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走勁發勁規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太極拳勁法有多種,學習,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有助於更深入的學習太極拳。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主要體現在太極拳勁法中,太極拳走勁發勁的規律你瞭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螺旋纏絲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纏絲出自陳式太極拳,圍繞纏絲的特點去練習太極拳,可增添不少妙趣。

  通過螺旋纏絲、摺疊運化、節節貫串的方式,將勁運化到技擊部位後,按太極拳“引進落空合即出”的要求,在技擊對抗中這個勁還不能發,還要等到雙方勁接觸,我方接勁、聽勁、引勁跟勁,使對手勁力落空或斷勁時,才能發勁。

  1.太極拳的接勁

  接勁簡單地說就是在技擊對抗中將對手的來勁接住。具體地說,對抗中,對手運勁向我方靠近,我方迅速將勁運到手的部位,向對方的手靠近,並貼住、粘住對方的手,使接觸點不鬆開,確保我方的勁力與對手的勁力接上。接勁是太極拳技擊對抗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技巧,對方的來勁接不住,就談不上後面的化打問題。

  是否能接得住來勁取決於接勁的角度及手法等執行軌跡、來力大小、技術技巧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接勁的角度

  對手運勁襲來,不能迎面接勁,否則,我方的勁會與對手勁發生迎面相碰而使接觸部位彈開,我方的手就難以貼住、粘住對方,兩個勁根本無法對接上。所以在接勁時,我方出手一定要與對方來勁保持一定的角度***夾角***,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兩勁對接時的碰撞力,這樣手就容易貼住、粘住對方。

  其次是手法及其執行軌跡

  手法及其執行軌跡要圓弧滾肘。手的執行軌跡不能是直線。如果是直線運動,你出去的勁與對方的勁的夾角超不過90°,改變對方勁力執行軌跡,破壞對方的進攻可以,但要貼住、粘住對方,還比較困難。因為這個角度超不過90°,兩個力仍然會有碰撞而使接觸部位彈開,只不過碰撞力比正面接勁時要小而已。

  所以,接勁時手的執行軌跡要走圓弧。夾角最好走到90°至135°之間,再與對手的勁力接觸,兩個勁力在執行方向上夾角小於90°,正向碰撞力沒有了,只有斜向的碰撞力,這樣就比較容易貼住、粘住對手了。

  學習太極拳要注重方式方法,掌握靈活的技巧,心中記得太極拳是後發制人的拳術,這樣便能穩如泰山。

  除執行軌跡外,手法也很重要,因為兩個勁力斜向碰撞後,相互碰撞的兩個勁力,雖然夾角小於90’,但仍有一定夾角,使兩個勁力分開。除要求手走圓弧外,還要求運用手肘旋轉手法,即滾肘。接觸時你一滾肘,勁力沿切線方向出去再與對方的勁力接觸,相互碰撞勁力的夾角又會減小,這樣更容易貝貼住、粘住對方了。

  對方的來力大,速度快,接不住怎麼辦?接不住就閃避。因為你有多高的技術技巧和功底,只能接住多大、多快的勁力,超過限度是不行的。

  2.太極拳的聽勁

  與對手的勁接上後,進入聽勁過程,即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一般來說,我方的勁與對手的勁接上後,即可感知出對方勁力的大小和方向。但如果你的對手是試探動作,你與來勁剛一接上,其劃、、方向消失。你應隨即給對方一點勁,試探一下對手。

  一般來說,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從本能及條件反射的角度講,你一給勁,他同時會給你一個頂勁與之抗衡,他這個頂勁一作用在你的手上,你就會感知出勁力的大小、和方向。感知或試探對手勁力大小和方向的過程,就是太極拳上講的聽勁。當然能否聽得出來,與自己的功夫深淺有關,功夫不到家是聽不出來的。

  3.太極拳的引勁跟勁

  引勁,牽引或誘使來勁向我方縱深前進,將其化掉、落空。具體來說就是,聽出來勁的大小、方向後,保持接觸點不鬆開,手繼續圓弧滾肘執行,來勁執行軌跡及方向就會發生改變,並從圓弧切線方向上被引化掉或落空。

