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木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地面栽培木耳,將地整理成畦狀,設排袋架,露地立放,搭簡易遮陰草棚,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利保溫保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種植木耳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種植木耳的方法

  一、季節安排

  黑木耳是一種中溫型菌類,適於夏、秋季栽培。

  根據各地栽培實踐,在華北地區,1年中可生產2批。第一批,2月下旬至3月中旬***30天***生產原種;第二批5月下旬至10月中旬***60天***出耳。在華東地區,1年以生產1批為宜。生產日程的安排是:11月份制原種,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制菌袋,3月中旬至5月上旬出耳。

  二、場房裝置

  場房最好設在交通、能源方便,水源乾淨,空氣清新,利於排水的地方,不要設在汙染嚴重的地方。場房設計應有原料室、配料室、滅菌室、冷卻室、接種室、培養室、貯藏室等。其設計上要考慮到生產流程,質量標準上要達到無菌條件。場房規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進行安排,但必備的裝置有滅菌鍋、接種箱和培養室。現對各室的主要功能敘述如下。

  1、原料室

  用來貯備生產裝置和物資***原種瓶、栽培袋、鋸木屑、麥麩和常用藥品等***。

  2、配料室

  用來栽培料的配製,原種瓶的洗涮。室內要求有水、電裝置,拌料機、裝料機、分裝機、分裝操作檯等。

  3、滅菌室

  用於原種瓶和栽培袋的滅菌,室內設立常壓滅菌鍋或高壓滅菌鍋。

  4、冷卻室

  用來擺放滅菌後的原種瓶或栽培袋。

  5、接種室

  面積4~6m2,高約2.2m,房頂鋪設天花板,地面和牆壁要平整、光滑,以便於清洗消毒。接種室內設有工作臺用來接種操作,工作臺上方裝置紫外線滅菌燈***波長2587埃,30W***。

  6、培養室

  用於原種瓶或栽培袋的養菌,內設檔養架{木製或角鐵製成,每個架子寬75~80cm,長度不限,每個架子5~6層,每層間距40cm左右,每個架子的間距70cm左右},培養室內設有取暖裝置***暖氣、地龍或地炕等***和通風口,以保證室內溫度在25℃左右,確保空氣清新。

  7、貯藏室

  用來暫時存放已長好的原種瓶或栽培袋,最好室內溫度在0~10℃範圍內。

  黑木耳種植

  三、栽培場地選擇

  為了獲得黑木耳高產,必須要有滿足黑木耳生產的場所,首先要選好場地,場地好壞,是直接關係到黑木耳產量高低的問題。選場背風向陽的地方,靠近水源不易受水災的砂質地,場地要求要有淺雜草,地勢比較平坦,日照較長,日夜溫差小,早晚有霧罩,靠近水源,溼度比較大。

  可利用閒置的房屋、棚舍、山洞、窯洞、房屋夾道或搭塑料地棚,或在林蔭地、甘蔗地掛袋出耳。要求周圍環境清潔,光線要充足,通風良好,保溫保溼效能好,以滿足黑木耳在出耳期間對溫度、溼度、空氣和光照等環境條件的要求。不要選在石角坡上或山頂上,更不能選在浸水窩裡作耳場,最好選在有少量的樹林中,要有花花太陽照為好。

  1、耳房和耳棚

  適用於溫度低時出耳。耳房可利用空閒房屋,牆壁開設下窗和上窗,房頂設定拔風筒,便於通風換氣,地面鋪一層砂石,利於保溼和消毒。室內設定多層床架,以便於多層掛袋出耳。耳棚在遠離村舍、周圍開曠、靠近水源處建造,用竹竿搭棚,四周用秸稈作圍牆,抹上麥秸泥,圍牆上下開設通風窗,棚頂覆蓋塑料薄膜和秸竿,用以保溫、保溼和遮蔭。棚內打上兒排木樁,拉上8號鐵絲,每排木樁之間留有0.5m人行道,便於人工噴水和採耳。

  2、地槽

  適用於氣溫較高時出耳。地槽寬1m、深1m,地槽口擺放向日葵稈***或木杆***,用線繩將菌袋分設上、中、下三層懸掛在地槽內,上面用玉米秸遮蔭,定期將菌袋上、下移動,調換位置,使受光均勻,耳片色澤一致。

