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秋季養生祕訣分享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秋季是一個養生保健的好季節,那麼大家知道中醫是如何推薦大家在秋季進行養生的嗎?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秋季養生祕訣

  1.防秋燥

  秋天氣候乾燥,對於運動者來說,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2.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鍊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鍊後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3.防運動損傷

  由於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環境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4.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鍊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

  中醫秋季養生禁忌

  一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藥物的價格越高,補益身體的功效就越大。例如人蔘的價格非常高,而且都是大家所公認的滋補藥物中的聖品,所以服用的人就很多。

  但是服用過多人蔘並不會起到滋補的作用,而且濫服人蔘會導致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鼻孔流血以及煩躁激動。

  三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四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五忌以藥代食

  很多人為了滋補身體,經常會以藥物來代替食物。其實重藥物輕食物這個方式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藥補沒有食補好。

  秋季養生小常識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瞭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蔘、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脣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乾,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祕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專家指出,立秋到了,養生要注意潤肺滋陰,其中潤肺是最為重要的,那如何潤肺更有效?更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呢?當然是從飲食入手啦!下面就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都有哪些食物可以有效潤肺吧。

  專家建議飲食原則:清淡為主、少辛多酸、少吃多餐。

看過的人還會看:

冬季吃什麼可以排毒
秋季養生有什麼要注意
相關知識
中醫秋季養生祕訣分享
中醫冬季養生祕訣介紹
中醫秋季養生小常識
中醫秋季養生知識
老中醫長壽養生祕訣
中醫秋季養生常用知識有哪些
中醫秋季養生保健
中醫經絡養生祕訣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有哪些
秋季養生藥膳有哪些_中醫秋季養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