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論文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改變規律的科學,是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應用分支,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是其研究的主要物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一:後進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論文

  1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轉化後進生的幾點具體做法

  1.1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交談有目的的瞭解談話物件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找到其“後進”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方法。與後進生談話首先要營造平等交談的氛圍,切莫教師一言堂,安靜的聆聽較之一味的說教更能讓人開啟心扉,觸及心靈;其次,要善於把握談話物件的心態和性格特徵。利用其心態的變化因勢利導,根據其性格特徵確定談話的態度、語氣、表情和動作;最後,後進生或多或少會有自卑的心理,談話中應多用安慰鼓勵的話語,讓其感到格外親切知心,從而振奮精神積極向上。談話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的基礎,是取得後進生的信任和成功轉化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耗時長、見效慢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講究語言的藝術,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語言轉變思想上出現偏頗的暫時落後的學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運用語言、行為或某種事物,比較含蓄間接地對教育物件施加影響的教育方法。對後進生運用暗示法時,首先要求暗示的實施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為在他人暗示中,特別是語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這就要求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暗示,在師生間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後運用該方法;其次,要恰當運用暗示法的載體,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師可以從其優勢領域中著手,並以此為切入點,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創設能讓其發揮自身優勢的任務,鼓勵其加以努力獲取成功,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最終帶動學習上的進步。例如,筆者曾有一個迷戀網路型的後進生,他是個電腦高手,利用這個特長,讓其做院報的美編,在老師的信任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中,終於戒除網癮,成績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終順利畢業。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易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達到積極暗示的目的。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變消極的自我暗示為積極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這說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師可以把暗示法與談話法相結合,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獎懲法

  獎懲法即用強化的方法分化行為的正誤,促進人的行為向更正確的方向活動。獎勵可以激發人的潛能,懲罰可以校正人的錯誤,這是教師常用的兩種強化手段,對於後進生尤為適用。在後進生的轉化過程中,當發現她他的點滴改變時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揚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學生不斷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增強其堅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還要為其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短期目標,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夠的,還需繼續加強努力。同時,當發現後進生有所鬆懈,在簡單的任務前仍猶豫不前,不思進取時,則要實事求是地做出批評。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由於教師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如何解釋和說明自己的學習成敗。這就要求教師在後進生的轉化過程中要科學獎懲,多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激發他們的動力和鬥志,增添自豪感,不斷髮揚成績,克服缺點,逐步躋身於先進行列。

  1.4最佳心態教育法

  最佳心態教育法即及時把握教育物件的心理變化,選擇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狀態時進行教育。心理狀態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絕大多數後進生有特殊的經歷,當教師不瞭解這些學生的心理成因時,往往會表現出盲目性和情緒化的傾向,這往往使教育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教師應當全面掌握和分析後進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裡的心理狀態,根據其心理狀態及時採用不同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教育。例如,筆者曾經歷這樣一個後進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當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時,擔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無心學業,於是抓住時機,勸慰他的同時,鼓勵其振作、擔負起家庭的責任,結果從此他再沒有不及格,學習成績平穩上升,並順利畢業。

  2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轉化後進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與其他方法的結合

  因為本文著重從心理學角度闡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轉化後進生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多種方法的結合。比如;專業教育,養成教育,調動資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自身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應用

  方法是受內容決定併為內容服務的,後進生的情況大多是複雜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運用某一方法,而應靈活地綜合運用或交替運用多種方法,從而發揮他們的整體效果,獲得理想的效果。

  2.3教育者本身應該克服常見的心理現象

  比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情緒的控制等等。實踐證明,後進生的思想轉化過程是一個十分艱難的複雜的過程,常常還會出現反覆,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教師必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以防事倍功半,半途而廢。

