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課文反思
《古詩詞三首》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學生已深刻感悟詩人思鄉、戀鄉的基礎上,丟擲問題“詩人的家鄉這麼美,他又如此的熱愛自己的家鄉,那他為什麼還要離開呢?”出示詩人的相關資料***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但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導致失敗,因此,王安石於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辭去相職。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為相職。這首詩正是作於詩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導學生明白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古詩、昇華古詩情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通過聽範讀和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使學生的情感迴歸到詩的本體上來。為了渲染課堂氛圍,我在悠揚的《思鄉曲》中激情導讀: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著對家鄉深深的依戀,含著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說,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去聽聽作者的心聲吧——***播放FLAS******,讓學生細細品味藏在詩文背後的故事。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他們也有傾訴的慾望,唯有朗讀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心情,所以,我必須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還是那支曲子,還是那段話,只是稍作變化:九百年前,詩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帶著對家鄉深深的依戀,含著對前途無法預知的迷茫,千般愁緒,萬般滋味,無法言說,只化作一首詩,讓我們和作者共訴心聲——學生接讀全詩。學生此時配合默契,讓我感動不已。
篇2
本節課過渡語精妙,為詩韻課堂的成功創設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如開課伊始,我在播放了《故鄉的雲》一曲後,這樣過渡: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一首《故鄉的雲》將我們的心帶到一個溫暖的地方——家鄉。家鄉,對遊子而言,更是最溫馨、最不能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組課文,一起去感受那濃濃的鄉情吧。
在學生自讀了單元導讀之後,這段話又從我口中蹦出:思鄉,是一種平凡而偉大的情感,它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讀三首思鄉的詩詞——《古詩詞三首》。
學完了第一首古詩,第二首《秋思》該如何匯入呢?稍加思索,我使用了這樣的過渡語使兩首古詩的教學珠聯璧合:咳,和煦的春風勾起了北宋詩人王安石濃濃的鄉愁,那又是什麼勾起了唐朝詩人張繼切切的鄉情呢?請大家自由朗讀——《秋思》。
在總結全課時,為了迴應開頭,同時加深學生對鄉愁鄉情的感悟。
篇3
通過反思,本課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1.課堂教學容量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由於本節課安排的是兩首古詩的教學,而古詩是看似簡單而內涵豐富的文章,教師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去補充文字,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就多次出現教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2.課堂缺乏個性化的朗讀展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說得沒錯,可是本節課的“哈姆雷特”卻少之又少。我的問題提出以後,學生們總是“一呼百應”,眾口一詞。比如,在介紹完王安石的寫作《泊船瓜洲》的背景之後,我問道:“作者馬上要遠離家鄉,去京城赴任,你能體會他此刻的心情嗎?”第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他很依戀家鄉,捨不得離開家鄉。”在他的答案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之後,其他的同學便人云亦云,根本沒人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免是人心生遺憾。
3.教師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在評課時,老師們普遍指出,本節課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力度不夠,對此缺點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實,一直以來我在課堂上對朗讀的指導都顯得較為不足。這一方面是由於自己不能用活教案不能用活教材,無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維定勢,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缺乏靈活機智的應變本領。
儘管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課堂教學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亟需我想辦法提高效率。總之,能為大家展示一節課,並能得到很多中肯的評價,於我來說,既有付出後回報的感動,也有努力後進步的欣慰。而從授課過程來看,反映出對古詩教學方法上的理解不透徹,對學生的關注不,從而造成這樣或那樣的缺憾,確實值得今後探討,研究,再更好地實踐。
桂花雨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