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練太極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在中國眾多的武術流派中,太極拳可謂獨樹一幟。太極拳法於陰陽而陰陽相濟,以意領勁,“行氣如九曲之珠,無微不至”。太極拳的慢練正是它有別於其他拳術的鮮明特徵,太極拳也因此顯得高深莫測,平添了幾分神祕色彩。那麼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呢?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慢練是太極拳對身體鍛鍊的必然要求太極拳作為一門武術,有著獨特的技擊方法。

  它不同於其他拳種的技擊技術,不以絕對力量和速度贏人,而是講究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利用虛實變化來避實就虛,造成我順人背的主動局面,從而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出奇制勝。太極拳採用的勁力,非區域性之力,而是貫通全身的協調一致的“整力”,也稱為“渾元力”。此即耄耋能御眾之道也!要練好太極拳,先要調體外散亂之勢。習練太極拳的人不見得外形很壯實,但是在格鬥場上卻能贏得乾脆利索。一般幹力氣活的人看起來很壯,卻上不得擂臺,其原因在於:笨漢本力雖大,但僵而不靈。太極拳強調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在練拳過程中,所有動作都與力量運用的方向一致,使周身一家。李亦畲在《架打手要言》中所言:“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不外散;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與兩胯兩腿相隨。”如此多的要領,這還只是書面形式的表述,在拳架的練習實踐中,對頭、頸、脊椎一直到腿、腳、臂、肘、手等部位,都有非常嚴格精細的要求。

  在練習拳架、鍛鍊知己功夫時,必須慢練。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領要求。如果動作做得太快,勁力就不能節節貫通,其變化的細微之處就會一帶而過,達不到周身一家的目的。俗話說:蚋慢功出細活。”學者必須按要求步驟一招一式進行練習,唯有如此,才能練好太極拳。從主觀上講,當身體的筋骨都處在正確位置時,會感到身體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周身猶如灌了鉛一樣沉重,想快已是不能。如果練太極拳動作太快,必有一項或數項動作不合要求,所以動作輕浮、鬆懈。

  調體外散亂之勢以後,還要調體內一呼一吸。太極拳的呼吸,與一般人的淺表呼吸不同,它是深而沉的腹式呼吸。只有每個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由外而內的鍛鍊。而每一個招勢要合於呼吸,必須沉著緩慢。如果動作太快,氣息則不達於四肢百骸,心意、勁力則不能合於呼吸。

  二、慢練符合人們學習的基本規律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孩子們在向我們學習某項技能時,總是不能一次就做好,他們會要求我們慢一點做給他們看,以使他們逐漸掌握要領。成人的學習,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只注意到太極拳師們走架時漂亮的身法,或者發人於丈外的乾脆利落,而忽略了形成這樣結果的學習過程,就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人甚至連一套拳都打不下來,卻熱衷於學習推手,其結果是總不離頂、偏、丟、抗之病,推來推去都是頂牛,不頂牛就捱打,毫無章法可言。太極拳是一種高階的運動形式,在運動過程中,要調動每一個骨節和全身的每塊肌肉,使全身的筋骨、肌肉在意識的指揮下統一協調,而不顯散亂之形。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周身一家的整力,才可能具備太極拳技擊的條件。而這個過程只有在慢練中,才有充分的時間讓我們細心體驗動作要領,使每個動作都勁力飽滿而外形圓活。太極拳合理地運用慢練的方法,使技術要領一點一滴逐漸落實在每個動作上。形式上的慢,實際上有利於“功夫上身”。

  三、慢練是太極拳注重內外相合的結果

  太極拳最重內在鍛鍊,它除了有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外三合”的要求外,還有“內三合”的要求,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究其根本,就是通過專門的訓練達到意、氣、力的統一和諧。意,在太極拳中有兩重意思:一是應用各種正確的要領,在練拳時對自我身體狀態控制、修正、調整的過程;二是在技擊中,對敵我雙方身體狀態做出的主觀反應,謂之戰意,即格鬥意識。氣,是中國獨有的哲學和醫學概念,在太極拳中,指人運用呼吸時的自我感覺和身體的狀態。意、氣、力的合一是太極拳訓練的高階階段,它要求學者運用正確的要領指導呼吸與力量密切配合,以意領氣,以氣運力,最終使每個動作都能意到、氣到、力到,即意、氣、力合一。煉氣,萬萬不可使拙力,和緩、均勻方可力貫四肢,氣達四梢,速則不達。太極拳大師武禹襄先生說:“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其意有四:“一者連不斷,二者細膩悠遠,三者曲折迴環,四者均勻和緩。”正是這一過程的’集中體現。太極拳講究陰陽相濟,既不能渙散無力,又不可用僵死之力。它的勁力是在身體的位置轉變及虛實開合的變化中,配合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形成的整力,也即“渾元力”。發勁如放箭,目不及瞬;而蓄勁如張弓.速則不能圓滿。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要搬起一個重物時,要先調整好身體的姿勢,放鬆身體,慢慢地呼吸,將精力集中於某一點上,然後發力。這即是意力合一的狀態,是精神高度集中的結果。這一過程,正是太極拳練習中一招一勢所應有的狀態,不過更完整、更系統化罷了。只有每出一拳一腳,都能配合全身運動,陰陽兼濟、形神合一,才能練好太極拳。如形意不合,偏剛無柔,或偏柔無剛,雖然有太極拳之形,而非循太極之道,那就不是太極拳。要合於太極之理,必須在慢練中,悉心體驗勁力與身體外形的配合、變化及運用,而後才能有所得。慢練,是進行太極拳內力修煉的必由之路。

