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教育男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不吼不叫的教育智慧與方法會給每一位媽媽一種全新的思路,一份驚喜……做媽媽的一旦懂得了“不吼不叫”?教育精髓,一旦把這些方法付諸行動,就能輕鬆地讓男孩健康、快樂地成長,從而成為一個睿智、有德、進取、負責、有強大競爭力的人。那怎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1招 把“”當作一種使命

  大多數媽媽在教育男孩的時候,都會採取吼叫的方式,一是源於說話習慣,二是追求當時震撼性的教育效果。但是,吼叫教育不僅會給男孩帶來恐慌,也會嚴重挫傷他的自尊心,對於男孩的成長與發展沒有任何好處。而“不吼不叫”是可以有效地激發男孩發揮各種潛力的最佳教育方式。不吼不叫,是媽媽必須掌握的教育智慧。

  近年來,在家庭教育領域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一個詞——零吼叫,就是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把孩子教養好。這個“零吼叫”教養強調的是教育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上,而不是用近似吼叫的方式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那麼,我們做媽媽的肯定就會質疑,不吼不叫的教養效果一定勝過吼叫嗎?只要能起到教育孩子、警示孩子的目的,何必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吼叫呢?在某個特定的時段,一聲吼叫往往會比輕聲慢語地講道理管用啊!“零吼叫”或“不吼不叫”的教養方式到底好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把這種教育方式當作使命呢?“使命”意味著無條件的承擔,我們有必要把“零吼叫”教養模式當成使命嗎?

  我們可以靜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吼叫?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吼叫?吼叫之後的結果是什麼?

  媽媽開啟冰箱的時候,兒子阿吉也湊了過來。阿吉踮著腳摸了摸雞蛋,正想拿一個雞蛋看看,媽媽突然大聲說:“哎呀,別拿雞蛋,你會把雞蛋打碎的。”阿吉聽到媽媽的吼叫,先一驚,然後趕快把手縮了回去。

  阿吉的媽媽為什麼會吼叫?因為不想讓兒子打碎雞蛋!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形,媽媽還會對阿吉吼叫嗎?肯定會,因為吼叫起到了作用。

  除了想制止男孩的行為之外,當男孩把我們惹得“暴跳如雷”時,我們只能用大聲吼叫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苦口婆心地教導他,而他卻屢教不改時,我們還怎麼能忍住不發火?

  所以,引發吼叫的根源往往是男孩的所作所為不符合我們的心意,激發了我們的憤怒情緒,我們又急切地希望他能夠服從我們的指令,於是我們的音量增大了,語速加快了,面目變得猙獰了。

  由此可以看出:憤怒情緒和想控制男孩的想法,使我們不得不吼叫。那麼,我們一吼叫,男孩一般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對男孩吼叫的時候,男孩只會做出或服從或反抗的反應。如果他服從了,我們會立刻嚐到吼叫教育的“甜頭”,於是,不知不覺地就會增加對男孩吼叫的頻率和力度。然而男孩行為上的服從,並不代表心裡服從,如果他口服心不服,等到他“忍無可忍”的一天,他會用更強烈的方式表示對我們的不滿。那時,我們除了傷心難過之外,很難把孩子爆發的原因歸結為我們的吼叫,而且從此,我們也永遠失去了能制服他的招數,他也就“名正言順”地進入了逆反期。可怕的是,他會帶著這種逆反情緒與家人、同學、老師等所有人相處,成為大家眼裡的“釘子”。如果男孩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就會為了避免聽到媽媽的再次吼叫,而戰戰兢兢地生活,他不會主動去嘗試新鮮事物,他會因害怕犯錯而拒絕成長,從而逐漸變得膽怯和懦弱,最後成長為一個懦弱、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所以,用吼叫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不是叛逆者就是懦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把“零吼叫”教養當作使命的根本原因。

  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吼不叫”。我們不要奢望男孩有多聽話,而是要學會控制情緒,學會用柔和的方式與男孩交流。當然,這個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也許不短暫,也許我們有時真的無法控制住情緒做到不吼叫。但是,只要我們有這個意識,不斷鼓勵自己,那麼吼叫的頻率會逐漸減少,吼叫的力度也會逐漸減弱。

  隨著我們的轉變,男孩也會逐漸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總有一天,我們會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養出德才兼備的好男兒

  第2招 一個不吼不叫的媽媽勝過10個好老師

  “媽媽”和“老師”,對於男孩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無論老師多麼重要,都無法替代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確可以勝過一個好老師,而不吼不叫的媽媽可能勝過10個好老師!