  跟勁,來勁退回,要緊跟不放,逼其出現斷勁。具體來說就是,我方引勁時,對方感到不妙,即將來勁退回,我方仍要保持接觸點不鬆開,手繼續圓弧滾肘跟進,迫使退勁軌跡及方向改變,將其逼到被動位置即出現斷勁。

  引勁跟勁中必須做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才能運化出發勁打擊對方的有利時機。“粘連黏隨”,即在引勁跟勁過程中,保持接觸點不鬆開,引勁中將來勁粘住,跟勁中將退勁黏住。是否能粘得住、黏得住,就是要看你在引勁跟勁中是否不丟不頂。

  引勁退勁中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手領身隨不丟開

  引勁跟勁中,來勁可能沿引勁的方向抽逃,也可能沿引勁的反方向退回,如果我方的勁跟不上,或夠不著,雙方接觸點隨即會分開,就粘不住來勁、黏不住退勁。此時,我方應隨即沿其抽逃或退回的方向,隨曲就伸,進行位移。

  位移中要手領身隨,手需要走多少才至使來勁抽開或退開,身形馬上就要跟上多少,粘住它,黏住它,使其逃不脫,走不掉,直至其落空或出現斷勁。這一點一定要注意與爆發力中的身領手發***或稱內動外發,、腰動手發***規律相區別。

  二是不起強勁不犯頂

  人體所發的力有肢體力、氣力、念力三大類。肢體力在引勁跟勁中,只能用於保持平衡或進行位移,或在保持肢體關節鬆活的情況下,稍發一點與氣力、念力一起去進行引勁跟勁。不能強發肢體力去參與。因為肢體力在三種力中力量最強,並有特定的方向,起強勁會帶來不利。

  第一,強勁一起,強化了勁力的向前運動趨勢,引勁中雙方的勁變成了頂勁。頂勁一出現,我方可能將對方頂過去,對方順勢抽逃而出現丟勁;對方也可能將我方頂過來,我方處於背勢而出現斷勁;也可能出現相持狀態。這樣就難以實現我方引進落空的戰略目的,甚至會使我方處於被動狀態。

  第二,強勁一起,強化了勁力的向前運動趨勢,勁力向其他方向運轉就會受侷限,你的勁變成僵勁,並失去了靈活性;另外,強勁一起,人體關節即出現僵硬狀態,位移運轉也不靈。因此,引勁跟勁中最容易丟勁。

  第三,強勁一起,強化了勁力的向前運動趨勢,你的勁力執行軌跡弧度會減小,再大幾乎要變成直線。你沿直線一折回,即出現斷勁。你的勁一斷,對方就可能發力打擊。

  所以,肢體不能起強勁,只能用念力、氣力及稍加一點肢體力進行運化。念力隨意念走,意念一變念力馬上就變,比較有靈性。意到氣到,氣力***棚勁***也跟著到。肢體力小了,念力可以改變它,意念可以統帥它,大了它硬要往前走,念力無法改變它。不起強勁,才不犯頂,也不容易丟。

  4.太極拳的發勁

  跟勁中,如對方還沒有被逼至斷勁,我方發力時機仍不成熟,對方又運勁向我逼來,我又隨即粘連黏隨,周而復始,直至我方技擊時機成熟,即對方的來勁被引進落空時,隨即合力打擊對方;對方處於被動狀態,無力運勁與我方抗衡而出現斷勁時,隨即發勁攻擊對方。這就是太極拳講的“一空就打、一斷就發”的發勁規律。

  瞭解太極螺旋走勁調整氣血

  在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中,肺呼吸***口鼻呼吸***、體呼吸***毛竅呼吸***、丹田呼吸***俗稱腹部呼吸、實際是胎息***這三個呼吸系統,與自然的、動靜結合的拳勢共同導引,不斷地呼吐肺腑之濁氣,吞吸天地之清氣,使人體丹田處***即會陰穴之上,命門穴前下的小腹內***,有一個良好的衛生環境,更好地運化作功,促使生命的源泉——性腺系統這一重點部位功能得到提高,實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一重要過程,開通經絡氣血津液,達到精、氣、神凝聚,還精補腦。經過這門拳法的洗禮,改善了自身生理素質結構。享受到太極拳帶來的身心愉快,從而深切感到——“太極拳好,是眾多養生術的最佳選擇。”

