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簡史介紹***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三、明清時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

  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十七世紀後期,[清代]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藝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貴,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製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臺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式有浴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爭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對泡茶道茶藝有貢獻的,除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外,還有陳繼舒儒、徐渭、陸樹聲、張大復、周高起、張岱、袁枚、屠本俊、聞龍等人。

  ***二***茶禮

  中國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禮法,茶書對此多有省略。

  ***三***茶境

  十六世紀後期,陸樹聲撰《茶寮記》,其"煎茶七類"篇"茶候"條有"涼臺靜室、曲幾明窗、僧寮道院、松風竹月"等。徐渭也撰有《煎茶七類》,內容與陸樹聲所撰相同。《徐文長祕集》又有"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風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鮮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裡瓢煙。"

  許次紓《茶疏》"飲時"條有"明窗淨几、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院、名泉怪地石"等二十四宜。又"茶所"條記:"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寒。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灰塵脫散。寮前置一幾,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別置一幾,以頓他器。旁列一架,巾[巾兌]懸之。……"

  屠隆《茶說》"茶寮"條記:"構一斗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子專主茶設,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張謙德《茶經》中也有"茶寮中當別貯淨炭聽用"、"茶爐用銅鑄,如古鼎形,……置茶寮中乃不俗。"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環境尤其講究,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室──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茶寮的發明、設計、是明清茶人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四***修道

  [明清]茶人繼承了[唐宋]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創新不多。

  綜上所述,泡茶道蘊釀於[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十六世紀末葉的[明代]後期,鼎盛於[明代]後期至[清代]前中期,綿延至今。

  四 總說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

  中國茶道形成於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於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點茶道形成於十一世紀中葉的[北宋]中後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趙佶、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啟後,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點茶道鼎盛於[北宋]中後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歷時約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於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於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於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代]前中期,衰於近代,復興於二十世紀後期。
 

  

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
政和工夫茶三大營養成分有哪些
相關知識
中國茶道簡史介紹***2***
中國茶道歷史名詞的介紹
中國茶道簡介
三點茶法的茶道歷史介紹
中華茶道杯的介紹
中國茶道歷史
中國刀的歷史介紹
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介紹
中國茶道之雅士茶道的介紹
中國茶道全書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