  我們不是刻意拿“媽媽”和“老師”進行比較,而是更強調好媽媽的重要性。男孩從呱呱墜地到上幼兒園,“老師”這個名詞對他來說是空白的。但是,“媽媽”卻時時刻刻伴隨著他,媽媽的言行舉止一直影響著他,感染著他。等他開始走進學校,跟著老師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已經在媽媽的影響下,養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講,媽媽就是男孩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我們懂得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男孩,他一定能打下良好的做人與做事的根基。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但是,老師的精力是很有限的,老師要管理幾十個人組成的班級,他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注很難達到非常細微的程度。所以,我們與其希望孩子遇到10位好老師,還不如讓自己成為不吼不叫的好媽媽。因為,孩子能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做不了主,但是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做主。

  另外,男孩入學後,他的生活除了學校就是家庭,如果他在學校被老師剛訓斥完,回到家又被媽媽吼叫一通,他心裡會多難受啊!如果老師柔聲細語地給他講道理,而我們卻總是大吼大叫地斥責他,我們在他心中的威信自然會越來越低,他也會越來越不聽話。所以,男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受到好媽媽的正確引導。

  用我們的柔和化解男孩的“遭遇”

  浩浩因為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被老師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他心裡很難受。一回到家,媽媽就發現他臉色不對,在媽媽的詢問下,浩浩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說了出來。原來,他和同學鬧著玩,不小心弄疼了同學,一來二去就“升級”為打架了。

  媽媽聽了浩浩的描述,不急不慢地說:“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以後和同學玩耍要注意分寸,不要最後弄得大家都不高興。下次注意就好了,別多想了,老師批評兩句也是很正常的。行了,洗洗手,吃點兒水果吧!”

  男孩被老師批評了,他回到家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安慰。如果此時我們因男孩做錯了事,就大聲斥責他,他一定會感到很無助,會因不被理解而更加難受。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柔和的態度幫男孩化解他在學校的“遭遇”。

  別讓“吼叫”使我們變得沒有威信

  一天,吳剛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學校今天組織募捐,昨天您不是給我10元錢嘛,我當時就準備把10元錢捐出去……”

  媽媽剛聽到這,就大吼道:“你把10元錢都捐了?咱們家的情況,你不是不知道,你把零花錢都捐了,那這個星期你就別問我再要零花錢了!”

  吳剛聽媽媽這樣一說,也大吼道:“沒有,我是想捐10元,可是老師只讓我捐2元,還告訴我2元錢也足夠代表我的心意。”說完,吳剛轉身跑開了。

  吳剛的老師是位好老師,他能從學生的家庭情況出發,作出正確引導。可是媽媽的教育方式和老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不得不讓吳剛更喜歡老師,而遠離媽媽。

  話說回來,即使吳剛捐了10元錢,如果我們能慢慢地把“量力而為”的道理講給他聽,他不但能聽懂道理,而且會敬仰我們。如果我們用吼叫的方式給他講道理,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因為我們惡劣的態度而生氣,結果,我們的教育目的沒達到,還弄得兩敗俱傷。

  所以,男孩對我們產生了依賴感還是排斥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說我們是否用不吼不叫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3招 透過男孩這面“鏡子”反思自己

  我們每位媽媽都有照鏡子的經歷,我們自己衣著整齊,鏡子裡的我們就不會衣著凌亂,“鏡子”是對我們形象的真實反照。然而,我們是否知道,生活中有一個“小鏡子”正時時刻刻地反照著我們,這個小鏡子就是我們的孩子。

  10歲的李翔從小就沒有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他的書包不是在鞋櫃上,就是在餐桌旁,要麼就是在他自己的房間裡。他的衣服、鞋襪也是隨處亂放,有時早上起來為找一隻襪子,就要花10分鐘的時間。

  不僅如此,李翔總是因為忘帶書本或學習用品而被老師批評。媽媽也很受不了李翔總是把東西亂扔亂放,心情好的時候就衝李翔叨叨兩句,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對李翔吼叫道:“去!把你的東西放好!”

