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門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公正司法,維護好人民權益是審判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吧!

   篇【1】

  20xx年,我有幸成為法院系統的一分子,懷揣著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開始了我的法院生涯,從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我就與責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基層法庭,與人民群眾接觸最為直接、聯絡最為緊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遇到糾紛來尋求司法救濟的普通老百姓,也正是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體會到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中“人民”二字承載著的是多少人民的厚重寄託與殷切期望。當今中國正堅定地向法治社會邁進,正處於社會轉型、利益重組的過程中,也正處於各種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在這瞬息萬變、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的時刻,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於把握規律、富有創新精神”的總體要求和“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的具體目標,無疑給法院審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深化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工作,更好地推進“兩個率先”大局?如何在“三個至上”的指導思想下,加強和改善民事審判工作?如何更好地為人民司法,滿足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真正做一名優秀的法官?是當下每個法院人需要深思的問題。

  追求信仰, 公平公正彰顯法律精神

  蘇克拉底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作為一名法官,只有胸懷對法律的崇敬之情,滿揣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才能踐行法律的作用,傳揚法律的精神,才能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信仰不是一句空話,不是一個代名詞,更不是一座海市蜃樓,而是要求我們每一個法院人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當事人,公正地處理每一起案件,用滿分的真誠和熱心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十餘年的審判一線崗位及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錘鍊了她吃苦耐勞、默默耕耘的品德和意志,鑄就了她無私奉獻、矢志不渝的理想和信念,豐富了她公正辦案、親民為民的豪情和壯志。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震聾發聵的豪言,也沒有意義深遠的鴻篇,但是,她十年如一日,在基層法官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人民法官的時代風采和崇高形象,以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司法為民”的奉獻之歌,她,就是如皋市人民法院磨頭法庭副庭長陳璇。2009年以來陳璇已審理案件1250餘件,調撤率達89.8%,連續兩年位於如皋法院辦案數前5名,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多次被評為法院先進工作者、辦案先進個人、審判標兵、調解標兵、誠信標兵、五一巾幗標兵。是什麼樣的力量陪伴著她對秉公執法的一絲不苟?是什麼的力量陪伴著她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是什麼樣的力量陪伴著她對司法為民的不懈努力?正是她對法律最崇高最真摯最深沉的信仰。

  堅持學習,矢志不渝創新審判實踐

  當前,我們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的新時期,在法治的道路上,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面臨著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是挑戰。然而,法治並不是一個可以宣告最終到達的目的地,也不會是歷史的終結點,必定需要大量細緻的微觀層面的制度變革、調整、創新、衍生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與創新必不可少。如何解決案多人少問題?如何解決送達難、執行難問題?如何實現案結事了?如何在審判實踐中徹底地解決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馬背上的法庭審判員馬錫五,法官媽媽陳燕萍,深入群眾工作的人民法官郭祝山……這些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心連心的平民法官,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人民法官服務大局、執法為民的精神風貌,踐行了三個至上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傑出榜樣,向我們證明了只有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創新審判模式,才能更好地推進“兩個率先”大局,才能不斷推動法治的進步。因此,新形勢下的我們既要搭建好學習平臺,創新學習形式,豐富學習內容,不斷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又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創新審判理念;既要形成崇尚學習、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濃厚氛圍,牢固樹立黨組織全員學習、黨員終身學習的先進理念,又要堅持做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精心組織者、積極促進者、自覺實踐者,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維護審判公平公正;既要立足實際,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組織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採取管用有效的辦法途徑,拓展創新學習的內容、方式,又要把學習當成一種境界、一種時尚、一種覺悟、一種責任,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用對實踐科學發展觀一百分的學習幹勁、對審判理念一百分的創新熱情,對人民司法一百分的服務耐心,換取人民群眾對審判事業一百分的信心和滿意。

  守住“良知”,全心全意踐行司法為民

  西方法律格言有云,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任何一部法律都有總則,這些總則都建立在良知的基礎上,體現了一種公平、合理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基本理念。法律是良知的實體化,它訴諸理性,具備效率,有一套外部約束機制,然而正因為法律總是以理性的方式吸納社會的複雜經驗,也意味著法律不可能以良知的形式呈現。或許我們正困惑於趙作海案、彭宇案、小悅悅事件、鄧錦傑事件……也為這些含冤者的憂鬱而不平、為這些路人的冷漠而感傷、為這些被救者漠然離去而寒心、為法律存在的漏洞而嘆息,但讓我們值得欣慰的是有更多的人拒絕冷漠呼喚真愛、有更多的人守住了心底裡的良知。作為一名法官,我們深知,當良知道德不足以約束行為的時候,必須要用法律來捍衛正義,讓法律更有效率,讓法律更公平地解決矛盾,讓以良知為靈魂的法律具備更強的實戰能力。而對一名法官來說,良知的更高層次就是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就是崇尚一切真、善、美,抨擊一切假、惡、醜;就是常修為檢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和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蝕,經受住各種風險的考驗,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慎初、慎微、慎獨、慎終;就是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以敬畏之心對“權”;就是真正做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用心想事,用心謀事,用心幹事,幹成事,幹好事,幹實事,真心誠意為人民;就是恪盡職守、無怨無悔,用青春譜寫著壯麗的人生頌歌,用行動捍衛著法律的神聖尊嚴;就是始終守望心靈的承諾,始終追求司法為民的信念,始終以公正與愛心勾勒為民情懷。

  我常常問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才能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愧?在司法的道路上,如何才能做一名優秀的法官?如何才能公平公正的審理每一起案件?如何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答案是,披上黑色的法袍,靈魂便追尋正義前行;敲響金色的法棰,紅塵便架起良知的天平。任誘惑羈絆物慾橫流,任香風邪氣迷霧重重,始終以無私和奉獻描繪法官形象。讓我們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艱苦奮鬥精神,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在學與乾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奮鬥!為人民法院的審判事業奮鬥!為共和國的法治事業奮鬥!

解密中考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說話的藝術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相關知識
司法部門心得體會
司法警察心得體會
黨風廉政建設熱點辨析部門心得體會
關於司法為民心得體會範文
司法為民心得體會範文
法院司法為民心得體會
公司法學習心得體會
部隊違法違紀心得體會_違紀違法案件心得體會
黨員幹部學習兩項法規的心得體會
交通法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