  3、高稈作物、林地

  在成片高稈作物、樹林地的秸稈、樹杆上拉鐵絲,分層掛袋出耳。其空氣新鮮,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接近野生黑木耳生長的自然條件,耳片厚,顏色深,品質好,不易受黴浸染。

  4、陽畦

  適用於春季氣溫低、空氣乾燥時出耳。選擇向陽、背風、地勢高燥平坦的地方,坐北朝南建造地下式陽畦,畦深30~40cm,寬1m、長3~5m。畦框要堅實,框壁要剷平,防止塌陷。畦底要夯實,框壁最好抹上一薄層麥秸泥。畦面用竹片搭弓形棚架,畦底至棚頂高度為60cm,棚頂拉4行鐵絲掛袋,棚上覆蓋塑料薄膜保溼,塑料薄膜外面蓋草簾遮蔭。

  四、菌種選擇

  優良的菌種使用是食用菌栽培實現優質高產的前提,生產上使用菌種應該是:

  1、瓶口包紮嚴密,棉塞不鬆動,菌瓶或菌 袋無裂處。

  2、菌齡適宜,一般不超過4個月。

  3、菌絲潔白健壯,均勻一致,菌體緊貼瓶 壁,無縮菌現象,無灰白、青綠、黑、桔 黃等雜色,無抑菌帶或不規則斑痕。

  4、菌種整體性好,有彈性,掰塊多,無鬆散或發粘現象。

  5、菌塊內有菌絲香味,無臭味或酸麵包味。

  五、原材料準備及質量標準

  1、木屑:要求無雜質、無黴變、以闊葉硬雜樹為主。如果木屑過細,可適當新增農作物秸杆***粉碎***進行調解粗細度。以顆粒狀木屑80%加細鋸末20%為宜。

  2、麥麩、米糠

  麥麩、米糠要求新鮮無黴變,麥麩以大片的好。目前有的磨米房稻殼粉碎到米糠裡賣,致使米糠質量下降。一般好的米糠一麻袋在120—130市斤,否則就是裡面摻加稻殼,購買時一定要注意。

  3、塑料袋

  為保護生態環境,現在生產黑木耳一般用木屑、棉籽殼等原料袋式栽培。生產黑木耳的塑料袋現有兩種。一種是高壓聚丙烯袋,其優點是透明度強,耐高溫,1210C不溶化、不變形,方便檢查袋內雜菌汙染;其缺點是冬季裝袋較脆,破損率高。一種是低壓聚乙烯袋,其優點是有一定的韌性和回縮力,裝袋時破損率低;缺點是透明度差,檢查雜菌時不易發現;該袋不耐高溫,只適合常壓1000C滅菌生產。總之,不論哪種袋,要求每個袋重量都必須在4克以上為好。塑料袋太薄,裝袋滅菌後就會變形。

  菌袋質量鑑別:基本方法為“一量、二稱,三壓、四看”。

  一量:量規格,現通用菌袋規格有三種折袋,16.5cm×33cm,17cm×33cm,17cm×35cm。前兩種規格裝溼料以2斤為宜,裝完料後菌袋直徑為11cm,袋高18~20cm;後一種規格溼料以2.3斤為宜,裝完料後菌袋直徑為11cm,袋高21~23cm。裝料不可過多,否則不利於發菌,還會延長整個生產期。常規品種,裝料2斤時每袋價格與菌袋的重量成正比。以上三種規格袋,每個袋重在4~4.2克為宜。

  三壓:對低壓聚乙烯袋,進行擠壓檢測。把袋充滿氣體,然後擰緊袋口擠壓看其變化,如爆裂則袋為生料製作,為次品袋;如鼓漲開裂則為純料製作,為好袋。

  四看:看厚薄的均勻程度。如厚薄均勻為好袋,否則為次品袋。

  建議使用規格為17cm×35cm,重量為4.2克的低壓聚乙烯或高壓聚丙烯袋。乙烯袋和丙烯袋只是使用習慣問題。低壓聚乙烯袋不能用於高壓滅菌生產,其優點是不易脫袋。高壓聚丙烯袋為通用袋,其優點是便於檢查雜菌,便於割口。

  4、雙套環***無棉蓋體***無棉蓋體分兩種,一種是用純原料生產的,一種是用再 生料生產的。再生料生產的價格便宜。規格有兩種,上蓋直徑3cm和2.8cm兩種。購買2.8cm規格的比較適合,2.8cm規格的汙染率低。只要注意使用條件,全面的看還是使用再生料無棉蓋體為宜。