  李翔雖然會馬上收拾,可是不出一天,家裡就能隨處見到李翔的各種物品。

  這種場景也許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家庭中,我們在責怪男孩的同時,卻忘了問自己:“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根源在哪裡?”

  仔細觀察李翔的媽媽,她也經常丟三落四,不是把手機落在家裡,就是把它落在單位。開啟她的包,裡面什麼東西都有,想立刻找出一件小物品,不把書包翻個底兒掉,肯定找不到。再看看她的衣櫃,所有的衣服堆成一團,看上去亂極了。原來,有其母才有其子啊!

  可惜的是,我們做媽媽的總是看到男孩的問題,卻不知道他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自身問題的反映。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反觀自省”,才會把眼光盯在男孩身上,並一次次地對著他大吼大叫,而男孩也只能無辜地承受著!

  通過男孩的言行,反思自己

  泉泉期中考試沒考好,於是,媽媽就開始大聲數落泉泉:“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兒,不拿出時間來學習……”一開始,泉泉沒說話,媽媽說多了,泉泉突然吼叫說:“誰說我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難道我沒有學習嗎?”

  媽媽愣了一下,沒想到兒子會這樣對自己說話,氣上心頭,一巴掌打在泉泉臉上,吼道:“誰教你這樣跟我說話的?”

  誰教會男孩跟媽媽如此講話的?誰教的?媽媽自己啊!

  媽媽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因為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我們“教”得不知不覺,孩子自然“學”得也會不知不覺,根源就是我們“教”錯了。

  所以,如果孩子的言行舉止讓我們覺得不妥當了,讓我們感到不被尊重了,我們先不要急著大聲責罵他,而是想一想,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和男孩很相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要意識到,平時種的種子,現在開始結果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我們自己必須趕快改變。

  通過男孩進一步認識自己

  兒子做事毛躁,總喜歡插嘴。媽媽開始反思:我自己做事也不毛躁啊,也沒有搶著說話的習慣,為什麼孩子這樣?

  其實,媽媽的性格很急,說話快、走路快、辦事快,這種火急火燎的性格每天都感染著兒子,兒子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等不及別人說完話,做事時總想著儘快做完。

  可見,母子倆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根源都是心急。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一定可以從我們身上找到原型,也許是表現形式不同,但根源一定相同,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有懷疑,只能說我們對自己的瞭解不夠深入,尚且沒有把孩子的行為與我們的性格聯絡起來,我們一旦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就會覺得男孩是多麼無辜啊!他乖乖地學會了我們“教”他的東西,可是他一旦學以致用的時候,我們卻要指責他,批評他,他豈不是太冤枉了!

  所以,請我們在吼叫之前先忍一忍,反思一下自己,通過這面“小鏡子”找到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找到了,我們就自然而然不會再吼叫了。

  要知道,我們對男孩的每一聲吼叫,就是對自己的否定。

  第4招 媽媽以身作則,男孩“不令而行”

  李禾禾是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的兒子,他於2001年以年級第一的成績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而後被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錄取。對於教育,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認為,身教的力量是無窮的。

  李禾禾5歲時,秦小梅女士的一位朋友遭遇了重大挫折,並打電話過來哭訴。秦女士就安慰道:“別哭了,擦擦眼淚,問題總可以解決的。”之後不久的一天,李禾禾的幼兒園老師對秦女士說:“每次有小朋友哭鬧著要回家的時候,禾禾就會走上去勸人家,說‘不要哭了,馬上就到星期六了,?上就可以回家見爸爸媽媽了。’他一邊勸,還一邊給小朋友擦眼淚。”秦女士一聽,一下子明白是自己勸朋友的情景印在了禾禾心裡。

  還有一次,秦女士在與朋友交談時,多次提到了“感謝”一詞。第二天,秦女士在給禾禾順手遞東西時,禾禾竟然說了聲:“謝謝媽媽!”

