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名人傳讀後感摘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1、貝多芬在幸福和艱難時刻都創作過很多震撼人心靈的曲子。在艱難、絕望時,貝多芬很多時候想過自殺,但是他堅毅的天性和對藝術的享受和熱愛支援他,陪伴他度過孤單的日子。

  2、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裡,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為一種崇高。

  3、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4、他們一生追尋著真善美,他們為此奉獻了畢生的心血,他們用自己永恆的作品向世界表達出他們對人生的崇敬和愛,他們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崇高的信念,偉大的理想。面對質疑他們堅持著真理,面對疾病他們不屈不撓,再大的困難他們都不言放棄。

  5、除開這一點兒外,本書的筆者羅曼·羅蘭也想奉告我們一點道理:悽慘的命數和苦痛的考驗不止來到在平常的人的身上,一樣也來到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受到艱難困苦的時刻,應當想到這些個勉強承受並打敗苦痛的楷模,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個兒的崇奉……

  6、《名人傳》寫作目的崇高,創造精神世界的太陽,呼吸英雄的氣息,使人們在痛苦、失望的現實中獲得心靈上的支撐。《名人傳》洋溢著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個閱讀《名人傳》的讀者首先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無法抑制的熱情,都會為羅蘭那極富感召力的語言而怦然心動。

  7、“人生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止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我想,即使沒有人看到聽到貝多芬的努力雨艱辛,但是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正如晚年多獲好評,至少受人尊敬的貝多芬成功了。

  8、瓦薩里把他所謂的“再生的進化”分成三個階段,它們大體對應於和這三個世紀。每一時期都有鮮明的特徵,對應於人的生命的某個階段。第一個再生時代等同於人類的嬰兒期,始於年左右。契馬布埃點亮了“繪畫的第一個光芒”。喬託接踵而至,創立了新的學派,步履踉蹌地走向完美。

  9、儘管米開朗基羅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儘管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最偉大的計劃,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從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從摩西和奴隸身上看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是神靈,但他表現的卻是現實中。

  10、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

  11、《名人傳》是法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集,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範之作。通過這幾部傳記,作者試圖恢復二十世紀文學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該書描寫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12、“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鬍鬚,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

  13、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

  14、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音樂家。他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情,愛情也屢屢化作泡影,而他的侄子又浪蕩無能。這一切都是如此地無情,而後的耳聾使他近乎絕望。耳聾,對於一個音樂家是多大的打擊,這簡直可以將一個音樂家摧毀。面對痛苦,貝多芬想到了自殺,然而,在死亡的邊緣,貝多芬發出了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他經過這一思想轉變,成為了命運的強者。他還用頑強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中的優美旋律。

  15、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鬥。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16、涅赫留多夫二十歲。他放棄了大學去為農民服務。一年以來他幹著為農民謀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訪問一個鄉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諷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襲,渾噩,下流,無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費。回去時他心灰意懶,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夢,想起他的寬巨集的熱情,想起他當年的理想,“愛與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與真理”。他覺得自己是戰敗了。他羞愧而且厭倦了。

  17、俄羅斯底偉大的心魄,百年前在大地上發著光焰的,對於我的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最精純的光彩。在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並慰撫我們青年底心魄。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托爾斯泰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吧藝術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員,我願對於這神聖的會議,表示我的感激與敬愛。

  18、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正因為他有著超於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卻不是直面困難。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

  19、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據畫家克勒貝爾記載他曾於一八一八年為貝多芬畫像。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據醫生米勒一八二○年記載:他的富於表情的眼睛,時而嫵媚溫柔,時而惘然,時而氣焰逼人,可怕非常。

  20、在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著這第一期山脈的最高峰,托爾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說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頌詩:《哥薩克》。雖然這些作品在一八六零年時才完成發刊的時期是一八六三年,但這部著作中的大部分卻在此時寫成的。白雪連綿的群山,在光亮的天空對映著它們巍峨的線條,它們的詩意充滿了全書。在天才的開展上,這部小說是獨一無二之作,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青春的強有力的神威,永遠不能復得的天才的飛躍。”春泉的狂流!愛情的洋溢!