  也可用單環加棉塞代替雙套環使用,可以較大的節約成本,單環要用塑料打包帶自己製作。棉花可用普通的棉花即可。

  5、藥品

  黑木耳生產常用藥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促進生長用藥品,一類是消毒類藥品,一類是病蟲害防治藥品。

  促進生長的常用藥品主要有:三十烷醇、食用菌營養素、菇耳壯等藥品,生產上可按著使用說明書使用。

  消毒類藥品常用的有:甲醛、來蘇兒、硫磺、高錳酸鉀、燻蒸消毒劑***菇保一號、菇保二號***、漂白粉、過氧乙酸、新潔爾滅、酒精、多菌靈、克黴靈、綠黴淨、石灰等。

  病蟲害防治藥品常用的有: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石灰水、樂果、敵殺死、敵敵畏等。

  六、黑木耳高產配方

  適於袋栽的培養料配方有以下幾種:

  1.硬雜木屑64.5 ~64%;玉米芯20%;麥麩12%;豆餅粉2%;石膏粉1%;生石灰0.5~1%***pH值調至8~9為準***。

  2.鋸木屑***硬雜木***86.5%;麥麩10%;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3.玉米芯48.5%;鋸木屑38%;麥麩10%;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4.豆秸72%;玉米芯或鋸木屑17%;麥麩10%;生石灰0.5%;石膏粉0.5%;

  5.稻草84.5%;麥麩12%;豆餅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七、拌料

  木屑過篩,篩除掉較大的木塊,可有效的防治漏袋的情況發生。拌料。先將麥麩、石膏、石灰稱好後放在一起,先幹拌兩遍,然後再放入木屑中進行攪拌兩遍。然後將拌料水與木屑等原料混合翻拌2遍。要保證混拌均勻。在後兩遍時要注意調整混合料的水分,保證含水率在62~63%之間,通過加生石灰調整pH值在6.0~7.0之間。含水量的鑑定方法是,手握成團,觸之即散。水分過大,菌絲不易長到底,容易發生黑麴黴蔓延;水分過小,菌絲生長速度慢;菌絲細弱。由於原材料購買地不同,各地木屑含水量也不一樣,所以拌料時要靈活掌握。水與料拌勻後,進行過篩,過篩後備用。

  八、裝袋與滅菌

  培養料裝袋最好是採用機械裝袋,裝袋後的料面高為17~18cm,每袋重約1.1kg。裝袋要做到上部緊,下部鬆。料面平整,無散料,袋面光滑,無褶。然後用木棍***直徑2.5~3cm***從料中間從上至下打一個孔洞。最後套上頸圈,塞上棉塞***或套上無棉封蓋***。裝完料的栽培袋放人專用筐內***用5#鐵筋製成長×寬×高為44×33×26cm***。

  栽培袋必須放入專用筐內,以免滅菌時,栽培袋相互堆積,造成滅菌不透***。然後馬上滅菌、不能放置過夜。滅菌可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或常壓蒸汽滅菌。

  1、高壓蒸汽滅菌法

  在1.0~1.4kg/cm2的壓力下來滅菌2個小時。滅菌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滅菌鍋冷空氣必須排盡。在開始加熱滅菌時,先關閉排氣閥,當壓力升到0.5kg/cm2時,開啟排氣閥,排出冷空氣,讓壓力降到零,直至大量蒸汽排出時,再關閉排氣閥進行升壓到1.2kg/cm2,保持2個小時。

  ***2***滅菌鍋內的栽培袋的擺放不要過於緊密,保證蒸汽通暢,防止形成溫度“死角”達不到徹底滅菌。

  ***3***滅菌結束應自然冷卻。當壓力降至0.5Kg/cm2左右,再開啟排氣閥放氣,以免減壓過程中,袋內外產生壓力差,把塑料袋弄破。

  防止棉塞打溼。滅菌時,棉塞上應蓋上耐高溫塑料,以免鍋蓋下面的冷凝水流到棉塞上。滅菌結束時,讓鍋內的餘溫烘烤一段時間再取出來。

  2、常壓蒸汽滅菌

  ***1***常壓滅菌鍋的建造

  一般用直徑1.2~1.3m的鐵鍋砌成。可裝進700~800袋,鍋需要紅磚2000塊和8~9袋水泥,鍋沿到鍋邊不能超20cm,否則死角過大,最好把加水管要伸進鍋的1/3處,如果冒蒸氣說明缺水,整個鍋不要用木頭門框,牆18厚一橫一豎,門要留6cm的延口;門的兩側放4個八鍋子,溫度計搓在門上在門高的20cm左右處。

