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老子讀後感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儲存在《老子》一書中。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餘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後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麼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恆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侷限於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願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麼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於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後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後,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德經》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麼容器,它就會變成什麼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篇二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儲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效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矗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篇三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湧現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國人的思想基礎,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延續至今,此後的人們只能不斷地加以詮釋而沒有更多的創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偉人。

  孔子曾說“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他還這樣讚美老子:鳥會飛我知道;魚會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啊!可見,老子是偉大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應該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爭強好貨,危機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當時種種亂象都歸結到一個原因,即陰陽之道失衡。他經過類比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再到治世者***聖人***和被治者***民眾***之間的平衡關係,冀希望於通過在政治上調節相對應的陰、陽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個他想象中的和諧世界,他把曾經的太平盛世和當時的亂世進行對比,發現問題都出在統治者***聖人***身上,他理想中的聖人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樣,生化萬物而不佔有,大有作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眾則該是心虛無慾、不爭名、不奪利、身體好,有吃有住有田種並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意思就是說: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很多人都認為老子的這種想法很封閉,對於今天的社會來說,這顯然是消極的思想。當今的世界主張開放交流,老子的這一思想就好比我國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後果則是使我國落後捱打。所以不相往來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這一思想是在亂世中提出的。所以我們應該從積極意思上去理解這一思想。我們應該理解為老子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獨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況。老子主張在平衡、長遠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和諧社會,讓國民健康、快樂、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把“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翻譯為讓國民熱愛自己的家園,願意在自己家園生活至老死,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而遷居他國,也就是愛國思想。這樣應該是對這一思想更積極的理解。
 

國學經典道德經讀後感
讀國學經典老子有感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老子讀後感範文
國學經典孟子讀後感
國學經典書籍讀後感
國學經典史記讀後感
國學經典朗誦讀後感
讀國學經典孝道讀後感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
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精選
中華國學經典論語讀後感
國學經典百句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