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聖彼得廣場上排了一會兒隊,經過安檢系統,小編終於有機會走進了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大教堂,這裡不收門票,算是天主教為社會做的貢獻吧!進入教堂的人們都會感嘆:這裡十分氣派莊嚴肅穆、又非常豪華、還有著極其濃厚的藝術氛圍!參觀這裡太值得了!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只不過必須衣冠整齊並通過安檢才可以進入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

  基督教的創立者耶穌有12個大弟子,聖彼得是其中一位。聖彼得是耶穌12門徒中的首席大弟子,本是個貧苦的猶太漁民,公元1世紀曾兩度到羅馬傳教。當時羅馬帝國暴君尼祿極端分視天主教,瘋狂迫害基督教徒,彼得被迫離開羅馬。當他正啟程時,遇上耶穌“顯靈”阻止他離開。彼得頓時醒悟,於是繼續留在羅馬布道。公元64年10月13日,他被尼祿釘死在十字架上。後來的基督徒在他殉道處建立了墓地和講臺,4世紀時君士坦丁皇帝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了一所教堂,1506年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改建為大教堂並命名為聖彼得教堂,歷經120年,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彼得大教堂,於公元326年落成,為巴西利卡式建築。16世紀,教皇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並於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中,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來的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為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聖彼得大教堂門前左邊樹立著聖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他頭上的縷縷捲髮、臉上的根根皺紋、下巴上的撮撮鬍鬚和身上的層層長袍無一不被雕琢得細膩、逼真。如果把臉和頭髮塗上真實的顏色,一定會被當作真人。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中的第一個,耶穌去了天堂後把金鑰匙交給了他,彼得成為了基督教的首領,他來到羅馬傳教,後來,羅馬的皇帝為了嫁禍基督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歸罪於基督教,並處死了彼得。聖彼得大教堂就是為紀念彼得而修建的。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說那是耶穌的另一得意門徒保羅,耶穌在世時,他總是與彼得一起跟隨耶穌的左右。

  大教堂的外觀巨集偉壯麗,正面寬115米,高45米,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臺,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臺,平日裡陽臺的門關著,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臺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站立著耶穌的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高大的圓頂上有很多精美的裝飾。大教堂是羅馬城中最高的建築,據說至今為止,羅馬城中的任何建築高度均不得高過大教堂。

  教堂下面的廊簷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開啟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隊守衛,皇家衛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瑞士人,世代教皇只用瑞士士兵,因為他們認為瑞士人最忠誠,這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瑞士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僱傭瑞士衛兵保衛教堂。他們身穿的別緻制服500年不變,據說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手中的長戈也是15世紀的產品。

  聖彼得大教堂的正面是由C.馬德諾1607年設計的,長137米,高45.5米;壁前有28米高的8根圓石柱,4根方石柱;5個大門洞上有5個陽臺。中間最大的陽臺名為祝福陽臺,是教皇在重大節日***比如聖誕節***向羅馬和全世界發表講話的地方。每屆新任教皇在當選第二天在此向民眾初次亮相,並頒佈宗教祝福講話。

  大堂正面有五個大門,與此相對應的前廊各有5個鐵柵欄。過去只有中門是銅鑄的,近幾年把另4扇木門也改為銅門。從右到左的順序是:

  第一門叫“聖門”。平時是關著的,只有逢“聖年”或其他慶典才由教皇親自開啟。聖年的規定源出猶太教的“禧年”,最初每5年一次。猶太教的“禧年”年實行大赦,抵押的土地歸還原主,賣身奴隸被釋放。後基督教繼承了這一規定,目的主要是赦免基督徒的罪過,但基督教的“禧年”間隔期幾經調整:1300年定為每100年一次,後又改每50年、每33年一次。15世紀改為每25年一次,至今未變;16世紀又規定發生重大事件的某年也可以按聖年慶祝,例如1560年特蘭託大公會議閉幕,1929教皇比奧十一世晉鐸50週年,1965年梵二會議閉幕,以及最近的1983-84年,慶祝基督救贖1950週年,都是隨機決定慶祝的特別“聖年”;2000-2001年是“千禧年”, 是正常“聖年”。

  因為門上雕有16幅聖經故事畫面,使第一門極富藝術價值。門面分為16格,每格一幅畫一個故事,由上而下,從左到右,依次為:***1***天神持劍守地堂***2***亞當、夏娃被逐***3***聖母默禱***4***天神來報***5***耶穌受洗***6***迷途知返***7***浪子回頭***8***跛者痊癒***9***聖女瑪客達淚洗耶穌足***10***耶穌教導門徒寬恕他人***11***耶穌回頭注視三次否認他的彼得。***12***耶穌被釘十字架***13***巡訓萬民,***14***聖神降臨***15***耶穌顯現給保羅***16***教皇開聖門儀式。

  每逢聖年就把有幸開門的那位教皇的徽章刻在門上的浮雕下方,現在門上已有27枚徽章,說明已有27位教皇開門27次。

  第二門叫“聖事門”,1963年由著名雕刻家克羅千諦改木門為銅門。門上的圖案都是關於天主教會七件聖事的雕刻,故名。

  第三門是“中門”,它原是舊彼得教堂的大門,由費拉來特***1400-1465***,在1433年所鑄,因此也叫費拉來特門,是本堂最古老的門。中門共有6幅畫像,由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為:***1***正襟危坐的基督,***2***雙手胸前的聖母,***3***執劍肅立的保羅,***4***聖彼得給籌劃鑄造這扇銅門的教皇歐傑尼四世***1431-1447***交付鑰匙,***5***視斬如歸的聖保羅在等待判決。***6***聖彼得要求倒立釘十寧架而死,以免和耶穌的殉道方式雷同。以上***5******6***兩幅畫面上都有尼祿皇帝在刑場監視。

  第四門叫“善惡之門”,由雕刻家明古則於1970-1977年建造。左扇門上的浮雕描繪歷代殉道者受各種酷刑時的悲壯情景;右扇門上則描繪聖善,例如聖約翰為隱者受洗等。

  第五門叫“死門”。由雕刻家馬祖在1960年代初將木門換成銅鑄門。門的上半畫面反映耶穌聖逝與聖母安眠,下半的八幅畫描繪的也是其他信徒的逝世情景。

  人們認為義大利的建築有生命力,令人畏懼,使人不能忍受,因為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師們毫不吝惜地採用繪畫、鍍金和大理石。巴洛克***1600——1750***就產生於羅馬,後來的教皇運動使這種藝術形式得到充分的發展,羅馬也因為“神與教堂的無尚光榮”成為無可媲美的城市。

  聖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藝術的集中體現。巴洛克,本義指一種不規則的珍珠,後來巴洛克風格被人們擯棄,便具有了貶義,指華麗、炫耀的風格。這種風格在教皇的領導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大受歡迎,因為只有複雜華麗的巴洛克能描繪出教皇神權的威嚴與神聖。

  來到羅馬是親自感受巴洛克藝術的好機會。雖然它被後來的藝術形式所淘汰,但它的輝煌留給了西方藝術不朽的經典記憶。而且,我認為只有技藝精湛的大師才能完成巴洛克風格的作品。

  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世界上最大的戒指
世界上最大的餃子
相關知識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國家是哪個國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國家
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
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動物排名表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石榴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大的鳥類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