  滅菌時要用滅菌筐,滅菌筐的尺寸長為44cm,寬33cm;高24cm,內徑尺寸再加20cm,搭鍋時要算好,鍋高起1.5米6層筐,一層12筐,橫三豎四砌,145cm方形鍋為好;五層出半塊磚坐畢子,鍋直徑1.2m,鍋沿到牆的距離0.2m加水管距鍋底還有1/3的高度。

  2、常壓鍋滅菌過程

  ***1***裝鍋:鍋內添水到8分滿,把筐排放整齊。

  ***2***燒鍋:升火,排盡 冷氣後蓋土排氣孔,旺火快燒迅速升溫,袋內溫度達到100℃開始計時***溫度計應放在距鍋臺15~25cm處***,維持足火足氣8~10小時,然後悶鍋1~2小時,趁鍋內溫度在90℃左右,撤掉餘火,慢慢開啟鍋門出鍋。把滅菌後的栽培袋搬到冷卻室內,當袋內溫度降至30℃以下時要及時搶溫接種。

  3、滅菌效果的檢查方法:

  ***1***滅菌徹底的培養基應呈現暗紅色或茶褐色,有特殊的清香味。

  ***2***顏色變成深褐色。

  4、常壓滅菌的注意事項

  ***1***加水必須加熱水,保證原鍋的溫度;最好搭一個連體灶,謹防燒乾鍋。

  ***2***當天拌料當天裝袋及時滅菌。

  ***3***滅菌時間不要延長,以免營養流失。

  ***4***滅菌後的栽培袋,不允許拎頸圈,要雙手捧託搬運。

  黑木耳種植

  九、接種養菌

  1、接種

  菌袋進入培養室前要對培養室進行消毒滅菌,提前三天,可採用氣霧燻蒸和藥劑噴灑,分三次進行。初次用時用8ml/m3的甲醛,加入5g高錳酸鉀燻蒸。以後每次接種前用來蘇,新潔爾滅等藥劑消毒,再用紫外線燈照射30分鐘殺菌消毒。擺放菌袋要先擺下層,後襬上層,臥式擺放層數不得高於5層,否則容易燒袋。

  接種前對接種室進行消毒。接種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量以全部封住栽培牆袋口的料面為度,每瓶原種可接40個栽培袋。接完種後把袋口蓋緊,搬入培養室內進行養菌。培養室必須要求衛生,乾燥,避光,培養室溼度要保持在60~70%,不得大於70%否則容易產生雜菌,原則是“寧幹勿溼”。

  2、養菌

  ***1***前期防低溫,養菌初期5~7天要保持培養室內溫度25~28℃;空氣相對溼度在45~60%左右,菌袋上面菌絲長滿前通小風,促進菌絲定植吃料以佔據絕對優勢,使雜菌無法侵入。

  ***2***中、後期防高溫,當菌絲長到栽培袋的1/3時,要控制室溫不超過28℃,最低不低於18℃,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測量以上數第二層和最下層為準,上下溫差大時,要用換氣扇進行通風降溫。

  ***3***適時通風,保證其發育過程中的空氣清新,每次可以小通風20分鐘左右。

  ***4***避光養菌,以防止提早出現耳基。在室內養菌40—50天后,當菌絲長到袋的4/5時;可以拿到室外準備出耳。同時創造低溫條件***15~20℃***;菌絲在低溫和光線中很易形成耳基。

  在滅菌、接種、養菌過程中應注意,不能拎栽培袋的頸圈,應用手託袋底部挪動栽培袋,以防止雜菌汙染。在養菌過程中,應及時挑出有雜菌汙染的栽培袋。

  春季養菌時對發現的汙染袋要放在房後的陰涼通風乾燥,閉光;清潔處隔離培養,黑木耳菌可以吃雜菌;夏季養菌時對發現的汙染袋要再次滅菌後接種,以免減少損失。

  十、出耳管理

  1、搭設好耳床或耳棚

  耳床的製作可根據地勢和降雨量做成地上床或地下床。據龍井地栽黑木耳的實際經驗以地面平床形式較好。做好耳床後,床面要慢慢的澆重水一次使床面吃足吃透水分再用1:500甲基託布津溶液噴灑消毒。同時將準備蓋袋用的草簾子也用甲基託布津藥液浸泡,然後拎出控幹水分。耳棚在移入栽培袋前也要對地面***地面鋪層煤渣和石灰最好***和草簾子等進行消毒。

