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克服文化交流障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在國外留學生活如何克服文化差異許多留學生到了國外陌生的環境中,由於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文化適應上花了很多時 間,這不僅影響了學習,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下面小編整理了克服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克服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文化適應的過程

  每個初次出國留學的人都會經歷興奮、文化碰撞和習慣三個階段。根據每個人的心理素質、教育背景、年齡和語言能力的不同,這三個時期可長可短。初次出國的人剛剛踏上異國他鄉往往感到十分的興奮。其心理反應有同一個遊客,對什麼都感到好奇。這時他並沒有真正地接觸當地社會,因而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度也較高。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友好的嚮導,那麼蜜月期很快就會過去***有人做過計算,認為通常是兩週***,隨之而來的便是失望和失落——失落在我們所不熟悉的環境中,衣食住行都要從頭學起。文化的碰撞從生活的小事開始,其影響卻是在人的心靈上。等慢慢地我們理解並習慣了所在國的行為準則,言行舉止也有意識地無意識地向當地文化靠攏,那麼我們就進入了適應期了。我們不再感覺到無所適從,對當地的生活方式不再少見多怪,也覺得自然了,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但在國外留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磨合的時間太長勢必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學習。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文化磨合期較長,而有的人卻能很快地適應異國生活呢這取決於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例如,我們對所在國文化、人情世故、風俗習慣的無知;無法擺脫自己“文化的有色眼 鏡”等。客觀的因素有年齡、語言溝通能力、地理環境等等。一般來講,出國學習的年齡越小,語言能力越強,就越容易適應。另外,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雜交的文化,例如美國的移民文化,這種文化特別容易讓人適應。而另一些文化比較古老和單一,如歐洲的一些本地文化,這種文化對差異的包容性較之前者會差一點。適應這種文化環境中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努力。

  克服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克服文化差異的障礙

  我們不是宿命論者。文化偏見的形成是資訊流通不對稱的結果。如果一個人沒有親身體驗一種異文化,就只能通過他人的經驗或大眾媒介的宣傳來形成自己對這一文化的看法。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有人曾問我中國女人是否還裹著小腳。這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說明他們還沒有獲取關於中國文化的新資訊,因而產生誤解或曲解。但是,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善於溝通,採取正確的策略和手段,就能改變周圍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建議即將跨出國門的學生要儘量在語言和文化上多做準備。例如儘可能多地找機會接觸在華的外國人,請他們介紹他們在中國的跨文化體驗和國外的生活習慣等等。到了國外後,亦要大膽結交當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上儘量做到“入鄉隨俗”。這是一種消除文化壁壘的有效手段。不顧一切地“我行我素”,到頭來只能淪為“孤家寡人”。

  跨文化交流最要避免的兩大誤區。一是仇外,二是媚外。兩者都是文化偏見極端化的表現。跨文化交流,我們應該暫時放下自己的標準去理解他人。但是不等於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而全盤西化。其實,差異並不是件壞事。經驗告訴我們,差異往往引起他人注意和好奇。如果我們能夠把差異轉化為一種溝通的動力,利用好奇來加強溝通,那麼我們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不同的文化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優劣。

  正確的跨文化交流的態度應該是謙虛好學、不卑不亢、以禮相待、勿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的行為。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民族自尊。否定自己的民族自尊決不會換來他人的尊重。

  另外,在國外留學生活中小城市的人對外國人比較好奇,人也質樸,比較容易交朋友。筆者留法期間在北方的某一中型城市度過兩年,在那兒深切地感受到北方人的友好。在遠離祖國的日子裡,每一個留學生都會知道這種友誼是多麼的重要。記得第一次去市立圖書館借書時因為“中國文化”結識了兩點陣圖書館員,她們後來給予我的幫助是我能順利度過適應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到了巴黎後,這樣的機會就少多了。

  大都市的人工作壓力大、外國人聚集多,種族之間的距離也較大,容易讓人感到人情冷漠。所以那些把自己的語言文化適應期放在中小城市的人,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商務與管理溝通技巧
專案管理溝通技巧_有什麼方式
相關知識
怎麼克服文化交流障礙
怎麼克服溝通心理障礙
怎麼克服社交膽怯
怎麼克服社交恐懼
我有社交恐懼障礙怎麼克服
文化交流中我們欠缺什麼閱讀答案
怎麼克服社交恐懼症
考駕照的時候要怎麼克服緊張情緒
如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如何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