  四、慢練使太極拳滿足了技擊和健身養生的雙重要求。

        太極拳柔和緩慢的鍛鍊形式,使太極拳不但達到其他武術運動的目的,還兼有氣功、導引術的功效,對健身養生大有裨益。太極拳對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提高骨骼骨質密度及肌肉力量,平抑血壓,緩解神經衰弱,治療支氣管炎、哮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健美運動、長跑、球類運動固然很好,但是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劇烈運動會造成青少年運動型貧血,妨礙青少年身高的增長,更不適於高度近視、心血管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太極拳以緩慢的節奏,依然能提高人的心肺及其他器官組織的功能,而且可以避免劇烈運動引起的運動創傷,因而它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運動方式。

  更重要的是,太極拳強調意、氣、力的合一,即精神與身體的和諧統一,對人的大腦有很好的鍛鍊和功能恢復作用。一般而言,練太極拳的人到老年不易出現健忘和老年痴呆症。在太極拳緩慢的節奏中,人們形神合一,處在一種寧靜、祥和的狀態中,本身就是一種性情的修養,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太極拳的慢練不僅是形式。

  更是一種科學的方法。是一種可以指導武術運動和其他運動的原則。慢練,使人能清晰地演練出勁力從始到終的軌跡,可以使人從容地掌握每一個動作的技術要領,在慢練中,動作逐漸熟練順達,然後在保持要領的基礎上快起來,達到技擊的速度要求,在此基礎上的“快”才有用。就一項運動技能而言,慢練是掌握技術要領的捷徑。在慢練中,精神和體力容易協調統一,這樣有助於用力、發力,從而發揮人的最大潛在能力;在慢練過程中,體驗自身內在沉穩、虛實的變化,有助於對體力和精神雙方面的鍛鍊。

  太極拳慢練的方法,也可用於其他運動。比如拳擊,當一個初學者練拳時,如果出拳很快,他出拳的方位和角度中存在的問題不易被發現。如果進行慢節奏訓練,教練可以幫助他沿著正確的出拳軌跡慢節奏出拳,甚至可以先不帶力量,等全部要領被他掌握,即他的意識和骨骼、肌肉已經習慣於那種規範的運動模式時,再帶上力量快速發拳,則會非常熟練而用力很順達。

  在健美運動中經常要做負荷練習,呼吸和動作的配合講究發力的順達。所以在做一個新的動作或採用一個新的重量時,建議將動作放慢或者用較輕負荷做慢速的適應動作訓練。這樣可避免運動創傷和呼吸配合不當的憋氣現象。在負荷運動過程中,緩慢用力的“靜力訓練”,是獲得力量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六、太極拳慢與快的關係

  慢練,是太極拳的基本形式。但作為一門武術,它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技擊,所以不可能一成不變進行慢練。那麼應怎樣處理太極拳的慢與快呢?  慢練是太極拳的形式,通過慢練使人身靈敏,而動作圓活、迅速,快是太極拳鍛鍊的目的。慢為本體,快以致用。在學拳初期,掌握要領時宜慢練,練習單式發勁時可快練。注重內功的蓄力訓練時應慢練,形神合一有靜若處子之容;在練習技擊手法時可以快練,出手敏捷有快如脫免之形。

  在技擊訓練中,要捨己從人,根據對手的動向決定自己運動的節奏,“急則急應,緩則緩隨”,“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學拳目的在於技擊的,可以習快練之法。以健身養生為目的,只宜慢練。然而,慢和快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慢練和快練不是對立的,慢是快的前奏,猶如奔豹的伏身匍匐。學太極拳不懂慢練之道,就等於沒有入門。如果不明快練與慢練的關係,不明陰陽相濟之法,則太極拳技擊之道永不可得。

  總之,對於太極拳技擊而言,慢練是它的基本鍛鍊形式,慢練,是達到練體、練技的途徑,快才是根本的目的。慢練,有助於理解太極拳的本體實質,慢練是為了快用。快,才具有攻擊力,才有變化。慢練為體,快捷為用。
 

練太極的過程就是修心的過程
中學物理核能知識點解析
相關知識
慢練太極拳的體會和收穫有哪些
慢練太極拳
男人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
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的練習方法
練太極拳的五大好處是什麼
練太極拳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初練太極拳的知識
習練太極拳時的重心
初練太極拳應克服哪些毛病
訓練太極拳沉勁動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