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下面有準備精心為你準備的,就讓小編帶你一一講解吧!

  篇1

  要談這一學期的課程體會我覺得挺難的,因為對選修課向來不重視的我根本不可能把每一節課的內容都記住。基本上是學一點忘一點,頂多是在課堂上聽一點,參與下課堂活動,大多數學生都是這樣吧!為了補充心理的知識和完成這項作業我去圖書館些書籍,看似有點不相關但是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又有些關聯。

  以前認為心理健康就是自己的健康,具體的說就是像公式似的,熱愛生活、保持樂觀的情緒、派出自己的不良情緒對對別人講出自己的情緒等等,都是屬於自己的心理。但是現在對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一個人的所有社會活動全在於他的心理情況,病態的心理可能導致犯罪和死亡。

  我借了兩本書一本叫《古墓迷途》另一本叫《心理罪畫像》。兩本都是小說因為我好像只能看進小說去把自己投入其中。《古墓迷途》顧名思義就是講的盜墓的事情,寫的畫面不算可怕因為我記得看過《盜墓筆記》那上面的畫面描寫比這本要強很多。這本書也很短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讀完了。上邊描寫了駭人的畫面,同伴之間的信任幫助,攻克難關的喜悅,迷霧撥清後的光明,很精彩讓人回味無窮。但是如果我們找一下它的本質或者說根源呢?是什麼?還是人性的貪婪和對利益的渴望。終究還是為了兩個字:利益。 本身這兩本書是小說,小說就有一定的虛幻性。那請允許我以一種較極端的眼光去看待它去分析一些問題。人們都說父母是無私的,我的父母從結婚到生下我把我養育這麼大。難道就沒有利益的存在嗎?不。我就此問過我的媽媽,她曾經就坦言,我養你為了等我老了你能養我。在某一方面講。就是一種利益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她在“養”著我。有人說,父母在危難的時候不總是護著我們不讓我們收到傷害,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父母因保護自己的孩子而死去。我覺得他們不是在保護你而是在保護他們的基因和DNA能夠得到繁殖,不被自然破壞掉。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我看過一本書***不好意思,忘了書叫什麼名字***,上面就寫了人與性的關係,人,生來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自己優秀的基因能更好更有力的傳承下去。作者是個社會學家。而當你娶妻準備和她共度一生的時候,難道就沒有利益的存在。當你老了她的存在就是照顧你、陪伴你。這只是用極端的利益存在眼光去看待社會。然而在這種極端以裡不就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嗎?我並不否認人與人之間的愛,只是從我認識到的人性去分析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愛必須存在,我們在處理情感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利益,要以愛為基礎。現在社會問題頻發例如:車與車發生剮蹭,一司機下車打另一個司機。老人摔倒訛詐路人等等。都是隻考慮到了個人利益暴露出了本性,忽略了愛。這是社會的病態化,是導致全社會的人發生心理問題的導火索,有人得管。在小說中最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人往往死的越慘。

  在說說另一個《心理罪畫像》,這個比較貼近現代生活了,也比較突出心理,病態的心理。寫的是一系列的殺人案,模仿國內外殘忍的殺人手法。共有15個人被直接或間接殺死,這個罪犯原本是個優秀的心理畫像師同時又是一個心理治療師,這個人卻因為嫉妒而開始殺人,證明自己比主角的心理罪畫像優秀,最終伏法。有知識的人殺起人來比屠夫乾淨利落,比戰爭更可怕。一個心理醫生卻治不了自己的心理疾病。這讓我想起了最後一節心理課上,老師教給我們分析自己內心的冰山分析圖。露出水面的是個人行為,藏在內心水下的是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如果我們在心理不平衡時能深刻的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能有一種更好的處理方法呢?

  篇2

  曾經也很迷茫地看待心理健康問題。有時候甚至會想只要我自己活得開心快樂就好,別人怎麼樣那是人家的事。可是,現在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由於心理不健康而發生的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件,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將迫在眉睫。作為當代大學生,我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膚淺,才發現自己快樂是不夠的,當別人因為我而快樂的時候,那會是一種從心底升起的欣慰和滿足。而這幾天的心理培訓,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講座開始時,氣氛相當輕鬆的,老師給我們幾幅和心理學有關的圖片,這些圖片中的東西很簡單,就一個黑點,可當老師把背景換為黑色,黑點變成了白點時,那就是一個亮點。為什麼我們不換個角度看一下呢?所以老師得出結論:心理學,就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隨後老師又列舉了幾十起大學生以上的自殺案件。通過這些事件,更進一步體現了心理學的重要性,不論是成績優異的,還是不怎麼樣的學生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障礙。如得不到及時疏導,便會更加嚴重,這時就會產生些極端的想法,做些很極端的事,令我們警示。心理學究竟為何如此重要呢?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

  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髮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衝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獨立與依賴的衝突、自尊與自卑的衝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衝突、竟爭與求穩的衝突等等。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下一頁更多精彩“”

心理健康心得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
小學生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
大學心理健康課心得範文
大學心理健康課心得
大學生合理健康生活調查報告
學校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
聽心理健康課心得
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
心理健康課心得體會有哪些
心理健康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