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時跑魚的原因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很多新手在垂釣時,眼看著一條大魚就要上鉤了,正要往上拉時,魚掉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釣魚時會出現跑魚現象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釣魚時跑魚的原因

  一、鉤子變形或變鈍。

  在鯽魚密度很高的水域垂釣時,鉤尖由於反覆的刺魚會造成鉤尖彎曲或變禿,質量差的鉤子甚至會出現鉤門外張的現象,這樣的鉤子在刺魚時會造成刺不深鉤不牢而跑魚。

  部分釣友從節約的角度考慮會將就著繼續使用,甚至對鉤門外張的鉤子也採取用力將其復原的方法而不捨得更換,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一副鉤子上了三四十條魚後就要及時檢查,一旦發現鉤子變鈍或變形,應該立即更換。

  二、魚鉤的綁法有問題。

  綁鉤時應將子線在鉤柄上繞5圈以上,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綁鉤不牢。綁好的鉤子一定要讓子線位於鉤柄的內側***靠近鉤尖一側***,否則,一方面會造成刺魚角度不正確而跑魚,另一方面鉤柄頂端反覆的摩擦也會增加斷線跑魚的機率。

  在使用過程中也應注意,即使綁的時候沒問題,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子線的位置也可能由於反覆使用而改變,所以,使用時要勤檢查勤修正。

  三、竿太硬。

  雖然硬竿有起魚快的優點,但硬竿更容易拉豁魚嘴而跑魚也是事實。如果魚體偏大,使用的又是小鉤細線,斷線或脫鉤跑魚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如果魚的密度不大,儘量避免使用極硬竿,中硬調竿是不錯的選擇。

  四、揚竿動作不規範,揚竿時用力太猛。

  習慣於傳統釣或練習懸墜釣時間不長的釣友,由於基本功不夠紮實,揚竿時多利用整個臂部的力量曲臂後拉,而採用這種動作去適應釣組的小鉤細線和鯽魚的小嘴薄脣,其結果多數情況下會撕破魚嘴或斷線跑魚。

  春季釣魚小建議

  水深

  清明前選1-1.5米深的淺水處做釣點,因為此時深水處水溫還較低,魚兒多喜歡在水溫較高的淺水處活動;清明後可在水深2-3米處放鉤,因為此時梢深的水域也已是魚兒喜愛棲息的地方,當然還應根據當時的天氣來決定。

  選擇釣點

  釣點的選擇對春季垂釣特別重要。在地勢上,宜選沿岸較彎曲的回水處,是魚兒最愛棲息、洄游、逗留覓食之處。

  水草也並非越多越好,密度過大處陽光被水草遮擋,水面陰暗。光禿無草的岸邊也不是魚兒喜歡棲息之處,它喜愛有適度光亮但又沒有強光直射之處。所以春末氣溫已相當高時,背陰的地方就容易釣的多。行家們有句經驗之談,叫做“先陽後陰,先淺後深”。意思是說:初春時應選陽光較充足的淺水處垂釣,而春末夏初時,則應選背陰的較深水域下鉤。

  風向

  春季釣魚選擇釣點時還應照顧到風向問題。在初春階段,迎風處很難釣到魚,而到了春末以後,在風和日暖的時候,迎著微風的水面可能被吹成密層層的細浪,風還會把浮漂的餌料吹移到岸邊來,這就會引來很多的魚覓食。因此,這個時段迎風的水域尤其是有活水流入的水口,是極為理想的下鉤處。

  對落鉤點和垂釣時間的把控

  春季在池塘、湖泊或小河江釣魚,落鉤點離岸的遠近也應根據時段有所改變:初春時氣溫較低,宜將魚鉤落在離岸較近的水域。而春末時節及此後一段時間內氣溫較高,就應將魚鉤甩放的離岸遠的水域中,因為此時魚兒喜歡在較深的水層中活動。

  總之,應根據氣溫的變化而決定下鉤的深淺和垂釣的時間,如上午9時以前和下午4時以後氣溫相對較低,下鉤點應選在離岸較勁的水域;上午9時至下午4時這段時間氣溫較高,則應改在離岸稍遠些的水域去釣。以上只是指有陽光的日子,如果在沒有太陽的陰雨天,就都應在靠岸較近處下鉤。

  釣具的選擇

  春釣使用的釣具,一般採用較軟的手竿,長度以5-6米為好,釣線不宜太粗,可用細些的,魚鉤也不易太大,可用小些的。浮漂宜用木質的或塑料的輕浮漂。

  餌料的選擇

  至於餌料的選擇,最好有蚱蜢、骷髏等昆蟲,如不易捉到,則用紅蟲、蚯蚓、精豬肉也很不錯,總之,應以葷餌為主,也可帶些有香味的糧食。

看過的人還會看:

淡水湖手竿釣魚技巧
春釣鯽魚不打窩的原因詳解
相關知識
引例假時間長的原因有哪些
寶寶不定時午睡的原因有哪些
釣魚時跑魚的原因有哪些
釣魚跑魚的原因有哪些
跑魚的原因有哪些
釣魚時所需的裝備有哪些
一直跑步但不瘦的原因有哪些
跑步腿沉重的原因有哪些
開車時要帶手套的原因有哪些
跑步後小腿骨頭疼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