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輔導論文***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團體心理輔導論文篇二

  《高校貧困生的團體心理輔導研究》

  摘 要:探索團體心理輔導改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 應用 模式,為改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依據。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貧困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貧困大學生問題是目前高校發展中較為突出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之一。黨和政府及各高校高度重視貧困生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資助措施,確保了貧困生安心學業,順利成才。總體來說,貧困生中不乏有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優秀者。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學生不但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還承受著由此所帶來的極大精神負擔,貧困大學生的人格特點、防禦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通過相互作用而間接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也反映了貧困大學生人格特點和防禦方式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幫困扶貧既要減緩他們的經濟壓力,更要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為改善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干預。而在心理干預策略中,團體心理輔導有其高效性和節省性等獨到之處,它依託團體情景,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行為。本研究使用團體心理諮詢的訓練方法,針對貧困大學生的特定心理問題進行團體心理輔導,以期改善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在團體成員的選擇上,我們本著自願報名參加的原則,在大一新生中宣傳本活動,從自願報名者中選取小組成員。通過面談確定實驗組成員15人,對照組成員15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活動開始前每位成員籤團體合約書,以真誠、開放、尊重、保密、守時為原則,讓團體成員清楚團體活動運作方式及對團體成員的要求。然後實驗組與對照組成員接受症狀自評量表***SCL-9***、自尊量表***SES***測試。2個量表均進行團體心理諮詢干預前、後的對比測試,所有資料藉助SPSS10.0軟體進行統計處理。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填寫自編團體心理輔導效果評估問卷。一個月後隨訪實驗組成員並進行量表測試。

  ***二***實施

  團體心理輔導每週活動1次,每次90-120分鐘,共8次。根據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存在的顯著性差異特點,設定團體輔導的目標:探索自我,體驗信任,發揮潛質,建立自信,詳細地制訂了整個活動的方案及程式。每次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活動。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團體心理諮詢干預後貧困大學生的症狀自評結果分值均低於干預前,其中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和偏執6個症狀因子在干預前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貧困大學生干預前後其人際關係、焦慮和偏執3個症狀因子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分較實驗前有顯著性差異,提示團體輔導模式對成員心理狀況的改善有積極效用。團體心理諮詢前後貧困生與非貧困生SCL-90得分情況。

  第二,自尊量表***SES***被證明與信心、合群性等概念顯著相關,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利用SPSS分別對兩組的前測和後測SES得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無論是貧困生組還是非貧困生組,其自尊水平在干預前後差異皆達到顯著水平***P<0.05***。且高自尊組與低自尊組的對比研究可見,高自尊組SCL-90各因子分低於低自尊組,自尊與SCL-90各因子之間有顯著負相關。實驗前貧困生自尊水平均分與非貧困生自尊均分比較,以及實驗後貧困生自尊水平均分與非貧困生自尊水平均分比較,自尊得分的差異皆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第三,主觀問卷結果分析。自編主觀問卷,用於瞭解實驗後小組成員對自身的主觀評價。問卷共設多項開放性問題,包括:你覺得這個團體活動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你最喜歡哪項活動?為什麼?本次團體活動中你收穫最大的是什麼?你對自己的認識有了哪些改變?你對周圍人的看法是否有所轉變?你還有什麼感想或建議嗎?通過群體的互動作用促進成員進行深入思考,深層次地挖掘自己,瞭解自己,接納自己,客觀深刻的認識自己,勇敢地、開放地表達自己。大部分同學感受都比較深,有的說:“對自身的瞭解更進了一步,心態比以前好了”;有的感到:“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夠勇敢積極地面對無論是人還是困難”。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不再畏縮與人交往”,“感到彼此信任的力量和珍貴”,“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分擔的痛苦是減半的”,“增加了對他人的信任感,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許多成員認為“雖然只是幾次活動,這也是奇妙的緣分的安排,妙不可言”,“最大的收穫是認識到世界上不只是只有你一個人在煩惱,只要學會調整,不自暴自棄,就會發現快樂無處不在”。在隨訪中,一些成員表示日常生活中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暗示,通過自我激勵來提高自信,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信心,改善了人際信任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

