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認識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是溝通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媒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課程理論家邁克・富蘭說:“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作為高中政治教師的我們,即將踏上新教材這項新的旅程。新旅程,意味著艱難,意味著陣痛。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提前瞭解這項旅程的特點,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就一定會覺得新教材是場“及時雨”,在這場雨的澆灌下,我們一定會讓素質教育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一、高中政治新教材的特點: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

  1.在內容上,新教材以“生活為中心”取代舊教材“理論為中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舊教材關注的是學科概念、原理與觀點表述得是否全面、是否嚴謹、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權威;新教材關注的是能否為學生提供思維的途徑與空間,學生能否據此自己得出結論並在生活中運用結論。因此,新教材是對舊教材的革命性變革,是對它的辯證否定,在內容上有增有減。它保留了舊教材中符合當前需要的知識,大膽剔除了那些生澀、繁難、過時的定義,把學生生活及他們關心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作為教材內容,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生活的主題中,從而達到用生活支撐政治教學、增強政治學科生命力、增強學生社會適應力和創新意識的目的。

  以《經濟與生活》為例,這本教材是對以前《經濟常識》兩本書的濃縮。第一課《神奇的貨幣》中,以“貨幣”為主線索,介紹了貨幣的產生、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信用貨幣。緊接著就介紹舊教材下冊第八課的外匯。它捨棄了商品經濟的含義、貨幣的含義、馬克思的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生就是金銀”,對商品的含義、商品的二重性則是簡略帶過。在第五課《企業和勞動者》中新增了“如何增加就業”,甚至還介紹了“自由職業人員和SOHO”。就此可見,新教材放棄了舊教材中重概念演繹、重原理的做法,強調實踐性、生活性,從而擺脫應試教育下理論、實踐“兩張皮”狀態。

  2.在知識呈現上,新教材以“探究性”取代舊教材“接受性”,符合認識規律。

  舊教材是先給出相關結論,再對其進行一系列的理論證明,走的是“演繹”路線,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新教材每框題均從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問題、具體情景入手***教材輔文部分***,誘導學生對其分析,自己得出相關理論結論,再以綜合探究活動來檢驗、反思、豐富相關知識與技能。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實踐的呈現方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認識路線,有利於學生完成由知到行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

  3.在版面上,新教材以“生動活潑”取代舊教材“單一呆板”,提高學習情趣。

  在字型排版上,新教材改變了舊教材中大段宋體和楷體的排印現象,採用黑體、宋體、楷體有機結合的方式,黑體字是本課的中心、綱要,宋體字是對黑體字的闡述,楷體則是輔文,三種字型交替使用、合理排版、活化版面;在“輔文”中,大量採用了圖文並茂的亮麗說明材料,如“貨幣的基本職能”,畫出了自行車、彩電、電腦,人們買菜、買衣服的過程,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並降低了學生理解難度;設定了專門的“名詞點選”欄目介紹生活中常用的專業術語;“專家點評”欄目明確提出了情感、覺悟要求;“知識連結”欄目拓寬了學生視野,增長了學生見識。這給學生帶來立體視覺效果的同時,亦有效維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教材背景下教師的應對舉措:轉變觀念

  “觀念一變天地寬”,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應對新教材給我們帶來的時間挑戰,又充分彰顯新教材的“素質”風采,教師應轉變觀念。

  1.轉變教材觀――把握新課標,變“教書”為“用書”。

  傳統的教材觀強調教材的權威性,強調教師對教材的“忠實取向”,這極大地限制了教師的發揮空間;新教材倡導的是“探究中獲得”的理念。因此,新教材就只是一種素材、一種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極大地降低了教材對教師的束縛,減少了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教師可以根據“怎樣更有利於學生學”這個中心,在把握新課標的前提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動駕馭教材,靈活地刪減教材,該少則少,該丟則丟,從而有效節約時間;教師也應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和設計者,實現“教書”向“用書”、“用書”向“編書”的方向轉變。

  2.轉變角色觀――放下身段,變“傳授者”為“合作者”、“研究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接收者;教師是學生的管理者,代表了某種權威,學生則處於劣勢,他們被領導。在新教材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被賦予新的內涵: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變為“學生平等中的首席”;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者轉化為主動的教學研究者。因為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加強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但研究性學習的範圍難以界定,研究過程又在不斷變化,研究的問題也不受單科知識的侷限,這種動態、開放的特點,決定了教師不再權威,決定了教師必須拓寬知識面,必須由以前被動的學習者變為積極的研究者,才能真正勝任新教材;才能控制好教學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3.轉變教學觀――信任學生,變“帶知識走向學生”為“帶學生走向知識”。