  2、扎袋

  將栽培袋用塑料繩***或纖維繩***把頸圈下部紮緊後去掉棉塞和頸圈,不讓通氣和防止在澆水時,水分進入袋內。現在一般採用擰緊塞袋,倒立出耳方法。

  3、劃口擺袋或吊袋

  ***1***劃“V”形

  用刀片***事先消毒***在栽培袋上劃“V”形口,“V”形口角度是45~60度,角的斜線長1.8cm左右;深0.5cm左右,每個袋劃8~12個口,分三排,每排4個,呈品字型排列***。

  劃口時應注意以下幾個部位不要劃口:

  ①沒有木耳菌絲部位不劃;

  ②袋料分離嚴重處不劃;

  ③菌絲細弱處不劃;

  ④原基過多處不劃。

  ***2***劃條形孔

  用滅過菌的刀片在袋的四周均勻地割6條條形孔,以滿足黑木耳對氧和水分的要求,有效地促進耳芽形成。條形孔,寬0.2cm、長5cm。實踐證明,出耳孔宜窄不宜寬。開孔過寬,容易發生原基形成。在溼度適宜的情況下,過寬的出耳孔,容易發生原基分化過多,造成出耳密度大,耳片分化慢且大小不整齊,整朵採摘影響產量質量,如採大留小,容易引起汙染和爛耳。開孔窄一些,不僅能保住料面溼度,而且可在條形孔中間形成1行小耳,出耳密度適宜,耳片分化快,當耳片逐步展開向外伸延時正好把條形孔的兩側塑料邊壓住,噴水時袋料之間不會積水,防水出耳期間的汙染和爛耳發生,增加出耳次數,提高黑木耳的產量和質量。

  劃口後的栽培袋就可擺袋或吊袋,一般地栽可擺袋25袋/m2。若吊掛栽培袋可用塑料繩吊袋,每串間距20cm,袋與袋間距不小於10cm一條繩上可吊10袋左右,每行間距40cm。

  4、出耳形式

  ***1***吊袋栽培

  將開孔的菌袋用預先備好的“S”型鐵絲鉤勾在扎袋口橡皮筋上,懸掛在出耳場地。掛袋時一定要控制掛袋密度,切忌超量;要順風向,有行列,分層次,袋與袋之間互相錯開,使上、下、前、後、左、右距離不小於10~15cm,使每個菌袋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水分和空氣。此法的優點是省地***10000袋佔地140m2***,易管理***1人能管理5千~1萬袋***,爛耳少,病蟲害輕,黑木耳雜質少。此法的不足之處是通風和溼度不易控制,產量低,平均每袋鮮耳重400g左右***總產量***。

  ***2***大田仿野生畦栽

  這種出耳形式是模擬自然條件下栽培木耳的新方法,其可充分利用地面的潮氣,能夠很好地協調溼度,通氣和光照的關係,增加袋栽木耳的成功率,產量高,平均每袋鮮耳重500g***總產量***。此法不用搭建耳棚,可在房前屋後空地製作耳床,地面擺袋出耳。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佔地面積大,空間利用率低;費工,1人管理難以超過20000袋;溼度大時易出現爛耳現象;雜質較多,晾乾前通常需要清洗去雜質;在連陰雨天時管理較繁瑣。

  5、出耳管理

  接種的料袋經培養40~50天,菌絲長滿培養料成為菌袋。菌絲滿袋後不要急於催耳,應再繼續培養10~15天,使菌絲充分吃料,積累營養物質,提高抗黴抗病能力。這時,培養室要遮光,同時適當降低溫度,防止耳芽發生和菌絲老化。在菌袋出耳前,應增加培養室的光照,刺激原基後即可轉入出耳管理。