  經過這兩件事情,秦女士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力。她認為:孩子接納、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特別強,媽媽千萬不要低估“身教”的力量,媽媽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孩子就會很好教甚至不用教。

  沒錯,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不是用大腦思考的過程?而是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到並自然表達的過程。他感受的源頭是父母,特別是媽媽的行為習慣。媽媽的言行舉止“什麼樣”,他就感受到“什麼樣”,自然表現出“那個樣”。

  古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如果我們能做出好的榜樣,不用要求男孩,他就會學著我們的樣子行動起來;相反,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即使我們把嗓子吼破,他都不會服從。所以,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根本用不著大吼大叫地去要求他、控制他,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就可以了。

  務必要重視身教的力量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教育著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兒童都有很大意義。”沒錯,“身教”雖然是無聲的教育,但卻是最有力度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

  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男孩,他的愛好就是讀書,如果每天有2個小時沒有讀到書,他就會覺得很難受。原來,閱讀是他媽媽的一大愛好,媽媽每天一有空就會讀書。她從來沒有要求男孩讀書,可是男孩自己就愛上讀書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有時間就看肥皂劇的媽媽總會吼叫著催促男孩去學習,可是一有時間就讀書學***,不用催促孩子,他自然就去學習了。所以,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既然如此,我們就要立志把“吼叫教育”轉變成“榜樣教育”。

  幫男孩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趙剛總喜歡給同學起外號,大家都不喜歡他。原來,他的媽媽在家裡提起鄰居、同事或朋友的時候,都是以“代號”相稱,很少稱呼對方的名字。於是,趙剛覺得給同學起外號,也是很正常的。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好壞、是非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並不知道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不該做。他看我們說了、做了,就認為這是合理的,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是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獲得的。

  如果媽媽愛撒謊,就別指望男孩能夠誠信做人;如果媽媽不孝順父母,也別指望孩子將來會孝順我們;如果媽媽總是衝別人吼叫,也別指望孩子能夠柔聲細語地對父母講話……所以,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第5招 給男孩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感受到它,男孩也不例外。如果把男孩比作一顆小樹苗,那麼家庭氛圍就如同孩子賴以生存的土地,果我們常常給土地施肥,小樹苗自然能夠茁壯成長。

  而家庭氣氛的主要製造者?誰呢?是孩子的父母。我們通過什麼來營造家庭氣氛呢?通過我們的言行舉止。如果我們常常在家裡大吼大叫,家庭氣氛就會顯得很緊張,男孩也會有壓抑感;如果我們總是柔聲細語,家庭就會充滿祥和的氣氛,男孩也會覺得很輕鬆。所以,男孩在家庭中除了吃飽穿暖之外,精神營養完全來自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氛中。

  如果家庭氛圍因為我們的吼叫而變得凝固,男孩就有不願意回家的念頭,這個念頭很危險。我們注意觀察一下社會現狀,那些成績不好、習慣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男孩,80%以上來都自環境不良的家庭。

  家庭環境給男孩造成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生活、健康、學習等方面,更體現在情感、個性、品德等方面。所以,請媽媽們用女性特有的溫柔給男孩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與家庭成員保持良好的關係

  小南的爸爸每天都很晚回家,對小南母子倆的關心很有限,媽媽對此非常不滿。爸爸和媽媽常常半夜吵架,兩人的吼叫聲嚇得小南躲在被窩裡直哭。

  每次在爸爸媽媽吵完架的第二天,小南都無法安心學習,總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而且,媽媽也會因心情不好而莫名其妙地向小?發火,這更讓小南覺得家庭沒有溫暖。

  結婚後的女性,在家裡扮演著妻子、媳婦、母親等不同的角色,要與丈夫、公婆、父母等不同的家庭成員打交道。相處中的摩擦是很難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顧及到家庭環境對男孩的影響,就應該用溝通的方式解決矛盾,互相寬容,互相理解,而不是用發脾氣、罵人、大吼大叫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矛盾更加激化。而在“家庭戰爭”中,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也最容易受傷的人就是家裡的孩子。所以,為了他們身心健康發育,請媽媽們和家人共同為他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

  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大吼大叫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但並非只有憤怒時才會吼叫,當激動、興奮時也會吼叫。無論哪種吼叫方式,次數一多,男孩的內心就不會安寧,所以,我們製造的家庭氣氛應該以寧靜祥和為主。

