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傳說***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七夕”的別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香日。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巧夕。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穿針節。

  七夕乞巧,指的是向織女乞取智巧,起源於漢代,佚名漢古詩十九首,其中之一就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晉南地區的姑娘媳婦們在祈禱後,拿七根繡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山東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而後玩乞巧遊戲,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

  兩千多年以來七夕節的風俗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佛山有什麼著名小吃
七夕節有哪些傳說
相關知識
七夕節的傳說***2***
七夕節的傳說與風俗
關於七夕節的傳說
有關於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七夕節的傳說作文
七夕節的傳統食品
七夕節的傳統食物
古人七夕節的傳統活動有什麼
古人七夕節的傳統活動有什麼
除夕節的傳說故事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