  21、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食邑中度著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托爾斯泰失怙的時候正是九歲。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魂中充滿了絕望”。《童年時代》第二十七章。這是兒童和恐怖的幽靈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戰敗它,一部分是在把它變形之後而讚揚它。這種悲痛的痕跡,在《童年時代》的最後幾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裡,回憶已變成追寫他的母親的死與下葬的敘述了。

  22、作者寫的這三位名人,他們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們卻比常人遇到更多難以想象的磨難和障礙。不過他們都是從重重困難中勇敢站起來的人,也是從種種困難中造煉出來的偉人、名人,而且還是不屈服於命運對他們的挑戰和考驗。他們三個都是作者認定的英雄人物,因為他們都具有同樣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二是永遠保持人格的尊嚴,恪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屈從於強權,也不盲目地隨大流;三是具有關懷人、愛護人的博愛精神,甘心為人類的福址奉獻自身。

  23、有時,他沉迷於慈悲的幻夢中。他曾想賣掉他的坐車,把賣得的錢分給窮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財為他們犧牲,他自己可以不用僕役……“因為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青年時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寫了一部《人生的規則》。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間。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責任,須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討:法律,醫學,語言,農學,歷史,地理,數學,在音樂與繪畫中達到最高的頂點……他相信人類的使命在於他的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

  24、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謝神恩的歌。它佈滿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爾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時代》,《一個紳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時代》;他感謝使他繁榮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時代的肖像,已表現出他在心魂上醞釀成熟的轉變。頭舉起著,臉色稍微變得清朗了些,眼眶沒有以前那麼陰沉,目光仍保有他的嚴厲的凝注,微張的口,剛在生長的鬍鬚,顯得沒有神采,永遠含著驕傲的與輕蔑的氣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氣似乎佔有更多的成分。

  25、我們的著名批評家曾有一種論見,說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精華都是汲取於我們的浪漫派作家:喬治·桑,維克多·雨果。不必說喬治·桑對於托爾斯泰的影響說之不倫,托爾斯泰是決不能忍受喬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認盧梭與司湯達對於托爾斯泰的實在的影響,總之不把他的偉大與魅力認為是由於他的思想而加以懷疑,是不應當的。藝術所賴以活躍的思想圈子是最狹隘的。他的力強並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於他所給予思想的表情,在於個人的調子,在於藝術家的特徵,在於他的生命的氣息。

  26、三位偉人雖然出身經歷不同,性格特點迥異,但為了實現生命的價值,同樣都需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障礙,承受這樣的那樣的磨難、挫折或失敗的打擊,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的過程之中。不經奮鬥得來的享受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樂、只有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後攀登上生命的巔峰,才能感受到靈魂昇華的喜悅。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明。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說的:“人啊!靠人自己吧!”

  27、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象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誌。

  28、面對痛苦面對孤獨,貝多芬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作為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音樂家,他給人一種傲慢的錯覺,對於政治上的專制統治,無情的戰亂,他卻選擇了反抗,為了和平,貝多芬曾說:“只要是為了獲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規律都可以破除。”這句話準確地表達了他當時反對專制的心理,而米開朗基羅又何嘗不是呢?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因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而托爾斯泰則用他的筆桿描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29、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名人傳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出身是佛蘭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維希,是家族裡最優秀的人物,生在安特衛普,直到二十歲時才住到波恩來,做當地大公的樂長。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們必須記住這個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貝多芬奔放獨立的天性,以及別的不全是德國人的特點。今法國與比利時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時西部之地域,古稱佛蘭德。佛蘭芒即居於此地域內之人種名。安特衛普為今比利時北部之一大城名。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子的女兒,初嫁男僕,夫死再嫁貝多芬的父親。

  30、托爾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諒這些文學家的,是他們自信為一種優秀階級,自命為人類的首領。在對於他們的反感中,他彷彿如一個貴族一個軍官對於放浪的中產階級與文人那般驕傲。在某次談話中,屠格涅夫埋怨“托爾斯泰對於貴族出身的無聊的驕傲與自大”。還有一項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徵,他自己亦承認,便是“本能地反對大家所承認的一切判斷”。“我的一種性格,不論是好是壞,但為我永遠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對外界的帶有傳染性的影響:我對於一般的潮流感著厭惡。”致比魯科夫書對於人群表示猜疑,對於人類理性含藏著幽密的輕蔑,這種性情使他到處發覺自己與他人的欺罔及謊騙。

名人傳精彩片段摘抄
名人傳的讀書筆記摘抄
相關知識
精選名人傳讀後感摘抄
名人傳讀後感精選
著作名人傳讀後感
小學生名人傳讀後感二篇
傳記名人傳讀後感
傳記名人傳讀後感
關於愛國名人的讀後感
精選他的國讀後感
關於名人的讀後感
關於名人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