  高女士熱情好客,常常把朋友約到家裡來聚會。大家要麼高聲暢談,要麼打打麻將,要麼唱卡拉OK,嘈雜的聲音讓兒子無法學習。直到聚會散去,兒子才能安心寫會兒作業,但是寫不了幾個字,就到了睡覺時間。所以,兒子經常因為完不成作業而被老師批評。

  漸漸地,一到高女士和朋友聚會的時候,兒子乾脆就放下?業本,大人們在外面玩,他自己在房間玩兒。而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在退步,期中考試居然排在班級倒數幾名。高女士生氣地對兒子說:“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男孩為什麼不爭氣?是我們沒有給他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我們既然很重視他的學習狀況,就應該為他能安心學習創造條件。如果男孩學習的時候,我們把電視機聲音開得很大,或者和家人很大聲地討論問題,或者像高女士一樣常常在家裡組織娛樂活動,男孩的學習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是我們的行為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我們又怎麼能責怪他不爭氣呢?

  所以,只有我們盡力為男孩打造祥和的?庭氣氛,他的精神才會吸收足夠的養分,才能形成比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學習,才更有可能成為全面發展的男子漢。

  第6招 多讀一些教育類書籍,提升素養

  一位媽媽對教育孩子沒有什麼經驗。兒子剛出生不久,她就因為工作忙,把兒子託付給了保姆。每天下班回到家後,她也很少跟兒子進行互動和交流,晚上兒子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而保姆人很老實,話不多,也很少和兒子說話。漸漸地,媽媽發現兒子比同齡孩子的語言能力差很多。

  於是,她開始翻看一些教育類的書籍,有些書中明確提到,3歲之前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如果父母能常常和孩子對話交流,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增強。如果錯過關鍵期,再想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就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媽媽看到這裡,就覺得很後悔。不過,雖然知道得有點兒遲,但總比完全不知道要好。之後,媽媽常常和孩子一塊?遊戲,唱兒歌。後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很多。

  從上面這個例子中我們?以看出,雖然我們已經為人母,但是我們對“教育”並不一定精通。我們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習慣和心情來教導男孩,而我們的經驗並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科學。如果用並非正確的方式來施教,受教者的發展狀況如何,我們真的無法預料。

  所以,對教育並不精通的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去學習。很多教育類的書籍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考證的、通過實踐總結的、適用於現代家庭的教育方法,可以說,這些書是我們正確教育孩子的指南針。我們只有通過讀書學習,進一?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錯誤施教而產生的不良後果。

  那麼,我們應該從教育書籍中學習些什麼呢?

  瞭解男孩的成長規律

  2歲的瑋瑋最近一段時間總愛咬人,不是咬爸爸的手,就是咬媽媽的胳膊。每次,媽媽都會大聲呵斥他,以便讓他知道咬人是不對的。但是,瑋瑋好像改不了,總會情不自禁地咬人。

  如果媽媽不瞭解男孩的成長規律,就很難理解他咬人的行為,自然會用吼叫的方式制止他。其實,這是男孩進入了用口探索環境的敏感期。此時,我們需要給他準備無毒無害又幹淨的橡皮圈,或者各種軟硬不同的食物,以供他去咬。等過了這個時段,他自然就不咬了。

  那麼,這些有關男孩?長規律的知識,我們從哪兒得來?無疑是書籍。我們瞭解這些知識,就很容易理解他處在某一階段的特殊行為。理解之後,我們不但不會衝他吼叫,還會用有效的方法幫他度過每一個敏感期。

  學會用“好方法”教育男孩

  一些教育類書籍的作者,要麼是教養出優秀兒女的父母,要麼是被學生喜愛的好老師,要麼是有高度教育敏感度的教育專家。他們通過書籍,把好的教育方法以及對教育的感悟展現出來,以供我們借鑑。同時,他們也把在教育實踐中用錯的方法以及對教育的反思呈現出來,讓我們以此為戒。他們所呈現在書籍上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息息相關,所舉出的事例甚至是我們家庭中的“原形再現”。

  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藉助這些書籍,去思考適合男孩的教育方法。這樣,我們在教育的路上會少走一些彎路,男孩的成長也會因我們教育素養的提升而得到保障。

