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中國古代的醫學與養生學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古代名人是如何養生的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古代名人的養生之道,看看他們的養生筆記,歡迎大家的閱讀!

  古代名人的養生之道

  命運坎坷意志堅強——李清照

  李清照的文學創作非常豐富,包括詩、詞、散文等,以詞作最為後人稱頌。18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生活相當美滿,夫婦唱和詩詞,鑑賞書畫金石,在丈人中譽為夫妻的楷模。後金兵入侵,家鄉淪陷,舉家南遷,而且丈夫突然病死***趙明誠死時她46歲***,使她身心都受到極大的打擊。

  可是,她支撐著、抗爭著,活過了古稀之年。李清照的養生、長壽得助於她自幼喜郊遊,併為多種技藝的愛好者。由於喜歡戶外活動,常常接觸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鍛鍊以外,也養成一種豁達、豪放的性格。晚年的李清照,雖生活在國破家亡的境況中,但由於她自幼養成的豁達大方的素質,使她以一弱女子而能經受風霜雨雪、天災人禍的打擊,而意志卻更堅強,得到古稀之壽。

  鍛鍊使書聖壽至古稀——顏真卿

  顏真卿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愛國政治家、詩人和書法家。公元785年,時年76歲的他不幸被圖謀叛變的軍閥李希烈縊死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龍興寺。顏真卿從小喜愛體育運動。

  公元784年,正當顏真卿75歲誕辰,親友們紛紛前來祝賀。他非常高興,不僅給人們表演了書法,也表演了體操絕技。他先叫家人搬來兩張太師椅,立身在兩椅的中間,用兩手握著椅背,連續做了百餘下“屈臂撐”。接著又叫家人抬過一張空床,他用雙手按著床的東南角,兩腳用力一蹬,身體輕快躍過床。這“跳馬”表演,他重複做了五六次。

  隨後,他用一張寬約3尺餘的席子將自己的身體圍起來,直立地上,說道:“看我跳出去!”只見他兩手稍為一按,雙腳順到用力一蹬,早已飛身跳出高達3尺餘的席子,輕巧地雙腳落地。顏真卿堅持鍛鍊,直至古稀之年仍體魄強健,技巧超人。

  旅遊文學家——袁枚

  袁枚是我國清代中葉的著名文學家。袁枚從青少年時代就熱愛大自然,常在風光秀麗之處構思詩文。中年之後脫離官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遊山玩水達40年之久。70歲還從安徽、江西,到廣東、廣西、湖南遊了一大圈,途經風景勝地黃山、廬山、羅浮山、桂林、洞庭湖,一路尋幽訪勝。

  回家之後躊躇滿志,寫下:“自覺山水膽足誇,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萬三千里,聽水聽風笑到家。”袁枚80歲時仍然能徒步登山,步履穩健。清代學者為其80大壽寫的兩句賀詞是:“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加上他心情怡靜,樂觀無憂,使他享有82歲的高齡。

  歐陽修養生倚“五友”

  歐陽修愛好廣泛,博學多才。對“琴、棋、書、畫、詩”這文人“五友”無所不通。他由於不得志,心情鬱悶不暢,久之患上了“幽憂之疾”,多方求醫,不見好轉,痛苦之極,別無良方。為解除煩惱,他便操練這“琴、棋、詩、書、畫”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覺病已痊癒。他在《送楊序》這文中寫道:“予常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他勸人以“五友”為伴,防病養生。

  他在《秋聲賦》中寫道:“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憂多思之老,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長生之法。”他在告誡人們過多的憂傷會傷害心靈,過重的勞動會傷其體形,一個人的智慧與體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是多愁善感,則青壯年會加速老化;老年就會加速衰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則是長生方法也。事實證明,他的話是正確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鬱之人甚少高齡,能以“五友”為伴者,則長壽者多也!

  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證明:健康、優美、悅耳的歌聲、琴語對神經系統是個良好的刺激,並反射性地影響人體而表現出興奮、抑制、降壓鎮痛、消除疲勞、增進食慾等功效。練習書法、繪畫、下棋、作詩、不但陶冶的情操,增進美好情趣,而且對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又何樂不為呢?

  人生得意須盡歡——李白

  自古以來,我們強調通過各種方式愉悅身心,進行養生。其中,彭祖提出通過養心來養生。這裡的養心實際上就是指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李白遊仙、豁達的人生“境界”恰恰是養生所強調的主要方面,特別是在競爭激勵、生活節奏快的現代社會,尤其應該研究、學習、借鑑李白人生境界對於養生的積極方面。另外,李白遠大的理想,積極的心態,不斷進取的精神,永不停止的追求,堅持不懈的意志,不屈服的品格,以及豪爽的性格,豁達的胸懷等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教育意義。

