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貨幣經濟理論的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貨幣經濟理論還遠沒有達到完全洞悉貨幣與實際經濟變數之間關係的程度,但它們所作的有關貨幣經濟分析的種種努力,對於我們更好地瞭解貨幣和進行貨幣的政策效應分析非常重要。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

  

  在主流經濟學理論中,均衡分析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是瓦爾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在瓦爾拉斯模型中,均衡價格形成的前提是市場出清,市場出清的結果是價格均衡的實現。也就是說,在一般均衡理論所表述的完善市場中,均衡將形成的是一組組相對價格。在這裡,貨幣的價值為零,貨幣在模型分析中得不到研究。

  那麼,貨幣對經濟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最早的解釋源於貨幣數量論者,其中以Fisher的交易方程最為著名。按照早期貨幣數量論的觀點,貨幣雖然不會對比價體系的形成產生影響,但會影響物價水平的變化。

  在這裡,經濟活動被人為地劃分為兩個方面: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瓦爾拉斯均衡模型解決的是實體經濟中相對價格的形成,而早期的貨幣數量論解釋的是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並由此形成了“貨幣中性論”或“貨幣面紗觀”。根據該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在無貨幣幻覺的前提下,名義貨幣量的變動,只會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化,不會導致均衡的相對價格的變動。換言之,在經濟分析中,抽象掉貨幣並不影響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貨幣的變動並不會導致經濟變數的實際變化。

  如果真如早期貨幣數量論者所言,貨幣對經濟執行並不起實質性作用,那麼,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與貨幣聯絡在一起的現象又作何解釋呢?一些經濟學家從貨幣的自然演進歷程中,提出了“需求雙向吻合”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最初的“物物交換”經濟中存在一個極大的缺陷,即只有當交易雙方的需求相互“吻合”時,交易才能成功。

  這就使得“物物交換”方式在勞動分工較為發達經濟中的交易費用昂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開始用“間接選擇性吻合”取代“雙向直接吻合”,以降低交易費用,從而導致了一般等價物的逐步形成和貨幣的出現。

  儘管“需求吻合”論對貨幣的產生與演進條件進行了探討,但它並沒有解決貨幣是否會影響實質經濟的執行問題。為了將長期以來經濟學中的這種價值理論與貨幣理論的分離局面統一起來,2O世紀6O年代以色列經濟學家帕廷金***Patinkin Don***對此進行了嘗試。他將貨幣視為一種特殊商品,加入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中,將“貨幣與商品交換”按照“商品與商品交換”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加以研究。顯然,這樣做的結果是可以將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統一到同一個均衡分析框架之中。

  但是,這種分析方法並未被普遍認同,哈恩***Hahn***對帕廷金模型提出了質疑:商品具有正的交易價格,只有當貨幣也具有“正價值”時,將其視為商品在邏輯上才能成立。

  但是,現代紙幣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理論價格為零。將“正價值”為零的特殊商品加入到分析模型中,等於不加入,對瓦爾拉斯均衡也不會產生影響,市場仍然是物物交換的均衡,仍然沒有貨幣理論的地位。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哈恩難題”***Hahn’S Problem***。為解決這一難題,Grandmont、Laroque等許多學者對貨幣正價值問題進行了研究,由此又引發了對貨幣的起源、貨幣性質等問題的深入探討。

  貨幣經濟理論的模型

  1.效用函式中的貨幣模型

  效用函式中的貨幣模型由Sidrauski 首先提出 ,模型假定行為人的效用既來自於對物品的消費也來自於對貨幣的持有。持有貨幣能夠直接帶來效用的原因在於貨幣的使用在“需求雙向不吻合***No 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的交易中減少了購物時間,而時間是能夠為人們帶來效用的。但要增加貨幣持有量就必須減少行為人的消費量或債券擁有量,而這些同樣會為行為人帶來效用。因此,行為人要使其效用極大化,需要在貨幣持有量與其消費量或債券擁有量之間進行權衡。如果穩態下模型經濟的貨幣需求為正,它能為人們帶來效用,那麼,貨幣就具有了正的價值。MIU模型是首次在均衡分析中使貨幣真正具有正價值的模型。

  可以說,MIU模型開創了從行為人追求效用極大化來推導貨幣需求問題的先河,得出了在均衡狀態下貨幣需求為正的結論。然而,該模型的假設前提是,貨幣的使用能減少購物時間,卻沒有直接去模擬為什麼沒有貨幣時交換就會困難。此外,該模型中隱含地假定貨幣是唯一的交換媒介,但模型中並沒有任何明確的限制條件來達到這一目的。事實上,由於貨幣的回報率最低,人們完全可以以非貨幣形式持有財富,而只是在交換時才將一部分非金融資產換成貨幣。如果是這樣,人們最優的決策就是將所有儲蓄都放在生產資本或債券上,而不放在貨幣上。如果所有人都這麼做,那麼貨幣的需求只在一瞬間為正,而其他時候均為零。

  2.貨幣先行***Cash-in-advance或CIA***模型

  為了解決MIU模型中這種內在不相符的問題。人們又建立了另外一種模型——貨幣先行模型。該模型由Clower首先提出,其前提是消費必須使用貨幣來購買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在模型中假設了一個貨幣在先約束,即物品購買量受先前換取的貨幣量的約束。這是人們預算約束之外的另一約束。

  它隱含著兩種限制:其一,貨幣為購買物品的唯一媒介;其二,貨幣必須在物品交換之前換取。繼Clower之後,Stockman發展了不僅消費品而且投資品也要用貨幣來購買的模型 ]。CIA模型表明,如果貨幣供給為一常量,那麼貨幣在該模型中就具有正價值,這是因為貨幣能減少貨幣在先這一約束條件的影子成本。CIA模型的優點在於它保持動態最優分析的同時可以很容易地推匯出貨幣需求。CIA模型與MIU模型一樣,它們並不專門討論為什麼貨幣具有如此特別的功能。但與MIU模型不一樣的是,CIA模型中關於貨幣的正價值並不依賴於任何關於消費和真實貨幣量在效用函式中的可分離性,這就讓模型擺脫了一個不必要的束縛。