  ***1***出耳環境的控制

  ①保持溼度

  出耳期間,應以增溼為主,協調溫、氣、光諸因素。尤其在子實體分化時期需水量較多,更應注意。菌袋開孔掛袋後,噴大水1次,使菌袋淋溼,地面溼透,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90%左右,以促進原基形成和分化。整個出耳階段,空氣相對溼度都要保持在80%以上。如溼度不足,則幹縮部位的菌絲易老化衰退,尤其在出耳芽之後,耳芽裸露在空氣中,這時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如低於90%,溼度不夠,耳芽易失水僵化,影響耳片分化。為保持溼度,最好在地面鋪上大粒砂子,每天早、中、晚用噴霧器或噴壺直接往地面、牆壁和菌袋錶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溼度。對菌袋錶面噴水時,應噴霧狀水以使耳片溼潤不收邊為準,應儘量減少往耳片上直接噴水,以免造成爛耳。

  ②控制溫度

  出耳階段溫度以22℃~24℃為宜,最低不低於15℃,最高不超過27℃。溫度過低或過高都影響耳片的生長,降低產量和質量。尤其在高溫、高溼和通氣條件不好時,極容易引起黴菌的汙染和發生爛耳。遇到高溫時,管理的關鍵是儘快把高溫降下來,可採取加強通風,早晚多噴水和用井水噴四周牆壁、空間和地面等辦法進行降溫。

  ③增加光照

  黑木耳在出耳階段需要有足夠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增加光照強度和延長光照時間,能加強耳片的蒸騰作用,並促進其新陳代謝活動,耳片變得肥厚,色澤變黑,品質好。光照強度以400~1000lx為宜。袋栽黑木耳,在出耳期間,要經常倒換和轉動菌袋的位置,使各個菌袋都能均勻地得到光照,提高木耳的質量。

  ***2***出耳階段的管理

  ①耳基形成期:是在劃口處出現子實體原基,逐漸長大直到原基封住劃口線,“V”形口兩邊即將連在一起的這段時期。這段時期一般為7~10天,要求溫度在10~25℃範圍內,空氣相對溫度在80%左右,可往草簾子上噴霧妝水***耳棚向空間噴霧狀水***來調節溼度。要注意絕不能向栽培袋土澆水,以免水流入劃口處造成感染;這段時期還要適時通風,早晚給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促進耳基的形成,增加木耳乾重。

  ②子實體分化期:這段時期原基形成珊瑚狀,並長至桃核大時,上面開始伸展出小耳片,這個階段要求空氣溼度控制在80~90%的範圍內,保持木耳原基表面不幹燥即可***偶爾表面發乾也無妨害,這可以給子實體分化生長積聚營養***。這段時期還要創造冷冷熱熱的溫差***利用白天和夜間的溫差,10~25℃之間***。及時流通空氣,利於子實體的分化。這段時間大約是5~7天。

  ③子實體生長期:;待耳片展開到lcrn左右時,便進入子實體生長期。這段時期要加大溼度***空氣相對溼度在90~100%之間***和加強通風。澆水時可用噴壺直接向木耳噴水,讓耳片充分展開。過幾天要停止澆冰,讓空氣溼度下降,耳片乾燥,使菌絲向袋內培養料深處生長,吸收和積累更多的養分。然後再恢復澆水,加大溼度,使耳片展開。這個階段的水分管理十分重要,要做到“乾溼交替”。

  幹,可以幹到3~4天,乾的比較透,乾的目的是讓膠質狀的子實體停止生長,讓耗費了一定營養、緊張過一段的菌絲休養生息、復壯一些,再繼續供應子實體生長所需的營養***這也是膠質狀耳類和肉質狀菇類的不同所在***。為了更好地長,但它的表現形式是“停”,幹要和子實體生長的“停”相統一;溼,要把水澆足、細水勤澆,澆3~4天,其目的就是長子實體,只有這樣的溼才能長並長好子實體,最好利用陰雨天,3天就可成耳。。這樣可以“幹長菌絲,溼長木耳”增強菌絲向耳片供應營養的後勁。這裡強調一點,乾燥和澆水時間不是絕對的,應“看耳管理”,要糧據天氣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加強通風可以在夜間全部開啟草簾子,讓木耳充分呼吸新鮮空氣。如果白天氣溫高25℃時要採取遮蔭的辦法降溫,避免高溫高溼條件下出現流耳或受到黴菌汙染。有些耳農栽的木耳產量低、長雜菌的原因多是“乾沒乾透,溼沒溼透”,致使菌絲復壯困難,子實體也沒得到休息,處於“疲勞”狀態,處於假長狀態,活力下降,抗雜能力弱。

