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飛舟過三峽的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三峽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利樞紐,那麼古代詩人怎麼寫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註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

  ***4***夜:今夜。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精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

  【賞析】

  此詩是作者李白於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夫人有許氏、劉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關於李白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時,永王李璘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於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會稽,並在永王發動叛亂之後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慫恿李璘割據稱帝意圖昭然。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餘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漁關,生擒哥舒翰。李白五十六歲。歲初,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數次下達聘書,幾經猶豫,終於決定下山入其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終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搏入尋陽獄中。妻宗氏為救其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乃獲釋。宋若思闢白為軍幕參謀,以掌軍中文書事務。並隨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臥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曾兩次贈詩宰相張鎬求救。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於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風這首古詩描寫了什麼景象
仿寫現代詩初中生仿寫
相關知識
李白飛舟過三峽的詩
李白作品中帶月的詩有哪些
關於長江三峽的詩
李白是什麼主義的詩人
李白寫關於春天的詩賞析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優秀範文
長江三峽的導遊詞格式範文
三峽的導遊詞範文
七年級必背古文三峽的翻譯及賞析
李白晚年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