  以提升教育心境為根本

  我們在閱讀教育類書籍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書中所有的例子和方法,只是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不能一味照搬,也不能盲目效仿。因為同一種方法,用在不同孩子身上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要懂得因材施教。而且,同一種教育手段,讓不同的教育者用在同一個孩子身上,結果也有可能會不同?所以,媽媽和男孩的互動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在很多教育類書籍裡,作者表面上通過事例討論如何教育孩子,其實背後都在強調教育心境,就是“感同身受”。因此,我們在教育中,一定要學會體會男孩的感受,理解他的需要,當我們的“心”聽到他的心聲時,自然就激發了教育靈感,也找到了好的教育方法。此時,教育效果一定不錯。所以,藉助書籍提升教育心境,才是我們學習的根本。

  第7招 邀請男孩的爸爸參與到教育中來

  教育孩子絕對不是媽媽們單方面的責任,男孩的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可忽視的角色。由於性別的相似性,男孩會逐漸從“依賴媽媽”向“關注爸爸”轉變,他潛意識中越來越關心“作為男性應該具備些什麼”的問題,他會試圖從身邊的男性身上尋找答案。此時,如果爸爸不在他身邊,或者並不關心他,他就會因為找不到答案而迷茫、困惑甚至失去成長的方向。

  約瑟?麥道衛是美國著名的婚姻與子女教育專家,他在作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後發現:與母親相比,父親在教育男孩時,往往不會把焦點放在細枝末節上,而是讓男孩在規定的制度範圍內自主成長。這種“大框架”式的教育方式,會迫使男孩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由此,男孩的意志品質和解決困難的能力就會得到充分鍛鍊。

  其實?父親對男孩的影響不僅是智力方面的,孩子的性格、體格和情感的形成與發展也會受父親的影響。如果父親很少與孩子接觸,孩子的身高和體重發育速度會慢一些,肢體平衡能力也相對較差。另外,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焦慮,也比較怯懦,而且自尊心不強,情感的自控能力也較差,專家把這一系列現象稱為“缺少父愛綜合徵”。

  既然父親對男孩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那我們就要邀請孩子的爸爸參與到教育中來,讓他把男性特有的獨立、果斷、勇敢、堅強等特質傳遞給男孩,讓男孩遠離“缺少父愛綜合徵”,成為一個品行優良的男子漢。

  請丈夫常?陪伴男孩

  沒有哪個男孩不渴望獲得父親的陪伴,因為大部分男孩都把父親當成偶像,如果能被“偶像”關注,內心就會無比喜悅和幸福。所以,我們要建議丈夫抽空多陪男孩玩耍,多與男孩交流,哪怕不做具體的互動,丈夫的存在也能給男孩莫名的力量。

  而且,如果平時丈夫能在男孩臨睡前回到家,男孩就會感覺到踏實和安全,也會因此睡得更香甜。當然,如果丈夫能坐在男孩的床邊與其寒暄幾句,父子之間的距離就不會因為父親的忙碌而拉開。

  請丈夫多與男孩一起吃飯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小男孩一直等待著加班回來?爸爸,並詢問爸爸一小時能賺多少錢。當他得知爸爸一小時能賺20美元時,他向爸爸開口借10美元。因為加上他自己存下來的10美元,他就可以買到爸爸一小時的時間,他希望爸爸能用這一小時的時間和他共進晚餐。

  聚餐的方式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而父子倆的聚餐同樣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可讓丈夫趁吃飯的時候,詢問一下男孩的學習情況,關注一下男孩的精神狀態,多和男孩溝通兩句……通過類似的互動,男孩不僅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關心,父親的教育理念也會隨之滲透在男孩的腦海中。

  與丈夫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媽媽和爸爸?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經常溝通,儘量達成共識,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否則,男孩不但不知道該聽誰的教導,還會在其中鑽空子,反而不利於他的成長。

  另外,父母雙方一定要恪守以下原則:第一,當一方正在教育孩子時,另一方不能直接干預並表示反對;第二,決不當著男孩的面數落對方的不是;第三,事後及時溝通,虛心聽取對方的意見。這樣,男孩的成長會因我們良好的合作而更加順利。

  與丈夫一起提高教育素養

  媽媽平時可以把不錯的教育類書籍推薦給孩子的爸?,大家共同學習一下教育類的知識,彼此交流一下心得體會。隨著學習的深入,教育理念就會趨於一致,有了共同的、正確的教育標準,再一起合作教育男孩,不但不會手足無措,還會很有默契,這樣的合作才是成功而有效的。

