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古代文學著作介紹集錦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詩經,楚辭,莊子,周易是中國古代四大文學著作,傾注了作者的心血,為世人留下寶貴的財富,關於古代文學著作的介紹,你都知道哪些?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古代文學著作介紹一、古籍名著

  1.“四書”、“五經”

  “四書”指四部儒家經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是五部儒家經典,即《詩經》、《書經》、《禮》***《周禮》、《儀禮》、《禮記》***、《易經》、《春秋》。

  2.《詩經》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詩經》通稱為《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間歌謠,這是《詩經》的精華,如《伐檀》、《碩鼠》。“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數民謠,內容大都是記述周貴族歷史,歌功頌德的。“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多為貴族統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詩經》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詩歌的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並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唱的特點。

  3.《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後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

  4.《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21卷。傳為左丘明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前後500餘年的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於記事。

  5.《楚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西漢末年,劉向蒐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6.《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先秦雜家的代表著作,由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成,全書共26卷,選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經》

  《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主要為古代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儲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如“黃帝戰蚩尤”、“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後世作家珍視的材料。

  8.《戰國策》

  《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共33編。記事上起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輯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歷史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戰國策》在語言運用上很成功,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標誌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

  9.《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總集名,南朝陳徐陵編,共10卷,書成於樑代,是《詩經》、《楚辭》之後一部很有影響的古詩總集。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

  10.《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總集名,宋郭茂倩編。輯錄了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民間歌謠與文人作品以及樂曲原辭與後人仿作。樂府原是當時官府設立的音樂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的歌辭。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

  11.二十四史

  指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其中中學課本涉及到的有:《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新唐書》***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明史》***清?張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總稱。《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薈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綜合叢書。共輯錄清代乾隆以前歷代重要典籍3461種,79309卷,分裝為36000多冊,按經***被儒家列為經典和註釋經典的著作***、史***記述歷史史實、地理疆域、官職等書***、子***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農、醫等各種科學技術著作***、集***歷代作家詩文集***四大部分分別編列。

  古代文學著作介紹二、團體運動

  1.初唐四傑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於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父子三人以文著名於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

  6.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採,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古代文學著作介紹三、文學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踐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古代文學著作介紹四、史書體例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5.語錄體

  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隻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絡。如:《論語》、《孟子》。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中國古代作家語文文學作品集錦
有關挑戰的格言
相關知識
中國語文古代文學著作介紹集錦
中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散記
高考語文古代哲學名言名句彙編
高考語文古代文學常識核心考點
安徽高中會考語文古代文知識點
安徽高中會考語文古代文知識點
中國筆墨現代文閱讀答案
中國共青團入團申請書介紹自己範文
中國古代夫妻禮儀介紹
中國最美古建築攝影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