便,體檢見腹部膨隆、腸型、區域性有壓痛,聽診聞及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腸梗阻。若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連,形成不規則包塊。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肺轉移徵象,惡病質,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乾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包塊體積小,既無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症狀,也難捫及包塊。結腸癌往往有器官轉移,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淋巴轉移一般由近而遠擴散,也有不按順序的跨越轉移。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後淋巴轉移的機率更多。結腸癌癌細胞或癌栓子也可通過血液轉移,先到肝臟,後達肺、腦、骨等其他組織臟器。結腸癌也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與臟器,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腔積液等。

  結腸癌的檢查

  1.肛管指診和直腸鏡檢

  檢查有無直腸息肉、直腸癌、內痔或其他病變。

  2.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

  鏡檢可發現癌腫,觀察其大小、位置及區域性浸潤範圍。

  3.腹部平片

  適用於急性腸梗阻的病例,梗阻部位上方的結腸有充氣、脹大現象。

  4.鋇劑灌腸

  可見癌腫部位腸壁僵硬,擴張性差,蠕動減弱或消失,結腸袋形態不規則或消失,腸腔狹窄,黏膜皺襞紊亂、破壞或消失,充盈缺損等。鋇劑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更有助於結腸內帶蒂腫瘤的診斷。

  5.癌胚抗原***CEA***

  對早期腫瘤的診斷價值不大,對推測預後和判斷復發有一定的幫助。


乳癌術後化療不良反應有什麼
打乙肝疫苗後的不良反應
相關知識
結腸癌化療不良反應
乳癌術後化療不良反應有什麼
常見的化療不良反應
結腸癌化療的副作用
結腸癌化療的副作用
氨溴索霧化的不良反應
小孩吃史克腸蟲清的不良反應
小孩吃史克腸蟲清的不良反應
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的不良反應
霧化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