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說的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5日

  家長無意中說的一句話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考慮說話的方式和藝術,結果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其實在家庭教育中,有些話不能說。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1. “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這時,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並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裡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2.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傷或者氣餒。儘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係的複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援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裡。如果心裡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3. “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父母教育孩子禁止說的話

  你怎麼那麼笨!”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常常會因為一時著急,不加思考地說出傷害孩子的話,給孩子貼上“笨”、“遲鈍”的標籤。

  廣西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心理諮詢師李桂雲表示,當孩子聽到家長對自己“笨”、“遲鈍”的評價時,剛開始,孩子可能會為自己爭辯,可時間一長,由於他總是聽到這樣的評價,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當他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會對自己說:“別去嘗試,反正我不行。”漸漸地,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慢慢失去了自信。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每件事都能達到大人的要求。”李桂雲建議,當孩子做的某件事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並給予孩子幫助,這比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有效得多。

  “再這樣,媽媽不要你了!”

  年幼的孩子自制力不夠,常常會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教導多次後,孩子仍然會“周而復始”,這時候,有的家長會用“媽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來威脅孩子。

  中國完形教育廣西分支機構老師何明謙表示,孩子畢竟是孩子,在面對家長的恐嚇時,他可能會認為家長真的不想要他或不愛他了,這樣很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特別眷戀,他的所有需求都需要父母來滿足,同時也有著沒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潛在不安感。在這種心理背景下,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他的潛在不安會加劇,孩子會因此變得脆弱和不自信。”何明謙說,如果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而家長因此感到不愉快的話,應該把不愉快的心情傳達給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事,並因此感受到:“原來媽媽不喜歡這樣”,然後逐漸瞭解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

  “你看人家多懂事!”

  很多父母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目的是給孩子一個努力的方向。但事實上,這樣做不僅沒起到激勵的作用,還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甚至對家長產生牴觸情緒。

  廣西南寧七田右腦教育培訓機構桂林分校負責人魯娜表示,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智力發育不一樣,長處和短處也各不相同,將兩個完全不相同的孩子進行對比是沒有意義的。魯娜認為,家長應該把目光從別的孩子身上轉到自己孩子身上來,多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進步,肯定孩子的一點點進步,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鼓舞。

  “我為你犧牲了很多!”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付出總是無私的。然而,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還是會忍不住說出類似的話:“我每天那麼累都是為了你。”“我為了你犧牲這麼多,你怎麼那麼不懂事?”

  讓孩子瞭解到大人對他的付出,有利於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愛和感恩之心,可如果表達的方式不恰當,則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或叛逆心理。

  李桂雲建議,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付出,可以換一種方式表述:“媽媽雖然很累很辛苦,但媽媽覺得為你做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能再努力一點,媽媽會更高興。”

  父母教育孩子應該說的話

  1、“這件事還可以怎麼做”培養價值感

  比如陪孩子做手工課,遇到困難,不知道該怎麼做。此時,父母在指導孩子做好一件手工之後,就可以問問他:“除了教你的這種方法,還可以怎麼做呢?”這句話能啟發孩子的想象力,讓他慢慢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多了,自我價值感就慢慢養成了,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給予心理支援

  從幼兒園到學校,孩子都可能遇到被老師無端指責、被其他孩子欺負等負面事件。有些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心智不成熟等原因,不願意聽完孩子的話,就指責孩子“肯定是沒聽老師的話才被罵”,或者慫恿“你不會打回去嗎”。聰明的家長會適度地包容孩子,告訴他“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說”,讓孩子知道凡事能跟父母商量,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能避免孩子走錯路、彎路。

  3、“好”給予無條件的接納

  當孩子向爸媽提要求時,不少人會下意識地拒絕,或者提條件。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媽媽卻說:“不行,你作業寫完了嗎,就想著出去玩?”這樣下去,孩子要麼今後不願意再提要求,跟父母關係日漸疏遠,要麼變得叛逆,難以管教。不妨在回答前加個“好”字,比如,“好,你先把作業寫完,就可以出去玩”。這樣的回答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比否定式的回答效果要好。

  4、“對不起”教會責任感

  不少父母明明犯了錯,卻沒有意識到或者不好意思向孩子認錯。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老師。不敢承認錯誤,會導致孩子喜歡推卸責任,長大了也沒有責任感。所以,父母犯錯了,要及時向孩子說聲“對不起”,要知道,向孩子道歉、坦承自己的錯誤,以身作則,對孩子的道德培養來說很重要。

  5、“我愛你”增加安全感

  中國父母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國人普遍感情內斂,像“愛”這樣的字眼羞於出口,親子間也缺乏擁抱、親吻等必要的身體接觸。但感情要說出口,別人才能明瞭。尤其在責備孩子之後,除了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還要同時告訴他“爸爸媽媽愛你”。讓孩子明白,犯錯誤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批評的目的是為幫助他,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任何事情,父母都是愛他的,有助於建立安全感。

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故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智慧有哪些
相關知識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說的話
父母教育孩子不一致怎麼辦
父母教育孩子正能量語句有哪些
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
推薦給父母教育孩子適合看的書
父母教育孩子意見不統一怎麼辦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父母教育孩子的七大大忌
各國父母教育孩子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經典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