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的成因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月經由生殖激素系統調節,是生物繁殖的需要,而月經的形成是如何的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月經是怎樣形成的答案,希望大家喜歡!

  月經的形成

  月經是由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在月經週期中的月經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從而對腺垂體和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減弱或消除,導致下丘腦對促進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繼而導致腺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發育,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多。此時,雌激素又刺激子宮內膜進入增殖期。黃體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導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均升高。這對下丘腦和腺垂體產生負反饋抑制加強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水平下降,導致黃體退化,進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宮內膜失去這二種激素的支援而剝落、出血,即發生月經。此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減少,又開始了下一個月經週期。

  月經的由來

  首先必須瞭解女性的生殖器官結構及其生理功能,才能說明這一問題。

  女性的內生殖器官由卵巢、子宮、輸卵管構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子和合成卵巢激素,子宮和輸卵管則是生育器官,卵巢中含有幾十萬個卵泡,每個卵泡中含有1個卵子。

  青春期之前卵泡基本上沒有功能。到了青春期,在腦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漸發育,同時合成雌激素。當卵泡發育成熟並排卵之後,卵泡壁塌陷,細胞變大、變黃,稱為黃體,它合成雌激素的同時還產生孕激素。

  隨著卵巢的變化,子宮內膜受其影響也發生相應的週期性變化。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內膜細胞增多、增大,間質內小動脈變得愈加迂曲,呈螺旋狀,稱為增殖期子宮內膜。排卵後,由於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宮內膜發生水腫,腺體產生大量粘液及糖原,內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稱為分泌期子宮內膜。

  如果此時排出的卵子受精了,則受精卵經輸卵管運送到子宮內發育,稱為妊娠,妊娠組織合成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它支援卵巢黃體繼續發育;如果卵子沒有受精,在排卵後14天左右,黃體萎縮,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時子宮內膜中的血管收縮,內膜壞死而脫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經。

  因此,月經週期的長短,取決於卵巢週期的長短,一般為21-30天,但因人而異,也有23-45天,甚至3個月或半年為1個週期。只要有規律,一般都屬於正常月經。

  出血的時間一般為3-7天,每一次月經出血總量為30-50ml。有人認為月經量多於80ml即為病理狀態。

  月經的變化過程

  月經週期是由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在月經週期中出現下列的變化過程:

  ① 女性達到青春期後,在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控制下,垂體前葉分泌促卵泡成熟素***FSH***和少量黃體生成素***LH***促使卵巢內卵泡發育成熟,並開始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性變化;

  ② 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漸增加,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又通過對下丘腦垂體的正反饋作用,促進垂體前葉增加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且以增加LH分泌更為明顯,形成黃體生成素釋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

  ③ 在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後的卵泡形成黃體,並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期子宮內膜,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長且機能分化,轉變為分泌期內膜;

  ④ 由於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這兩種激素濃度增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和垂體,使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和黃體生成素減少,黃體隨之萎縮因而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減少,子宮內膜驟然失去這兩種性激素的支援,便崩潰出血,內膜脫落而月經來潮。

月全食形成的過程
軟硬玉石的異同
相關知識
月經的成因是什麼
不來月經的原因是什麼
蜘蛛絲的成因是什麼
女人痛經的原因是什麼
痛經的原因是什麼
頭暈的成因是什麼
太陽的成因是什麼
土星光環的成因是什麼
沙灘是怎麼形成的成因是什麼
沙漠形成的原因沙漠的成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