  “養生術”古已有之,在道教典籍中記載尤多。《道藏》首經《太上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一書中就有“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說。道教因“貴生”而樂於生,樂於養,善於生、善於養,從某種意義上,可謂是“養生之教”。具體表現在養生方術上,則是“寓道於術”。

  “道教養生術的精華,在於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宗旨,以運動鍛鍊內分泌腺為重點,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過程,以達到精、神、氣三寶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為目的”***馬虹語***。陳氏太極拳之所以能成為當代人們養生的上佳選擇,就是因為其丹田內轉功法,源於古代道教養生術文化。正如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卷首《任脈督脈論》一章中所概括的那樣,太極拳是“以易為經,以禮為緯,出入於黃老”,“存於中者,如道家所言,積精累氣,積氣歸神之謂也。人能精神充足,則心、手、眼俱到,無論任何運動,精神自足,絕無疲弊之態。

  不可否認,人在靜樁功之靜態中,確實能體會得到立身中正,意識、動作、呼吸一致及平衡感等,但這較之於拳架運動產生的效果還是有很大不同。丹田內轉功法產生的煉精化氣、煉氣還神、還精補腦的效果,是在動靜結合的拳架中鍛煉出來的,僅僅站著不動,體內的真氣怎能隨丹田內轉得起來,精氣神三寶怎能達得到凝聚?忽視既練內氣、又練拳勢的動靜相合的拳架,對這一活樁功的意義認識不足,實不可取。

  進一步說,無論你對靜樁功多麼虔誠,想通過站樁來全面掌握展現拳架、推手、散手技擊藝術,那是不可能的。正確的練習途徑是:嚴格遵循拳架要領,以拳架練習為主,這樣真氣執行,疏通前後三關,比只練靜樁、不練或少練拳架者效果更佳,同時也為學習推手、散手奠定了基本技術基礎。筆者經過長期的拳架嚴格練習,獲得的體會是:頭腦輕鬆,思維清晰,神清氣爽,精力旺盛,工作愉快,每天都保持一個好心情。而這些美妙,就是來源於能煉精化氣、煉氣還神、實現還精補腦,從而增強生命活力的陳氏太極拳丹田內轉功法。

  傳統的中醫經絡學說,是太極拳勁法的依據。中醫治病極為重視整體意識,講究治標亦要治本。同時認為身心健康者必能適應自然、社會、人際環境的變化,不能適應者,身體定會出現表裡、虛實、寒熱、邪正及心理的不平衡狀態,要使身體和心理這一切不平衡的對立轉化為平衡統一,除了看病要有整體觀念外,還必須遵循“陰陽平衡”治療原則。

  在太極拳書上有說過,太極拳也有講究的是太整體觀念和陰陽平衡。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練拳時要體現拳勢的形神合一整體性,練習者須有:拳理拳法意識,拳架藝術造型意識,拳理拳法與拳技相融意識,技擊藝術意識。具備這“四個意識”且與具體的拳技中每一拳勢的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先後、虛實、開合、剛柔、順逆、快慢這十種關係結合應用,就可以在拳技實踐中總體把握太極拳的整體性和陰陽平衡。

  正如馬虹老師所說:“打拳時要樹立周身一家,內外一體的整體觀,防止‘單擺浮擱’之病,***區域性肢體動作,上下左右內外,互不協調、互不相隨,不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而是手動腰不動,或腿動手不動,不是周身一家***。這就要注意在一系列的螺旋形式中的各部勁力對立統一”; “而且在心、在神、在韻、在功,做到美的造型與美的意境的相統一。打拳的人要心意純正,拳勢工整,陰陽合德,天機活潑,一片神行。”