  3.世代交疊***Ovedapping Generations***模型

  20世紀80和90年代以來,一些新的貨幣經濟模型相繼形成,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Wallace的世代交疊模型。該模型與前面兩種模型相似,它依賴如下假設:在沒有貨幣時,市場的交換就會有困難。但與前兩種模型強調貨幣在減少購物時間方面所帶來的正效用不同的是,世代交疊模型是從貨幣貯藏手段推匯出貨幣需求而無需依賴任何交易技術。

  此外,前兩種模型強調的是每一時段之內交換的困難性,世代交疊模型強調的則是跨時段交換的困難性。在世代交疊模型中,由於貨幣比其他資產更高效地解決了跨時段交換的困難,因而使貨幣具有了正的價值。當然,模型中貨幣具有正價值的前提是,要求貨幣增長率不是太高,因為貨幣增長率對消費量***或貯存量***有影響,如果貨幣增長率太高,貨幣就不一定是貯存財富的更有效的手段。實際上,在世代交疊模型中,貨幣是非極中性的,因為貨幣的增長有損於貨幣轉移財富的能力。雖然這一模型與前面兩個模型有很大差別,但它對通貨膨脹的害處所得的結論與前面的模型相似。

  4.貨幣搜尋***Search Models of Money***模型

  最近由Kiyotaki和Wright構建的貨幣搜尋模型是從十分具體的交易過程中推匯出貨幣需求關係的 。在那個模型中,Kiyotaki和Wright模擬Jevons關於物物交換中存在“需求雙向不吻合”的情況。該模型認為,人們接受貨幣並不是因為貨幣本身的原因,而是因為人們可以用它來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即貨幣能夠使需求雙向不吻合的交易得以實現。與CIA及MIU模型不同的是,這裡的任何一種商品都可以作為貨幣。也就是說,這個模型主要討論的是實物貨幣***Commodity Money***而沒有考慮紙幣***Fiat Money***。

  實物貨幣既能作為交換媒介,又可作為消費品。從這個模型可以知道物品的內在效能對此物品作為交換媒介究竟有多大影響,這對我們研究紙幣有很大啟示。歷史上首先使用的貨幣全部是實物貨幣,當然,沒有雙重相符性並不意味著人們完全無法進行交換。如果人們找到某種交換媒介,那麼交換依然可以進行。

  例如上述模型中,一種外在的物體如紙幣就可以在其中充當貨幣。Kiyotaki和Wright在1993年發表的論文首先證明了紙幣在搜尋經濟中的正的價值 。在這類模型中,雖然沒有人消費貨幣,但仍然會形成貨幣均衡。當前許多學者都在利用這一模型及其變體研究有關貨幣經濟問題,如Corbae,Temzelides和Wright研究內在貨幣與外在貨幣***Inside Money and Outside Money***問題 。

  5.新興古典貨幣***New Classical Models ofMoney***模型

  儘管貨幣搜尋模型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追捧,但該模型並不能解釋貨幣的起源問題。斯密從分工與專業化的角度以屠戶、釀酒師、麵包師之問直接交換的困難為例對貨幣的產生進行了闡述。Jevons將斯密的表述術語化為“需求的雙向吻合”矛盾。而Kiyotaki和Wright根據Jevons等人關於物物交換的這一矛盾構建的貨幣搜尋模型,卻沒有包含斯密關於分工與專業化是貨幣出現的必要條件的思想。因而該模型並不能解釋貨幣的出現,以及貨幣與分工演進、生產力進步的關係。

  當然,經濟貨幣化與經濟商業化之問的關係也不可能用這個模型來解釋。Borland和Yang在貨幣搜尋模型的基礎上,結合斯密等人的關於貨幣與分工之問關係的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一般均衡模型,即新興古典貨幣模型。該模型認為,只要在足夠長的生產過程中分工水平足夠高,就會出現交易雙方供求雙向不吻合的情形。假定沒有一箇中央出納機制使所有專業生產者同時按瓦爾拉斯價格和數量交割商品,則在完全分工的情形,貨幣將成為必需。與貨幣搜尋模型一樣,實物貨幣的主要作用完全是為了協助下一步的交易。

  從這個模型可以得出,專業化和分工對於貨幣的出現是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條件。而當在足夠長的迂迴生產鏈條中有足夠高的分工水平時,貨幣就會出現。這個模型也說明,人與人之間不存在偏好和生產條件的先天差別時,貨幣也可能因為分工的演進而出現。而哪種商品充當商品貨幣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產品在迂迴生產鏈條中的位置,另一個是商品的交易效率引數。若所有商品的交易效率引數都相同,則處於鏈條中間的商品會充當貨幣;而交易效率引數在商品之間不同時,有最高交易效率的商品將充當貨幣。因此如果法律和政府制度使紙幣及相關的信貸制度能有效動作,使其交易效率顯著高於任一商品時,紙幣就會代替商品貨幣,以促進分工和生產力的發展。


貨幣數量論的主要內容
公積金轉入接收函範本
相關知識
當代西方貨幣經濟理論的特點
經濟文書的特點與影響
什麼是貨幣市場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的特點
喬頓的貨幣供給理論的推導
淺談時間觀流變與當代西方文學發展趨勢
試論讀者問題在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凸顯及其演變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讀後感
迴圈經濟理論論文
計劃經濟有哪些特點及地位作用
什麼是經營租賃經營租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