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6日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提出了自我意識主要關注於客體與自我的關係,實現了對希臘哲學的超越;提出了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學化,完善了自我意識結構;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和超越

  摘 要: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提出了自我意識主要關注於客體與自我的關係,實現了對希臘哲學的超越;提出了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學化,完善了自我意識結構;提出了自我意識必然面對和解決不同的時代問題。馬克思博士論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頭和馬克思公開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於文字,具體分析了馬克思通過博士論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繼承了黑格爾哲學,又在哪些層面實現了對黑格爾超越。

  關鍵詞:馬克思博士論文;黑格爾;自我意識

  一、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哲學的提出

  人們對於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在其整個思想體系中的地位評價並不高,稱其為馬克思“不成熟時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這種觀點的理由在於,雖然馬克思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下開始用個別自我意識來衝破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也閃現了一些零星的實踐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是哲學的世界化”來說明哲學的世界批判意義,但是這種嘗試仍然是在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基礎上開展的,所以總的說來這時馬克思還是一個徹底的黑格爾主義者。

  事實上馬克思已經在《博士論文》中,對黑格爾哲學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展開了批判的考察。所以,與其說《博士論文》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馬克思思想發展中的一次嘗試性突破,這對於理解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博士論文》開始就討論了關於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懷疑主義三大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定位,在馬克思眼中,希臘哲學看起來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劇所不應遇到的結局,即平淡的結局。在希臘,哲學的客觀歷史似乎在亞里士多德這個希臘哲學中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那裡就停止了。

  馬克思認為,這樣一種理解顯然割裂了羅馬哲學與希臘哲學的內在關聯。這正是他要區別德謨克利特原子論和伊壁鳩魯原子論差別的一個重要動機。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組合和凝聚,以這種眼光看待希臘哲學與羅馬哲學,勢必會得出上述的結論。而伊壁鳩魯的原子則是原子自身的各種變化,是原子的本質與存在的關係,是內在的關係,以這種眼光看待希臘哲學與羅馬哲學,結論很顯然,所謂的羅馬哲學不過是希臘哲學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臘哲學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與太陽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脹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陽的落山不過意味著新的旭日東昇,希臘哲學死亡之處,正是新哲學重生之地。

  《博士論文》中對自我意識哲學的肯定,這一點是和青年黑格爾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馬克思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基本差別,即對人的知識的真理性和確定性上、對待學問的態度和實踐上,以及對反思的形式上。

  ***一***在對知識的真理性和確定性方面

  馬克思認為,在對人的知識的真理性和確定性上。德謨克利特採取懷疑的、不確定的、模糊不清的態度,伊壁鳩魯則採取獨斷的態度,堅持一切感性直覺都具有客觀真實性,感性知覺是唯一客觀的現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道者”。①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德謨克利特懷疑感性世界,伊壁鳩魯則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處,正在於他對自己的認識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說,對伊壁鳩魯來說,唯一真實的東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覺,這是唯一能讓靈魂寧靜的東西,這也意味著,在伊壁鳩魯那裡,肯定人及其主體性的自由是他的理論前提。

  ***二***在對待學問和實踐以及在反思性關係方面

  馬克思認為,德謨克利特由於懷疑感性世界而寄希望於追求背後的真理,因此他不滿足於哲學,並且聲稱要投入到實證知識的懷抱,他試圖在經驗事物中發現因果聯絡,於是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限於客觀的必然性,這也即意味著對命運、天道,對世界的創造主的服從和對人的主體性自由的否定。伊壁鳩魯對於這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肯定人的感性知覺才是唯一的客觀現象,因此他認為沒有必要再到經驗世界中去尋求實證知識,所以他注重偶然性。

  在馬克思看來,肯定偶然性就意味著肯定了人的自由,肯定主體選擇的可能性和多樣性。因為,伊壁鳩魯認為,服務於哲學本身就是自由。馬克思對這個觀點十分贊同,他引用伊壁鳩魯的話說,“在必然性的生活中,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並不是一種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處都敞開著,這種道路很多,它們是便捷易行的”③

  二、馬克思博士論文對自我意識結構的完善

  無論是黑格爾還是馬克思,他們關於自我意識結構的看法存在某種相似性,他們都認為,三大派哲學各自代表自我意識結構中的一環,因此,三大派哲學的整合正好構成自我意識的完整結構。所以,馬克思說:“自我意識的一切環節都得到充分表現,不過每個環節都表現為一種特殊的存在……這些體系合在一起形成自我意識的完整結構”。④

  黑格爾認為自我意識的三個原則:這樣就有三個原則是必然的:***一***思維的原則,即普遍性本身的原則……思維是真理的標準,是規定真理的東西。***二***與思維對立的一方是特定的東西本身,是個別性的原則,也就是一般的感覺、知覺、直觀。以上就是斯多葛派哲學和伊壁鳩魯派哲學的原則……***三***在斯多葛主義和伊壁鳩魯主義以外,存在著第三者,懷疑主義,這是前面兩種片面性的否定。⑤懷疑論在這裡是作為前面兩種片面性的綜合二出現的,但是黑格爾認為長期以來人們對懷疑派的認識是錯誤的,他說:“古代的懷疑論並不懷疑,它對於非真理是確知的;它並不只是徘徊不定,心裡存著一些思想,……換句話說,懷疑對於它乃是確定的,……它並不是懸而不決的,而是斬釘截鐵的,完全確定的。⑥