  子實體生長期為10~20天。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有足夠的散射光或一定的直射光。可以在早晨適當晚一些遮蓋草簾或傍晚時早一些開啟草簾來滿足木耳對光線的要求,促進耳片肥厚,色澤黑亮,提高品質。

  木耳栽培方法

  場地的選擇

  栽培黑木耳的場地,應選擇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背風向陽,光照時間長,遮陰較少,比較溫暖,晝夜溫差小,溼度大,而且耳樹資源豐富,靠近水源的地方為好。

  場地選好後要進行清理,首先把雜草、枯枝爛葉清除乾淨,開好排水溝,並在地面上撒石灰和噴敵敵畏等進行滅菌殺蟲。

  耳樹的選擇和處理

  栽培黑木耳的耳樹,種類很多,凡能栽培香菇的樹種都可用來栽培黑木耳。主要的是選用殼鬥科、樺木科等的樹種,如麻櫟、栓皮櫟、槲櫟、白櫟、米櫧、華氏櫟等;此外,楓楊、楓香、榆樹、槐樹、柳樹、桑樹、懸鈴木、榕樹等也是產區常用的樹種。砍樹時期是從樹木進入休眠之後到新芽萌發之前。樹齡以8~10年生為宜。樹徑在10~14釐米為好。砍樹後經去梢。剃枝,據截成1~1.2米的段木。把鋸好的段木,架晒在地勢高、乾燥、通風、向陽的地方,使它儘快發酵。每隔10天左右翻動一次,促使段木乾燥均勻。一般架晒30~40天,段木有七、八成幹,即可進行接種。如段木有感染雜菌、害蟲,可在接種前用茅草或樹枝薰燒,至表皮變黑為度,既可清除病蟲,又可增強樹皮吸熱、吸水效能,有利黑木耳菌絲的生長。

  人工接種

  人工接種是栽培黑木耳成敗的關鍵工序,也是新法栽培最大的特點。接種時間,一般以氣溫穩定在15℃以上,有利於黑木耳菌絲生長的時候。具體時間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南方各省約在3~4月間。適當提早接種,有利早發菌,早出耳,同時早期接種氣溫低,可減少雜菌,害蟲的感染。接種前,先將段木表面清洗,再放陽光下晒2~3小時後備用。人工接種常用的菌種有木屑菌種、樹枝菌種和楔形木塊菌種。接木屑和樹枝菌種的,要用電鑽或直徑11~12毫米的皮帶衝 打孔,穴探15~2釐米。一般縱向種穴間距離10~12釐米,橫向種穴間距離為4~6釐米。如適當密植,把縱向種穴間距離縮短至6~7釐米,有利於發菌和提高產量。行與行的穴交 錯成品字形或梅花形排列。木屑菌種要塞滿穴,外加比接種穴直徑大2毫米的樹皮蓋,蓋平、蓋緊,以防菌種乾燥。接樹枝菌種的,種木要與耳木平貼。打穴、接種、蓋蓋等要連續作業,以保持接種穴、菌種和樹皮蓋原有的溼度,才有利於菌種的成活。採用楔形木塊菌種的,要用接種斧或木工鑿,在段木上砍鑿成45°角2釐米深的接種口,然後用小鐵錘將楔形木塊菌種打入接種口,錘緊、錘平。

  上堆發菌

  接種後,為保持較高的溫、溼度和足夠的空氣,以促使菌種在耳木中早發菌、早定植,提高成活率,必須將耳木上堆。其方法是將接種好的耳木,排成“井”字形的架,分層堆疊成一米高的小堆,堆內懸掛幹、溼溫度計,四周用薄膜覆蓋嚴密,堆溫控制在22~28℃之間,空氣相對溼度保持80%左右,耳木之間要留5~6釐米的空隙以利良好通氣。上堆後每隔6~7天翻堆一次,調換耳木上下左右內外的位置,使溫溼度一致,發白均勻。如果耳木乾燥,可適當噴水調節,待樹皮稍幹後,再覆蓋塑料薄膜。遇氣溫高時,每隔3~5天在中午揭膜通風 換氣一次,並結合噴水降溫。一般經3~4星期的堆疊,黑木耳的菌絲已長入耳木,即可散堆排場。