  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論文

  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狀況

  現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繹和歸納兩種方式為主要的手段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理性思維和經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研究物件的部分根本規律和共性與特性。但是,過多地依賴於這兩種研究方法難免會對研究物件的特徵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發揮根本規律的功能,且較少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物件進行跟蹤,實證的方法運用少,缺乏對教育現象的觀察、實驗、比較的研究。面對複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和教育物件的思想、心理狀態,提出的對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爭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建立時間不長,在許多研究領域存在較多爭議。

  一是關於研究物件。學界普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對於研究物件未形成一致觀點。主要觀點概括為:

  1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胡凱指出“:以人們的思想行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依據這種規律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研究物件”;王新山、王玉婷認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特殊規律為研究物件”;喬立騏、梁麗萍認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筆者認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過程來探究新的、更具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2研究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互動因素的心理特徵和規律。施春華認為研究物件包括四個方面:社會環境、個體心理狀況、教育內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針對第一種觀點,本學科要特別注重研究如何根據人的心理規律來實現政治立場、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的轉變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這一基本原則,將很容易被認為是偷換普通心理學的概念、照搬其內容體系。第二種觀點的範圍更加寬廣、全面,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有利於學科的內涵豐富、外延拓展。但可能會使研究範圍泛化,致使學科邊界模糊。現有研究表明,對於研究物件的闡述已經在對過程進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則性的統一,實現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忽視教育物件和過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論,不夠清晰、明確。

  二是關於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心理學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心理學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對心理環境、心理效應、心理機制與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將思維、情緒、需要、動機等內容納入研究內容,形成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知識體系。

  2對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心理學研究。致力於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和職業類別教育物件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其形成發展的影響因素、差異性及其對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尋針對性對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質、能力結構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學科的研究物件決定了其研究內容,上述研究內容符合學界對於本學科研究的普遍觀點。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沒有切實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甚至是簡單地借用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學科界限比較模糊,不利於確立其學科地位。三是關於學科歸屬。由於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牽絲掛藤的聯絡,學科歸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代表性觀點有:

  1歸屬於思想政治教育學。王瑞雪從學科成立的背景、研究物件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論述,認為應歸屬於思想政治教育學;也有學者從“心理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角度出發,論證其學術立場。

  2歸屬於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此觀點被普遍認同,因為學科交叉,兼具了兩個學科的共同特點和性質。胡凱,王希永、楊芷英從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關係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原則和內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出發點對教育過程進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心理現象與特殊的心理規律,其範圍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之中。明晰學科歸屬問題,是構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重要動力是開展多學科的協同研究,但必須以明確的學科歸屬為前提。目前對此缺乏權威性的論證,致使學科體系和內容體系構建方面也頗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綱”與“以心理學為綱”的對峙。需要不斷深入研討,推動其逐漸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新興學科,困難和不足尤為突出。主要面臨著一些在短時期難以得到完全解決的困境。

  一是理論建構不完備。

  1研究的基本範疇存在較大爭議。學界普遍認同本學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也有學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相對主體、相對客體以及教育過程的心理研究來解釋其研究範疇。

  2學科歸屬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大多學者認為本學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部分共同的特點和內容,應歸屬於這兩門學科的分支學科;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歸屬於思想政治教育學。

  3學科體系建構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主張以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來構成學科體系;也有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因素出發,主張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綱。

  4學科理論整合程度不夠。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有機整合,構建特有的理論體系是一個現實難題。首先,對於二者在理論、方法上的聯絡和區別缺乏系統的論述,導致在理論建構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夠鮮明;其次,需要長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將心理學的方法、工具應用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二是缺乏科學的正規化。具體表現在:

  1在教育正規化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為指導實施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採用傳統文字教育正規化,封閉、知識化、教條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方法有效地應用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未能實現相對主體同相對客體的良好互動;

  2在研究正規化上,高校具有廣泛的教育網路和豐富的研究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實踐和研究的主要陣營,其主導型研究正規化是經典教育學正規化,以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倫理學等為主要理論資源,以演繹法和歸納法為主要思維特色。但是實證研究還不夠,其廣度和深度還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的要求和學科自身發展的需求,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是研究結構不夠優化。