  通過探討李白景物詩中景物作為主觀感情的投射、心境的外化、個人心理世界或世相的象徵等方面的生命意識,來說明李白懂得生命的本真狀態。其中,遊仙在李白一生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李白的遊仙活動與李白的獨特個性有直接的關係,而李白的“遊仙”境界對於養生具有不可忽略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從李白道教活動和終生崇道來說,蜀地自古以來濃厚的崇道之風對李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道家是中國養生大家,道家的養生在養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古代名人的養生故事

  玉泉啄齒度長年

  什麼叫“玉泉”和“啄齒”?前者就是唾液,後者則是叩齒。古人認為,吞嚥唾液可以養生;每日上下牙互相輕叩27或36次,亦有益於健康。據張華《博物志》載:“***操***好養性法,亦解方藥,招引方術之士。廬江左慈、譙郡華佗、甘陵甘始、陽城郗儉,無不畢至。又可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他還積極向術士們學習養生之術,“間行其術,亦得其驗”。其中最具象的方法,是敦煌太守皇甫隆教他的“玉泉啄齒法”。

  曹操曾寫信向皇甫隆求教,皇甫隆回信:“要想壽命延,朝朝服玉泉”“朝朝服食玉泉啄齒......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而吞之,啄齒二七遍。”曹操有無去照做,趙炎無法知道,他僅活了65歲,不算高壽。但這個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曾被後世不少人借用。如蘇東坡說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明代名醫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齒漱口,唾滿咽之”,能使人耳聰目明延年。清代長壽皇帝乾隆,年過八旬,其養生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少近女色多讀書

  這是南朝梁武帝的養生法門。如果說在歷代皇帝中,乾隆***89歲***是長壽冠軍的話,那麼,85歲的梁武帝就是亞軍,史稱其80歲還能騎射弓馬、上陣征戰,絲毫不輸與廉頗、黃忠等古之老將。

  所謂多讀書,取其“聚精會神”之意,最早的醫書《內經》就有“聚精會神是養生大法”之說。研究證明,勤於讀書能促進“腦運動”,有點象“氣功”入靜一樣,輸送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帶動血液迴圈,能使全身保持協調統一,延緩衰老,預防痴呆症。

  梁武帝讀書,那是手不釋卷的,“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讀書不但多,而且精。陸游曾說“病中書卷作良醫”“讀書有味身忘老”,大概就是跟梁武帝學的。有趣的是,陸游也活了85歲,跟梁武帝一樣。

  梁武帝還有一招,就是少近女色。他後宮裡有那麼多美麗的大小老婆,卻4次捨身人寺當和尚,真的是一心向佛嗎?未必,恐怕“老驥伏櫪”,志在長壽吧。據說他剛過50歲即停了房事,順應“養心莫善於歡”之理。房事,即性生活。房事養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一大特色。

  中醫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之矣。”這倒讓我想起明清文人的那句戲言:“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梁武帝在治國理政上或許昏庸可笑,但在養生上絕非“愚夫”。

  常聽音樂練書法

  李隆基***79歲***楊玉環夫婦,不光是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同時也是痴迷音樂的聽眾。《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關於練書法的養生作用,趙炎在以前的文章裡有所介紹,這裡不再贅述。有專家曾做預測,若無“安史之亂”,唐明皇很可能會活過九十歲,而楊玉環的壽命想必也不會定格在38歲。

  音樂養生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音樂來調劑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而起到預防、治療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這在我國很早的文字記載中就出現了。戰國時公孫尼有《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張景嶽有《類經附翼》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

  經常聽聽音樂,練練書法,頗有些小資生活的情調,但別忘了,這也關乎健康大事呢,不可等閒視之!

  不拘小節懂幽默

  這方面的名人長壽案例很多,跟李隆基基本同時代的賀知章,享年84歲,其典型性格特徵,就是曠達豪放,不拘小節,還自號“四明狂客”。另一位詩人顧況,活了88歲,特別喜歡玩幽默,白居易被他“幽”了一回,竟然名聲在外了。《幽閒鼓吹》載:顧況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作謁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清代的紀曉嵐,電視劇裡稱他為“紀大煙袋”,典型的搞笑版角色,此君享年81歲,也算高壽了。老紀在生活中壞習慣很多,如嗜煙、嗜肉、好女色等等,還大碗喝酒,很少吃蔬菜和米麵。但紀曉嵐也有正確的養生觀,《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了不少與養生有關的故事。他認為,養生不能照搬書中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辯證施為;做人要豁達樂觀、詼諧幽默,也對養生有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老紀之“心常泰”三字,可謂深解養生妙旨。中醫理論認為,不拘小節之人,必定心胸寬廣而安泰,善於幽默之人,必定心情和順而快樂。伴隨快樂,活得開心,焉能不長壽?

馬的俗語
古人談養生之道
相關知識
古人養生筆記
古人養生經典格言有哪些
古人養生之道
古人養生的祕方
古人養生十忌
古人養生重六節
古人養生長壽十大祕訣
古人養生語錄
古人養生要方
古人養生的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