  四個意識和十大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能完整地落實在拳技實踐中,拳勢的內***神***外***形***合一的整體性和陰陽平衡也就得到解決了,這與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和“陰陽平衡”是相一致的。反之,若少一個意識、少一個關係,就在拳理上犯了“單擺浮擱”之病,就會導致拳勢的整體性和陰陽平衡受到破壞。亦如陳照奎大師所說:“打拳一個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絕不是一個部位的毛病;”“一個部位有錯誤,全身都不對。”而錯了的拳勢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

  精氣神是人的生命力旺盛與否的寶貴物質,如果因為工作繁重、生活壓力而大量消耗,就會出現精虧氣弱,血瘀氣虛,氣血不平衡,經脈不暢閉塞等症狀,繼而就會致腦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漸衰,精血減少,隨之而來的是記憶力衰退、思維混亂,肺活量減小、呼吸急促無力,同時肌肉鬆弛,腹部脂肪增厚,小腸絨毛吸收功能降低,肝臟解毒功能減弱。到了此時,雖然可用藥物治療,但常識告訴我們,任何藥物都有對身體不利的副作用,皆非上佳之法。

  內轉功法,使內氣充盈,氣血互引互行、上下貫通,讓內臟在動靜結合的運動中得到有規律的相互按摩,以拳練精練氣、精氣增強,從而達到氣血、身心平衡。我因為嚴格按照要求練習,且早晚各練一次,基本上做到內外合一,意氣勁貫四梢,增強了肝臟解毒功能,促進了小腸絨毛腺的分泌與吸收能力,三個月後經檢查,炎症餘患徹底根除,全面康復了身體。而更多的堅持練太極拳數年的人,結束了神經衰弱、肥胖症、血脂高等病症的折磨,亦是有力的證明。根據筆者的經驗總結,治癒任何一種病症,科學的藥物治療和科學的太極拳運動相結合,才是最科學的方法,最明智的選擇。如果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在未染病之前,就明智地學習太極拳,掌握這一科學健身法,身體力行,堅持數年,那麼,就不僅是防病於未然了,而是助青少年健康發育、茁壯成長的最佳運動方式。所以,掌握太極拳或教太極拳的人,是自身或他人最高明的保健醫師。如中醫理論所言“上工治未病”也。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其義是從中醫角度說明,人體內部如有不舒適或酸脹麻痛的地方,證明這一部位是因氣血經脈閉塞所致,如無此現象,證明周身經脈氣血暢通無阻。自然,人也就會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根據古代中醫學典籍《內經》對人體經絡的生理機制論,認為經絡是調整人體全身平衡的重要系統。表現在人體脈引有順逆,手足之間經脈互相連線,說明人的氣血“內屬臟腑、外絡支節”。內外互相通應,執行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功能是運氣行血,調整人體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

  太極拳講究“纏絲勁”,在練習拳架時,要求動作不論幅度大小,速度的快慢、走勁的剛柔,手、腿、身法的開合均以螺旋形式出現。如陳鑫講,“太極拳、纏法也”。而這種以“纏”為特色的運動,能使人體從內丹田到軀幹四肢,乃至毛細血管都在順逆纏絲中反覆地左旋右繞,非圓即弧,處處走螺旋,起到疏通經脈,氣血流暢的養身作用。與調整人體氣血平衡,行氣活血化瘀的中醫經絡學說是完全一致的。

  當今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吃、用保健品,書店裡多種氣功功法書籍,對人的身體是有一定良性作用的,但是,筆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嘗試各種保健品和那些少費力或不費力的功法後,再來親身感受一下太極拳,特別是陳照奎家傳的太極拳給人帶來的健康和愉悅後,一定會有“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科學功法,太極拳,卻在有識明師處”的驚喜。

 

練習太極拳重在提高質量
陳式太極拳的內氣及練習方法
相關知識
太極拳的走勁發勁規律
太極拳對健身發勁的要求
如何練孫式太極拳的虛領頂勁
太極拳如何練發勁
太極拳如何練發勁
簡述太極拳的兩種領勁
簡述太極拳的兩種領勁
太極拳的現代發展
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