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信仰的心理學闡述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長期以來,心理學界忽視了對信仰的關注,籠統地把信仰與理想、價值觀看成是個性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然而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信仰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精神信仰的心理學闡述》

  【摘要】信仰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種最高體現,是精神主體趨向成熟的表現。長期以來,心理學界忽視了對信仰的關注,籠統地把信仰與理想、價值觀看成是個性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然而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信仰心理學結構特點相關因素

  信仰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種最高體現,是精神主體趨向成熟的表現。對於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從哲學的角度看,信仰與人們對人生與宇宙存在價值的思考緊密聯絡。信仰作為人的一種高階的意識狀況和終極的價值觀念,貫穿於生命的始終。長期以來,心理學界忽視了對信仰的關注,籠統地把信仰與理想、價值觀看成是個性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有人把它看作是與價值觀等同的概念,甚至把信仰混同於信念。信仰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精神狀態,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仰的概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界定,信仰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它居於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與人的知、情、意相聯絡,並且貫穿於整個意識領域和精神活動之中。它既可以存在於現實的意識之中,去引導行為、規範道德意識和自我評價,同時也可能內化於無意識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一切外在的行為,從而影響造就人格的深層結構。

  二、信仰特點與結構

  1.認知是信仰的前提

  信仰是一種以“相信”為中心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綜合的精神狀態。信仰中的認知因素,即信仰中認識、知識、觀念的因素是信仰確立的前提。

  長期關注信仰問題的學者認為,從信仰的結構與程度來劃分,信仰可包括“可信”與“確信”兩種水平。信仰中的“可信”可以被看作是信仰的認知成分。任何信仰,都是“可信”與“確信”兩者的統一。所謂“可信”是指人們的信仰能在某種程度上藉助於現存知識予以證實,即能為我們的理智所理解和接受。這就是信仰中的理智或認知的部分。所謂“確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強化,主要體現為信仰的非理性成分。

  信仰中的認知成分如同其他心理現象中認知成分一樣並非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變化的。人們總是對所信服的物件有深入認識的願望,並且信仰態度本身有可能隨著認知的變化而產生變化。

  2.信仰包含情感的投入

  信仰是一種整體性的精神傾向,它往往表現為人們對其認定的、體現著最高生存與生活價值的某種物件的由衷的信賴和追求,因而情感傾注必然成為信仰心理的基本要素。離開了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會枯萎,主體對信仰物件情感的喪失意味著信仰的失落與衰減。

  信仰具有兩重性,從單純的“信”上升到“信仰”必須從“可信”的層次上升到“確信”。信仰者不僅應對信仰物件有理智的認識,還應有情感上的專注。情感使人的認識與信仰物件聯絡起來,只有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賴與信服,才能建立其真正不可動搖的信仰。一方面,信仰會培養起情感,並使情感得以昇華;另一方面,情感又會促進信仰。對信仰物件的情感會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活動中去,甚至為信仰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在宗教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同樣,在科學信仰中,仍然需要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參與。

  3.信仰最終體現在人的意志活動中

  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體現,是人的最高價值觀念,它對人的心靈與行為起到導向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靠人的意志努力來實現。意志是人自覺的確定目的並支配其行動實現或趨向目標的心理過程。信仰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響支配著人的意志。

  意志在信仰心理結構中起穩定、定向與維持作用。這些作用主要是通過意志對情感與認知因素的影響來實現的。

  從意志對認知因素的影響來看,意志可以鞏固信仰主體的認識和觀念。人們總是具有憑藉意志去尋求證實或強化固有觀念的理論或事實。意志不僅能穩定認知結構、固化信念,而且能有意無意的排斥與所持信仰觀念相反的觀念。意志也能使信仰者的認識活動朝著已有觀念的方向發展。意志對認知的這種影響使得信仰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專一性。信仰所具有的意志品質是激發、推動、維持人前進的力量。在信仰心理結構中,認知因素、情感因素與意志因素相互影響,互為依託,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的有機結合才構成完整的信仰心理狀態,才展示出信仰所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信仰形成的相關因素

  對信仰的研究,除了關注信仰概念、結構、特點和功能外,心理學家還重視信仰影響因素的研究。在現有的文獻範圍裡,針對於一個發展成熟的、有自我意識的個體而言,人性哲學對周圍人的信任、生活事件、經濟收入、教育程度等這些因素影響人們的信仰。

  人性哲學對精神信仰的影響。人性哲學反映我們對人是否值得信任的看法,它影響我們的政治態度和其他的價值觀念。艾裡克森在他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中指出:在0—1歲,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信任將影響到以後人格的發展。人格中的結構中有價值、信仰的成分,人性哲學是否影響人們的信仰至今還沒有實證的研究。

  生活事件對精神信仰形成的影響。許多研究認為生活事件影響人們對生活狀況的歸因,是人們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Freud,S.談到宗教對社會控制時提出,生活中出現的苦難事件是產生宗教信仰的基礎。說明不幸的生活事件是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變數。德·莫·烏格里諾維奇認為,如果不重視人在社會生活條件下經受的心理危機和危急狀態,就不可能解決宗教信仰的根源問題。

  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齡、性別和社會經濟狀況對精神信仰的影響。宗教心理學研究指出信仰的轉變年齡在青春期。劉玉新指出面臨大學畢業,女大學生比男生更多地採用“求助於宗教”的應對方式,其差異顯著。

  心理學對信仰的研究,是從宗教信仰開始的。實證研究的特點,使心理學家沿著概念、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思路,把信仰問題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信仰概念由侷限於宗教擴充套件至政治乃至個體的日常生活,努力從更廣泛的背景中探討人的這一精神世界。除了信仰功能和特性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外,還對信仰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究,標誌著信仰的研究已開始進入系統研究的階段。我國對信仰問題的關注比較多,心理學研究的比較少。因此,系統整合國內外這些研究成果,建構信仰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是今後信仰研究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宋興川、樂國安.大學生的精神信仰結構[J].中國臨床康復,2005.04.28

  [2]李幼穗、李維、呂勇.信仰現狀的心理學研究 [J].心理科學,2002.06

  [3]楊顯平.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03

  [4]宋興川、金盛華、李波.大學生精神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係[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4.08

  [5]任媛.論道德信仰的特點及形成機制[J].山西煤炭管理,2010.01

  [6]王巨集維.信仰危機、信仰物件、信仰方式[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08

  [7]阿忠榮.關於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礎及心理特點考察[J].攀登,2005.08

  [8]宋興川、樂國安.我國精神信仰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文學心理學研究論文
心理暗示效應淺析論文
相關知識
精神信仰的心理學闡述論文
網路群體事件的心理學分析論文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論文
有關品牌的心理學專業論文
拖延行為的心理學探析論文
拖延行為的心理學探析論文***2***
拖延行為的心理學分析論文***2***
教育心理學淺述論文
積極心理學期末論文範文精選
心理學碩士論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