  傳統教學對學生能力的信任往往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明白,重點講、反覆講,這種以“講”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既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機會,又浪費了大量時間,基本上算是“低效”教學。葉聖陶先生說:“教者,蓋在引導、啟發。”教師是指導者,而不能“越俎代庖”應摒棄以往的“慣性”、摒棄“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摒棄“細嚼慢剝”的知識傳承方式,應充分地信任學生,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走“以學定教”的路子。應以學生為中心,運用“三自一導法”,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質疑、自己求索,讓學生由被動學習的客體變為自主學習的主體。

  要有“三講三不講”的意識:講核心內容、講思路方法、講疑難之處;對學生已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應以多樣的教學手段,以具體的情景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把學生帶入“高速公路”***,“帶學生走向知識”。應以啟發的方式,在授業解惑的同時,讓學生悟出獲得知識的方法,讓學生由提高“應試”能力向提高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轉變,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既節約時間、又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

  總之,在新教材這場“及時雨”來臨之際,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新教材,學習和接受新理念,探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新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勝任新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落實國家素質教育的總方針。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篇二

  一、突出文化生活的地位

  新編教材的最大變化也是其最大的亮點就是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貫徹“三貼近”原則***貼進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這從教材前後名稱的變化就可以感受到。老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由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和哲學常識三個模組構成,側重於理論的說教。有人戲稱其經濟學過時,政治學說教,哲學太抽象,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新教材緊密聯絡社會發展的實際和我國人民生活的實際,與時俱進。新教材由10本書構成,4本必修教材和6本選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這是高考必考內容。6本選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高考不做要求。這樣編排既有利於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重點,降低高中教育的難度,也便於提高教與學的實際效果,改變人們對政治課純說教的偏見。新教材把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放在同等的地位,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也使教材的理論體系更完整、更科學。經濟、政治、文化是構成社會有機體的三大領域,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是以社會的這三大領域為物件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密切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化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為自身的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這又引出了生活與哲學模組。新教材圖文並茂,內容更加接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更接“地氣”,受到了師生好評。

  二、新教材使用中的問題

  新教材共10本書,但在實際使用時各校基本上只重視高考必考的4本必修教材。4本必修教材是按照從生活到哲學的邏輯思路安排的,即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必修一、二在高一教學,必修三、四在高二教學。高一的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基本沒問題,但高二的就有一點小問題。每學年中的第一個學期時間較長,教學時間較為充分,而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內容相對較少,生活與哲學的內容較多也難理解卻放在了第二個學期,這樣就出現了第一個學期教學時間過於寬裕而第二個學期時間過於緊迫的情況。因此一些學校不得不把第二個學期的部分內容調至第一個學期來教學,給實際教學帶來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也有一些高明的學校把必修三和必修四的教學進度互調,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生活與哲學教材的編排小問題

  哲學因為較為抽象,是教與學的難點。新教材在從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提煉哲學思維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體現了生活化、實際化。但在教材使用過程中,筆者覺得有兩處編排上的小問題。

  1. 關於哲學上“兩個對子”提出的時機

  教材在第一單元第二課介紹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之後,提出了哲學發展史上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鬥爭,哲學史上存在兩個對子。在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各自表現形式都感到困惑,又沒有任何哲學知識儲備的情況下,就提出兩個全新的哲學概念――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造成教師講得吃力***把本該後面學的唯物辯證法的內容硬放到前面來教學***,學生也聽得乏味。

  2. 對人生價值內涵的剖析不到位

  人生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和貢獻,另一個方面是社會和他人對個人需要的尊重和滿足。前者是個人應盡的義務,後者是個人應有的權利,兩者缺一不可。教材只強調前者,基本不強調後者,在理論表述上不完整,也不符合時代的特點和要求。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溫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因此,我們要理直氣壯地講社會對個人合理需要的尊重和滿足,尤其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於黨和政府整體而言,更不應忽視公民個人正當權益的尊重和實現。

  應當說新教材無論在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方面都做出了創新性探索和突破,但其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在“三貼近”原則的貫徹上還有改進的空間。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粗淺看法,不是之處還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二輪政治備考策略
短時間內如何複習高中政治
相關知識
對高中政治新教材的認識論文
初中政治新教材學習心得範文
初中政治新教材學習心得總結
高中政治學科素養培養論文
高中政治學科時事熱點論文
對醫藥市場營銷學的認識論文
淺談對計算機作業系統的認識論文
淺談對計算機作業系統的認識論文
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論文
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