  第四,討論。一是團體心理輔導對自我意識的改善。實驗中我們發現貧困生內心存在著自卑和自尊兩種矛盾心理的交織,一方面雖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但憑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堅強的毅力,考上了大學,實現自己和家人的夢想,這種成功給他們贏得了自尊。他們渴望進入大學以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家人的期望和得到別人的尊重。然而,經濟的貧困和文化的差異,在生活中,與經濟條件好的同學相比,穿著和行為舉止顯得“寒酸”、“小氣”;在綜合素質方面,由於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的落後,致使他們在知識面、資訊量、興趣愛好及實踐能力方面與其他同學相比有較大差距,使他們在心靈深處設定了一道屏障,在尋求和接受資助時也會感到人格受到傷害,甚至不願參加學校安排的勤工助學活動,將學習作為唯一支柱點來維護自尊,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另一方面由於物質貧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影響著貧困生的自我認知,容易使貧困生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否定自我的傾向。他們在適應新環境時不得不面對自己窘迫的經濟狀況。可能因穿著打扮、行為舉止遭到同學笑話;可能自己除了學習好沒什麼特長而在多元評價標準的大學競爭中相形見絀。在這種心理影響下,貧困生變得敏感多疑,害怕被人看不起,不願輕易與老師或者同學談及家庭情況,而是把困難和壓力埋藏在內心深處。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堅強而又脆弱的雙重性格。這種矛盾的心理衝突導致了他們的情緒表現極不穩定。因此,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第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幫助每個組員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幫助組員認清自己,自我接納、自我尊重、樹立自信,以致他們能夠對自我擁有更新和適當的看法。透過“外在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心靈深處的自己”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分析出孤獨、不安、憤怒和自我厭惡的情緒,探索出一條克服不安,在不安中自由***的道路。二是團體心理輔導對焦慮和擔憂情緒的調節。焦慮是由心理衝突和挫折所引起的複雜的不良情緒反應。由於家庭負擔重、思想壓力大,貧困生經常處於精神緊張、煩躁不安的焦慮狀態。有的為生活費用、學習費用焦慮;有的為家庭焦慮,或擔心家庭欠債增多,或擔心父母多病,或擔心家中再發生其他意外;由於求學而使家庭舉債又增添了貧困生的許多心理負擔,懷著對家庭巨大的負疚感,貧困生最大的願望是以優異的成績慰藉父母、兄姊的一片苦心,但是大學校園裡“人才濟濟”,他們一旦做不到出類拔萃,就會為此終日憂心忡忡。再加上就業、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使相當一部分貧困生心理壓力過大。貧困生過度或過於持久的焦慮體驗,損害了其正常的心理活動,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適度的焦慮,常常會使人處於一種積極的競技狀態,一旦緊張和焦慮過度,對人的身心便會產生不良影響,轉而引發身心疾病。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促進組員對個人的價值觀作出探索,更多的認識自己,並協助他們做出評估,考慮是否要作出修正與改造,鼓勵每個組員因著過往的經歷所產生的刺激來討論和探索個人當前不同的生活處境和問題。同時認識自我情緒,學會調節情緒、情緒放鬆的技術,學習認知改變和認知重建的方式方法,對舒緩壓力,調節焦慮情緒起到較好的效果。三是團體心理輔導對孤獨與自我封閉心理的改善。孤獨是指個體因主觀上感到受人排斥、否定的情感,是個體違背主觀願望,被動的獨立於群體之外而離群的心理體驗。在問卷測試中有1/3的貧困生對“我孤獨時卻沒人與我在一起”和“我對其他人失去了興趣,並不關心他們”等作了高分選擇,這表明高校貧困生孤獨無助的情感體驗較多。有些貧困生在面對困難壓力時,常常會表現為敏感多疑、沉默寡言、自我封閉、痛苦孤獨,他們感到自己不被別人接納,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閉自己,不願和別人接觸,獨來獨往,也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圈子裡,常常給人以難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覺,在顧影自憐的自我體驗中越陷越深。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成長過程中,社會性學習都是重要的歷程。而社交技巧的發展,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具有很重要的治療功能。在活動參與中,成員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學習情緒管理及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以增進正確生活管理的能力和良性的人際互動。例如在角色扮演中,組員可以充分討論寢室同學之間矛盾衝突的發生和處理,學習如何向僱主求職,可以學習如何向長輩表達不同的意見,可以學習如何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如何開口邀約異性和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對團體成員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學習和體驗。對於一些缺乏親密人際關係的組員來說,小組可能是為他們提供了人生第一次的機會經歷人與人之間的坦誠和關愛,而這種真實而溫暖的關係,往往會令這些人改變對人與人交往的看法,以致在社交生活中有新的態度和行為,在實際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情緒方面都能有所借鑑。四是團體心理輔導對妒忌、敏感心理的改善。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高校貧困學生的心智發展大體有兩個走向:一是意志堅強,樂觀向上,將苦難當成生活的磨鍊;二是受制於自己設定的消極暗示,感覺世界太不公平,情緒往往比較極端,妒忌、敏感心理嚴重。而有第二種傾向的在整個貧困大學生中佔有相當比重,他們的社會公平感嚴重缺失,認為在智力、能力方面自己並不比他人差,而有的人可以生來就吃得好、穿得好,自己只能勉強果腹,只能穿舊衣服,從而更容易產生敵對心理和逆反心理,陷入極端的境地。有時,只是同學間無意的說笑,他們卻認為那是對自己有意的傷害,這不僅對其生活學習不利,還會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各種團體活動,使成員認識自我情緒,學會調節情緒、情緒放鬆的技術;學習認知改變和認知重建的方式方法,體驗如何信任自己和別人,幫助成員學習如何在開懷、體諒、真誠、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做出直接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充分感受一份歸屬感與被接納的感覺,從而使他們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四、結論