  1相對主體業務素質有限、整體協作程度不夠。缺乏既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心理學系統理論知識、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的複合型師資隊伍;同時,研究者缺乏聯絡和溝通的氛圍和平臺,協作不夠,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學術觀點難以達成一致。

  2相對客體覆蓋面不夠廣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學生,較少涉及不同年齡層和其他行業的群體。

  3動態研究、對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強。針對教育物件的心理髮展和思想變化而進行的動態研究以及個案和小樣本的長期、追蹤研究相對薄弱;同時,用於解決教育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的可操作性、對策性研究有待加強。

  4對教育過程本身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當前,較多關注於從理論上探討教育活動的實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過程;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心理功能開發、利用的研究鮮見,需要借鑑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成果;此外,對於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獲取的資訊外化為行為的研究少,不利於受教育者良好行為的強化與教育效果的反饋和改進。

  四、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建議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應該堅定發展的信心,攻堅克難。基於對現狀和麵臨困境的理性分析,筆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進範疇及體系的理論完善和創新。對學科範疇及其體系進行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範疇,使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和充實。

  1推進學科化建設。要創新理論體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術語和話語體系從本學科研究的“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領域中概括、提升和創新範疇,避免從心理學中簡單照搬、機械拼接;要整合學科資源,借鑑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從最新成果中提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為切入點,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動機、情緒情感、態度和行為,探討激發其興趣的方法與對策。

  2推進科學化建設。學科發展“科學化”的趨勢要求教育過程更加關注對教育物件和教育過程的研究。以現實為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借鑑和運用心理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現象,作出能準確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本質和規律的概括。

  3推進現代化建設。以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並重的方式進行新的理論分析,對本質和規律進行前瞻性的概括,總結出預見性的理論和應對方法。對現有的正規化理論框架加以檢驗和論證,並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以新的觀點、範疇、原則加以補充;構建既能夠充分反映科學發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適應時代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學科理論體系。

  第二,發展“人本”的研究正規化。正規化是學科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與方法。

  1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是本學科逐步向科學化和時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學正規化強調以人為本,在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性的同時又要教育物件生存方式的優化提升。在堅持用心理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和事實進行客觀、資料型分析的基礎上,更加註重整體、系統的探究,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關注其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

  2要擴大研究物件的覆蓋領域。研究的相對客體由以大學生為主,逐步涉及中學生、兒童、其他群體,如:少數民族地區、軍隊、企業、社群等群體。同時,群體與個體心理的比較研究,以及針對群體人際互動、集體意識的研究將受到重視。

  第三,擴充套件新的載體和方法。

  1在教育實踐方面,探索公共、虛擬空間的運用。教育過程呈虛擬化和模糊化的發展趨勢,要突破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形式,加強公共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發揮現代資訊科技和大眾傳媒的作用,提高無意識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能力,強化互動性和滲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與質的研究相結合。研究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其相互關係及整體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開展過程研究的起點。在用實證方法進行巨集觀概括的同時,也要注重小樣本、個案研究,進行深入、動態的跟蹤。借鑑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實證研究範例的標準化工具、實驗來研究心理學理論、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行融合的具體途徑;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並用代表性的資料和研究結果為參考對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和驗證。

  第四,加強複合型的研究隊伍建設。

  1從長遠來看,應當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訓,針對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相關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操作技術的培訓,使其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既能夠熟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同時又能夠恰當地運用心理學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方法。

  2從短期來看,在教育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應該優化現有的人才結構,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引進心理學專業人才,實行專、兼、聘相結合的模式,組成專門的研究小組,在加大資訊交流、相互促進的同時也將大大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有關兒童心理論文
教育心理學論文
相關知識
教育心理學論文精選
教育心理學論文
淺談中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兒童教育心理學論文
對外漢語教育心理學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論文
大學教育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論文
教師教育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