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武術文化遺產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近代以來,在西方體育文化的擠壓之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武術的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大批有價值的武術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伴隨著一些老拳師的相繼謝世,一些依靠口傳心授的文化遺產不斷湮沒;許多珍貴的實物和資料也在不斷流失。,留住武術文化之根,讓武術文化薪火相傳,是我們共同肩負的歷史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對武術文化遺產的大規模保護,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此次論爭使武術在西方強勢體育文化的衝擊之下,贏得了體育領域的一席之地。改革開放後的挖掘整理,聲勢浩大,規模空前,基本摸清了武術的家底,搶救、保護了一批武術文化遺產,對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千年伊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浪潮中,少林功夫積極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一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前,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武術、滄州武術、太極拳和邢臺梅花拳被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再度引起廣泛關注。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澱下來的一種身體文化。人不僅是武術文化的創造者、繼承者,而且是武術文化的擁有者、享有者。因而,在的過程中,必須關注武術文化的核心載體——人,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

  武術文化遺產的“瀕危性”集中表現在“傳承危機”,而解決傳承危機的關鍵是對“傳承人”的保護。武術文化遺產作為活態文化,其精粹是與拳種的傳承人密切相聯的。傳承人消失,原形態的武術文化遺產便不復存在。在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中,曾對一些老拳師拍攝了錄影和照片。目前,又一批的拳種傳人年事已高,若不及時將他們掌握的技法與技能及時地用各種方式存留下來,人亡歌息,人去藝絕,將造成武術文化遺產不可彌補的損失。《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是一名才華出眾的民間音樂家,但僅搶救錄下了6首曲子,他便與世長辭,令人惋惜。對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重演阿炳的悲劇,必須將對拳種傳承人的保護作為工作的重點,提上日程。

  武術拳種繁多,各呈異彩,僅流傳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便達一百多個。面對寶貴的武術文化遺產,必須樹立全域性意識,全面瞭解各拳種的傳承情況,建立傳承人檔案,從整體上對傳承者進行保護,避免僅對部分或少數優秀的拳種進行“圈護”,而淡漠、忽視其他拳種的現象。武術拳種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環境的產物,面對開放的世界,一些地方性的小拳種正在迅速變異或消亡,如果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態來應對武術文化片段的毀滅,那將是對武術文化多樣性的褻瀆,任何的個別圈護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為增強傳承者的責任意識,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武術文化傑出傳人”評選活動,組織有關專家,制定參選標準,舉行頒獎儀式,進行輿論宣傳,讓社會了解武術文化傑出傳人,賦予傳承者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責任。

  武術文化遺產的無形性,給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在時,要運用現代科技,將拳種傳承者所傳習的技法與技能,口頭傳授的內容,直觀、真實地記錄下來,對武術文化遺產實施靜態的“物質化”i保護,為傳承和研究提供資料。
 

  武術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將保護放在第一位,但“保護”的根本目的是讓有價值的武術文化遺產持久地延續下去,保持生命力。保護武術文化遺熊大學體育學院 洪 浩產,不僅在於挖掘和整理,使其通過靜態保護得到持久儲存;更重要的是對能夠持續發展的拳種實施動態保護,使其得以傳承。

  保護拳種傳承者,是傳承機制的一個方面;使武術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有人,即培養“傳習者”是傳承機制的另一個方面。今天的“傳習者”,將成為明天的“傳承者”。武術館校在武術拳種傳習人的培養中將大有作為。可根據實際情況,將某些拳種作為館校的發展特色,聘請種傳承者傳授技藝,積極培養傳習者。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傳承者培養接班人,鼓勵青少年立志成為拳種傳承人,解決後繼乏人的問題。譬如在段位考評時,對優秀傳習者應制定相應條款,給予重視;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時,對被確定為拳種優秀傳習者的考生,在招生政策上,有所傾斜,使傳習者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拳種的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武術文化遺產要得到真正的保護,必須喚起民眾的文化自覺,使其積極參與到武術活動中來。歷史上,門派是武術傳播的主要方式。當前,繼續倡導武術門派,顯然不符實際,但要批判地繼承門派在武術發展中的作用,以拳種為依託,以協會為紐帶,開展社群武術健身活動,加強武術練習者之問的聯絡與交流,發揮武術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促進武術的繼承與發展。

  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教育,對武術缺乏重視和價值認知,造成教育與傳承脫節,形成於計劃經濟時代的“舉國體制”,使中小學校成為競技武術後備人才培養與選拔的基地,造成學校武術教學競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訓練與高難動作抹殺了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多年如一、繁雜難學的套路教學內容,使多數體育教師不能勝任正常的武術教學任務;以上諸多問題造成了“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的尷尬境況。在學校傳承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成為空話。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肩負著傳承民族精神的神聖使命,必須重視對青少年實施傳承武術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保護意識。此外,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應聯合組織力量,積極推進學校武術教育改革,使廣大學生喜歡武術,積極主動地參與武術鍛鍊。

  武術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研究者的專業指導和科學研究。從對瀕危拳種的搶救,到對消亡拳種的蒐集整理研究,再到優秀拳種的扶持振興與開發利用,幾乎保護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研究者的參與和必要的理論指導。沒有研究者的參與,僅僅憑藉著良好的願望與高漲的熱情,很有可能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況。研究者要以是否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是否有利於人類的健康生活為目標,去從事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以新編長拳為代表的現代競技武術,在競賽的主導作用之下,迅猛發展,對整個社會的武術活動形成強大的衝擊。世代承襲的傳統武術尋覓不到交流與認同的機會,紛紛拋棄傳統,效法競技。原生態的武術是武術發展的源泉,研究者要認真鑑別,探尋“原真性”的武術,維護武術傳統。為促進武術的交流與傳播,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對武術進行改造,編排簡單易學、便於推廣的套路,適應當代社會人們的健身需求。

  武術運動管理者在武術文化遺產保護中要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制定武術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武術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要整合全國的武術研究資源,加強對武術拳種的系統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轉化力度。建設國家武術博物館,展現武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進行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教育。

  20世紀80年代的武術挖掘、整理,是在國家體育管理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在地方各級體育管理部門的積極參與下,動員全國8000餘名工作者,耗資100多萬元,歷時3年,開展的“普查武術家底、搶救武術文化遺產”的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依靠政府,很難完成這項艱鉅的重任。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走政府與社會相結合之路,發動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將武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河南省中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的《中華武藏》,就是中國武術協會與企業合作,共同保護與開發武術文化遺產的典範。

  武術是華夏先祖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站在民族傳統體育和世界體育文化和諧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的重要性。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護武術傳承者、培養武術傳習者、發展武術練習者,在武術研究者的指導下,以管理者為主導,發動參與者,吸引投資者,構建以人為核心的武術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動作名稱
中華武術的兩次飛躍
相關知識
保護武術文化遺產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作文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論文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倡議書怎麼寫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優秀作文800字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倡議書範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論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
關於保護文化遺產的公益廣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