  第一,根據症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結果分析,貧困大學生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和偏執等症狀因子有顯著性改善,團體成員輔導前後SCL-90測試的總分也有顯著性改善,提示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對成員心理狀況的改善有積極效用。

  第二,團體成員自尊狀況的改善。自尊來自他人的積極的關注形式,貧困生的社會因素、家庭關係、自身能力、自我意識影響自尊,自尊水平對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有一定的作用,與自我和諧、應對方式有關聯。因此,我們可利用社會支援資源,提高大學生自尊水平,減少貧困生的心理問題。

  第三,團體心理輔導模式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從主觀問卷結果分析和部分學生的訪談結果看,通過團體的互動作用促進團體成員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接納自己,獲得對自我更為適當的看法。團體諮詢活動也能更好地提高成員的社交技巧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培養成員的歸屬感與被接納感,鬆弛他們的緊張與不安,更有信心地面對貧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懂得“出身無法選擇,態度可以選擇”。此外,團體諮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拉近了諮詢與生活的距離,增加了實踐作用,使得諮詢較易出現成效並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社會支援方面,貧困大學生所獲得的主、客觀支援總體上低於非貧困大學生。相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援是個體產生心理危機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來源。一個人從社會、他人獲得的支援和幫助越多,就越能克服困境,心理就會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團體心理諮詢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交技巧訓練、挫折訓練以及運用理性情緒療法澄清非理性認知等活動,提升了成員被支援、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在主觀支援的維度上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並進一步對團體成員的心理健康產生良性影響。雖然本研究的取樣較小,也缺乏長期的追蹤調查,團體心理諮詢對貧困生社會支援方面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但是,本實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為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的推廣和應用,做出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索。

  參考 文獻 :

  [1]杜志麗,賀思輝.某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及防禦機制的相關研究[J]. 中國 學校衛生,2006,***02***.

  [2]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社,1992.

  [3]白羽.改變心力——團體心理訓練與潛能開發[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4]張蘭君.貧困大學生焦慮水平與社會支援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0,***03***.

  [5]宋尚貴.低收入大學生社會支援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 臨床心理學雜誌,2002,*** 03***.
 

藤球的起源歷史
何首烏的副作用與禁忌
相關知識
團體心理輔導論文***2***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研究論文
中小學學習心理輔導論文
中小學學習心理輔導論文例文
學生心理輔導論文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_心理減壓團體活動策劃方案
淺談留守幼兒的心理輔導論文
團體心理輔導心得體會
學習團體心理輔導心得體會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