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有關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教育,這一人類社會特殊的現象,從它產生之後,就一直被人們思索著、探究著。怎樣的教育才是人類進步的企動力?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教育哲學有關的論文,歡迎閱讀!

  教育哲學有關的論文篇一

  教育的哲學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化步調的加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在精神領域卻產生了諸多人格扭曲、利己主義、道德滑坡現象,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於教育的思考。該文以人類的起源與教育的由來為切入點,總結了國內外幾大教育哲學家的思想,並結合當前我國教育的實際現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哲學;道德;價值

  一、教育是什麼

  教育,這一人類社會特殊的現象,從它產生之後,就一直被人們思索著、探究著。怎樣的教育才是人類進步的企動力?在諸多的教育哲學理論中,都逃避不了這樣的本體論問題,正如最基本的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將要去往何方?”。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與人先於教育而存在,卻又源於教育而進步。

  教育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人類產生與發展的史實表明,迄今一切文明,包括教育在內的一切文化現象,都是人在社會關係中的創造物。人與社會及其相互關係是一切社會現象存在的前提。

  勞動既創造了人類社會,又要求傳播和弘揚人類智慧的結晶。為了使社會生產不斷連續進行下去,就得把勞動者紅所獲得的生產、生活經驗和技能傳授給同一代和下一代人。這種繼承和傳授活動,就形成了初始形態的教育。

  二、教育哲學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哲學

  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為人,不僅要求把人視為目的,而且認為人具有行仁的能力,即履行道德規範。他認為人不僅是被尊重的物件、被愛的物件,而且人還是給予愛與尊重的主體。他提倡君子人格,而人格的培養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實現。

  除了為人,為仁以外,孔子還認為“禮”也是教育的內涵,即內仁外禮。在教育方法上,孔子通過實踐發現,因材施教是人發展過程中實施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他通過觀察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天賦條件、家庭狀況、思維方式、智力水平等,從主體的各個方面因素作綜合分析,從而探索出不同的施教方式。

  孔子提倡有德有識,即德育與智育兩者的辨證統一,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統一,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以及終生教育與基礎教育相統一。我想,這就是孔子教育哲學思想辨證的體現。

  ***二***維柯教育哲學

  維柯是18世紀義大利著名的思想家,在教育哲學方面,他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著名觀點。他指出,人文教育的思想前提是認識自己,人文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具有創造性的智慧的人,並強調學校認為教育必須關注公共理性,是指成為人類事物的創造者。那麼,何謂人文教育呢?

  首先,人文教育要正確認識自己。維柯從人士社會歷史文化創造者的教務闡述了人文教育的意義所在,他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使其成為社會歷史文化的創造者,他肯定世界是人創造的。

  其次,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創造了社會歷史文化,人的精神產生智慧,而智慧又是一切科學和一切哲學的根源於前提。

  由此可見,維柯從歷史文化創造者的角度分析教育,認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人的智慧避免人性墮落,人不僅是自然生命體,而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三***杜威教育哲學

  杜威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他一方面思索當時的社會現象,一方面深入研究當時的教育,並最終形成了他的教育哲學。

  杜威通過批判傳統教育的不足,提出了許多新異的簡介。他認為:教育不是個人事業,是社會的、公眾的、政府的責任,是人類社會進步最有效的一種工具。教育是社會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生活的預備,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組和改造。社會生活對人的影響繁雜混亂,因此,學校應成為一個典型的、純淨的、理想的社會環境,以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好的影響。

  總結而言,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站在社會的高度思考教育與哲學的問題,教育哲學研究應拓寬社會視野,教育應貼近社會,應為構建民主社會而貢獻。

  三、總結與建議

  總體來看,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舊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教育理論脫離實際。二是教育思想陳舊。三是基礎教育因升學率的困擾,知識教育遠離社會實際,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厭學等問題。既損害了學生求知慾望和自信心,又延誤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個性的時機。四是德育存在普遍的遺忘現象。

  基於以上各位哲學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與思想,本人提出了以下幾點關於如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一***我國教育應注重社會生活與兒童生活相適應

  我國教育在經歷了“應試教育”的批判思想以後,逐漸走向了素質教育的道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但教育現實還存在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兒童生活的問題。

  在杜威的理念中,教育應貼近社會,我國的教育體制建設也應當如此。教育應注重體現社會生活的意蘊,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的背景,通過各種實踐性活動使學生們樂於從社會本身學習,這才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產物。

  ***二***教育應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社會的不和諧現象與人的認識觀與教育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係。新形勢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所作為,從教育觀念、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發展需求與人的自身發展相和諧為宗旨,以和諧校園文化與校園環境為背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

  ***三***高等教育應注重基礎知識,實施通識教育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以學科的高度分化分門別類的縱向深入為特徵,這種越來越窄、單一的專門化教育,在大經濟、大文化的時代日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新形勢下一定要注意知識的“統一性”、“整體性”。適當的綜合各學科,交叉教學,滲透深入,培養“通才式”人才。

  ***四***高等教育應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

  正如前面所說,當前我國教育的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傾向正迅速增長,學生中道德滑坡現象日益嚴重。由此可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密切結合是當前我國教育的必行措施。要正在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就必須阿紫注重科學教育的同時結合人文教育,是兩者協調、同步發展。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教育哲學有關的論文

語言哲學有什麼作用
關於辦公室裡的哲學
相關知識
教育哲學有關的文章
與哲學有關的文章
與哲學有關的文章
關於教育哲學探討的論文
與計算機教育改革有關的論文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
與哲學有關的畢業論文
古希臘哲學有關的論文
教育哲學方面的論文
教育哲學導論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