  第8招 要善於傾聽男孩的心聲

  作為媽媽,無論我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缺少了良好的教育方式,也無法讓他接受我們的愛。每個人都渴望被瞭解,渴望被愛,男孩也不例外。其實,好媽媽不吼不叫,才能讓男孩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才能讓我們瞭解男孩神祕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一位14歲的男孩,曾經幾次離家出走,他講述了自己與媽媽的關係:“我和媽媽現在已經到了相對無言的地步,無論我說什麼,都無法得到她的理解,她總能找出任何理由來反駁我。有一次,我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想學習……’還沒等我說完,媽媽就說:‘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希望你有個好前途,你竟然不想學習……’原本想和媽媽說說心裡話,誰知她根本就不瞭解我的真實想法。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向媽媽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了。”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男孩在我們面前把自己“包裹”起來,不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究其原因,是我們不懂得傾聽男孩的心聲,在家裡經常是“我們說,孩子聽”,從來沒有留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時間。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從不聽孩子說話,孩子長大後往往要經過多年的治療才能恢復自尊。因此,我們要改變那種“我們說,孩子聽”的方式,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訴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要善於傾聽男孩的心聲,進而走進男孩的心裡。

  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媽媽,我們班今天發生了一件事……”

  “好了,好了,盡說些沒用的話,你要是把心思都用到學習上,還愁學習不好嗎?快去寫作業吧!”

  這樣的場景也許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男孩還沒說兩句話,我們就以這樣的方式回絕了他。然而,當男孩什麼都不對我們說的時候,我們又開始指責他。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親手造成的,因為我們沒有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說:“給孩子訴說的機會,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父母能更多地瞭解孩子,並對孩子不正確的思想與做法及時進行糾正與引導,使孩子?直走在健康快樂的身心成長之路上。”的確是這樣,我們只有給男孩傾訴的機會,他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他、幫助他。

  因此,我們要給男孩一個傾訴的機會,靜下心來傾聽他的心聲,做他最忠實的傾聽者。這樣,男孩對我們的信任會越來越深,也會越來越願意向我們訴說他的心裡話。

  不打斷男孩,耐心聽他訴說

  傾聽男孩的心聲,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男孩,最基本的原則是在男孩傾訴的過程中不打斷他,耐心地傾聽他的心聲。

  一天,7歲的彬彬和同學發生了摩擦,回到家後,他生氣地向媽媽訴說。媽媽什麼也沒有說,只是坐在彬彬的身邊,耐心地聽他說。不一會兒,彬彬就恢復了平靜。?著說著,彬彬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他一邊收拾玩具,一邊對媽媽說:“媽媽,我約了小朋友在樓下玩,我先去玩兒了。”說完,彬彬就高興地跑出了家門。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彬彬情緒上有如此大的變化,這完全要歸功於媽媽,歸功於媽媽傾聽他說話的態度。媽媽沒有打斷他的話,而是耐心地傾聽他的煩惱,讓他把內心的不高興一吐為快。

  其實,很多時候,男孩向我們傾訴他的心聲,並不是要我們幫助他解決什麼事情,而是一種宣洩方式。這時候,我們不要去打斷他,要用耐心的傾聽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援。

  用誠意去傾聽男孩的心柳

  當男孩主動向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拿出誠意來,善於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來表達對男孩的話感到愉悅和有興趣。

  在男孩訴說的過程中,我們要用眼睛注視著他,不時加上一些話語,比如:“發生了什麼事情,說來聽聽。”“這樣啊,然後呢?”“真是沒想到,接著說下去。”我們也可以用一些肯定語氣的詞語迴應男孩的感受,比如“嗯”、“哦”等等。當我們表現得如此感興趣的時候,男孩才會更願意說出他的心聲。

  

 

 

 

 

 

  

  

不懂怎樣教育孩子怎麼辦
不打罵怎麼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不吼不叫教育男孩
正確教育男孩的方法有哪些
教育男孩需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教育男孩必看的經典書籍推薦
怎麼教育男孩
教育男孩女孩的方法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有哪些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會毀了孩子
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教育有哪些
不懂怎樣教育孩子怎麼辦
父母教育的孩子意見不一致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