  散堆排場

  散難排場是上堆的繼續,目的是使菌絲向耳木深處蔓延,並使其從生長階段迅速轉入發育階段。排場的場地要求向陽潮溼,並有適當遮蔽,排場時將耳木一根根平鋪在有短草的地面上。如為泥土地,應先橫放一根小木杆,然後將耳木一根根頭著地排放於橫杆上,每根耳木相距6~8釐米。這樣既有利吸收地面潮氣,接受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促進耳芽生長,又可避免耳木全部貼地,造成過溼,悶壞菌種和泥土濺汙耳木。排場階段,每10天左右要將耳木翻動一次,井噴水調節溼度,經過一個多月時間,耳芽大量發生便可起架。

  起架管理

  起架應選擇雨後初晴的天氣,將排場的耳木進行逐根檢查,凡有一半耳芽長出的耳木即可檢出上架,用四根1.5米長的木杆,交叉綁成“X”字形,上面架一根橫木,然後把檢出的耳木交錯斜靠在橫木上,構成“人”字形的耳棚,角度為30~45,每根月木留4~7釐米間距。管理上主要抓耳場的溫度、溼度、光照和通風等條件的協調,特別要抓好水分管理,段木含水量保持7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85%~95%之間。水分管理要有促有控,促控結合。噴水的時間、次數和水量應根據氣候,耳木於溼和幼耳生長情況而靈活掌握,一般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氣溫高時每日早、晚噴。採用乾乾溼溼交替的方法進行噴水,有利子實體的形成和長大。每次採耳後停止噴水2~3天,讓耳木在陽光下晒一段時間,使其稍加乾燥,菌絲恢復生長後,再行噴水以刺激下批耳芽的形成。

  防治病蟲害

  黑木耳在生育過程中,如果管理粗放或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往往病蟲害發生嚴重。因此,在栽培中必須加強管理和認真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為害黑木耳的雜菌,較常見有黑疔、革菌、多孔菌、青黴、木黴等。常見的害蟲有蝸牛、菌蛆、薊馬、蛞蝓、偽步行蟲、四斑麗胛等。防治上應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一般應抓好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1.在砍樹、剃枝、截段、翻堆等過程中,儘量不要損傷樹 皮,截口和傷口要用石灰水消毒,以防雜菌侵入。

  2.選用優良菌種,適當提早接種季節,把好接種質量關,使黑木耳菌絲在耳木中首先佔優勢,以抑制雜菌為害。

  3.認真清理耳場,並撒施石灰粉進行地面消毒和噴200倍的敵敵畏藥液消滅越冬害蟲,以切斷病源和蟲源。

  4.耳木上出現雜菌,應及時刮除,以防孢子擴散,並用石灰水 洗刷耳木,放於烈日下曝晒2~3天,然後再用來蘇爾噴霧殺滅。

  5.害蟲應根據不同的種類採用不同的藥物防治。對蝸牛、蛞蝓等可用300~500倍的五氯酚鈉噴灑地面驅除,或於清晨傍晚進行人工捕捉。也可用1:50:50的砷酸鈣加麥皮加水製成毒餌誘殺。薊馬可用15000~3000倍的樂果噴殺。偽步行蟲,可用1000~1500倍的敵敵畏或0.1%~0.2%的敵百蟲噴霧殺滅。四斑麗呷可用魚藤精噴殺,也可用300~500倍的敵敵畏噴灑地面驅趕成蟲。

  採收及加工

  成熟的黑木耳,顏色由深轉淺;耳片舒展變軟,肉質肥厚耳根收縮,子實體腹面產生白色孢子粉時,應立即採收。

  採收的時間,最好在雨後初晴或晴天早晨露水未乾,耳片柔軟的進行。採收時用手指齊耳基部摘下,並把耳根處理乾淨,以免潰爛。如遇陰雨天,成熟的耳片也要採摘,以免造成爛耳。

  採下的黑木耳,攤薄在晒席上趁熱晒乾。未乾前不得翻動,防止耳片內卷失去美觀。陰雨天可把溼耳在室內攤開晾乾,等晴天再晒或用炭火烘乾。乾製的黑木耳,隨即裝入塑料袋,藏放乾燥通風處,以防吸潮變質。

 

如何種植南非葉基本的方法
如何種植牡丹花盆景
相關知識
木耳如何種植_木耳的種植技術
木耳菜的種植方法_如何種植木耳菜
如何種植木耳
木瓜的種植方法_如何種植木瓜
如何種植木芙蓉
如何種植木槿
如何種植木香_木香的種植方法
銀耳如何種植_銀耳栽培技術
如何種植黑木耳_黑木耳種植步驟
銀耳如何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