  也就是說,懷疑論可以洞見自我意識的本質:就是要讓人的心靈和精神獲得拯救與解放。為此,自我意識不太能接受自身之外存在一個決定自身的本質,但是,對於自我意識來說,恰恰就是這種東西。

  事實上,當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出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學化時,他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自我意識結構。傳統的自我意識結構主要關注的是思想與存在的矛盾問題,或者是要從思想上理解真理***斯多亞派***,或者是從個別的感性去理解真理***伊壁鳩魯***,從而使自我意識得到滿足。但馬克思將思想與存在的自我意識結構轉換為理論與實踐的結構,核心在於,不僅要理解真理,從而使自我意識滿足,更重要的是,也要改變自我意識,實現哲學的世界化。同時,改變世界,實現世界的哲學化,使之成為世界歷史的行動,實現自然的人化***徹底的自然主義***和人化的自然***徹底的人道主義***。   三、馬克思博士論文對自我意識雙重矛盾的解決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自我意識的矛盾一方面就是作為現實的自我與作為意識的物件的自我的矛盾,也就是自我在意識中的兩重化,因此,自我意識的目的就在於解決這種兩重化的困境。

  黑格爾對於自我意識二重化是這樣認為的,當我說“我”時,我的意思是指這個排斥一切別的事物的“我”,但是我所說的“我”,亦即是每一個排斥一切別的事物的“我”。⑦這裡確實出現了兩個我,但不是實體的我與意識的我,如此就仍然是自我的主客二重化,而不是自我在意識中的二重化。所謂在自我意識中的二重化實際是指:當我說一個具體的我時,自然也就有了“這一個”我的唯一的意識。然而,同時,我並不是唯一的稱謂,當我一旦被說出,也就意味著,我是一個普遍性,每一個都可以說我,我成了“每一個”我的意識。前者是個體性的,後者是類的,重要的是,它們都是意識,都是思維。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自我意識結構的首要環節就是思維,而不是實體。自我意識作為意識的矛盾就是個體意識與類的意識的矛盾,自我在意識中的二重化就是個體與類的矛盾。

  對馬克思來說,這也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也即:存在和本質、物件化與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⑧。人的現實的二重化仍然面對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個體與類的矛盾。勞動與實踐不是別的,正是人自己的全部類力量。勞動物件也是如此,勞動的物件是人的類生活的物件化。但是,在異化勞動中,人卻被二重化了,異化了。

  問題不在於自我的確證與否定,而在於,無論物件如何不同,自我意識都將物件視為自己,不管是肯定的***同一***還是否定的***異在***。問題不在於自我的確證與否定,而在於,無論物件如何不同,自我意識都將物件視為自己的一種關係,不管是肯定的***自我確證***還是否定的***自我否定***。問題不在於自我的確證與否定,而在於,自我意識將通過意識和實踐既克服意識中的自我異化,又克服現實中的自我異化,實現自我的同一。

  因此,就算存在個體與類、本質與存在、自由與必然、物件化和自我確證、人和人、人和自然的矛盾,它們也是自相矛盾,是自我的矛盾,是內在的矛盾,而不是外在的矛盾。

  排斥不是單方面的,排斥就是雙方排斥,自相排斥,如此,它們就處於同一關係中。在政治領域,如果能達成契約,那麼也就意味著,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雙方終於處在同一關係中,那契約不是別的,就是雙方的共同認可,就是自我意識。同樣,在社會領域,如果能形成友誼,那麼也就意味著,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雙方終於處在同一關係中,那友誼不是別的,就是雙方的共同認可,就是自我意識。其它比如正義等亦復如是。當然,它們仍然存在自我否定的可能。這也同樣適用於人和自然、人和人、存在和本質、物件化與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這類排斥更是自相排斥,因此,它們也就構成這類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同樣的,這種最初的形式仍然具有自我否定的可能。正如自我、自私的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一樣,共產主義則是自我意識矛盾的真正解決。

  不同的時代都有其不同的時代精神,自我意識哲學內容和形式自然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但自我意識哲學的任務卻從來沒有根本改變,那就是,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現在,世介面臨的紛擾遠非伊壁鳩魯時代所能及,與此相比,人類卻正在不斷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面對人類心靈遭遇的種種新困惑,馬克思那一警句仍然振聾發聵:

  只是現在,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懷疑派的體系為人們所理解時代才算到來了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商務印書館,1978.

  [3]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2005.

  [4]張奎良:《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

  [5]王銳生、黎德化:《讀懂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6]姜丕之:《馬克思與黑格爾》,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7]孫伯金癸:《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注 釋:

  ①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6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頁.

  ⑤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第7頁.

  ⑥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第111頁.

  ⑦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第71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03頁.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哲學與人生的小論文
康德批判哲學的影響
相關知識
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論文
淺談數學與哲學關係的論文示例
西方哲學相關的論文2
政治哲學方向的論文
關於教育哲學探討的論文
西方哲學相關的論文
哲學方面的論文題目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