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傳統醫學與太極拳養生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的養生功效被證實,當今人們習練太極拳的好處是緩解壓力,修身養性,修復身體病灶。那麼,祖國傳統醫學與太極拳的關係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在中華武術史上僅有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太極拳養生卻不可小覷,中醫原理是太極拳的理論依據,練太極拳能延年益壽。

  在時間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當中不斷摸索和積累,形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在祖國傳統文化中,中醫學與太極拳則是其孕育的兩顆璀璨的明珠。而今天,許多經驗性的自然科學由於自身的侷限性,相繼被實驗科學淘汰,而中醫學和太極拳隨著時間的推移卻備受推崇。

  究其原因,這是由於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和本身優勢所決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也在不斷的轉變,中醫學所具有的整體觀念、恆動觀念,辯證論治的思想與太極拳體系中陰陽轉換、剛柔相濟,動靜相隨的理念不僅符合現代人對於醫療、保健的要求,而且相較西醫和國外拳術更顯示出其本身的特點和價值。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符合人體構造,練習太極拳能打通身體經絡,使血液迴圈更順暢,血液暢通則減少疾病。

  倒不是說孰優孰劣。實驗性科學固然看得見摸得著,經驗性科學卻有著豐富的實踐基礎。在實驗性科學的發展的同時,肯定還存在著很多不全面的地方,而經驗性科學往往沒有具體標準,概念模糊,認識不夠全面。我們唯有兼收幷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認識。

  祖國傳統醫學和太極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深受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等古典哲學的影響,而太極拳更是結合易學陰陽五行的變化及中醫經絡學說、吐納、導引等為一體的具有技擊、養生、修心等功能的內家拳術。《黃帝內經》中說“陰平陽祕,精神乃治。”《太極拳論》雲“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二者都在追求著陰陽平衡的狀態,在矛盾中尋求統一。

  不同的是中醫藥是以藥物之偏性,矯人之偏。而太極是通過不斷地習練,從招熟到懂勁,從一陰九陽跟頭棍到五陰並五陽的妙手。中醫與太極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是因為都涉及到人體本身,關乎生命健康,又都發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故有一定互相參考的意義和價值。

  太極拳重視陰陽變化,練太極拳陰陽可調整身心,同時還能提高心理素質,預防多種疾病。

  就拿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特點舉例,中醫學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與完整性,且認為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從生理上來說,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通過經絡“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的作用,組成了以“心”為主宰,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等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臟腑之間,有主升、有主降,有主宣發、有主收藏。既有相輔相成的協調作用,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從而維持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間的動態平衡。同時形體和精神也是一體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心形之主”,它們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響。這是關於人體自身的整體觀念。

  而對於人們生活的自然界,春夏秋冬,晝夜晨昏,地理氣候等以及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與我們人體的生命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大的整體,這就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治病會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就像諸如木火刑金、風邪犯肺、思則傷脾等詞語,分別涉及了多個臟腑之間的影響,外界六氣對人的影響以及情志的影響等等,治療也會從整體上辨證論治。而西醫更加嚴謹和微觀,相應的診斷和治療也更加具體和客觀。

  相較於中醫學在醫學領域的側重,再看太極拳的理論更多的側重於技擊的用法和指導。能更好的掌握太極拳技擊的要領,也就是更合乎規範的練好拳,對我們的拳術的提高和健康也就更有意義。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提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可以看出對於太極拳來說,人的頭頸、四肢與軀幹也是一個整體,上下相隨,互相配合的。類似於中醫五臟屬五行相生相剋互相協調與制約的關係,太極拳也有虛靈頂勁和鬆腰垂臀的相互協調和制約。

  頂勁有利於更好的鬆沉,鬆沉也有利於力沉腳底,使頂勁虛虛領起。類似這樣的矛盾還有諸如手臂的掤勁和鬆肩沉肘***如懶扎衣***、手上的掤勁和含胸拔背***如摟膝的定式***、前拳***掌***後肘的對稱勁***如掩手肱拳、玉女穿梭***等等,幾乎所有的招式都是存在這種相互協調和制約的,也正是這些相互協調和制約的勁,在體內形成一個穩定的整體,讓我們的拳架沉穩鬆柔,肌肉高度協調,像弓一樣在身體各處蓄勢待發,在需要的時候爆發出整勁。

  同樣,不僅我們身體各個部分是一個整體,我們的身體和思想意識也是一個整體。我們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思想意識指導著我們的動作,大指小指的領勁,拳架中的開合,頂勁與鬆沉等等都離不開我們的思想的引導,就像《打手歌》中說“化解來勁隨意動,意動神隨勁相連”。

  甚至在技擊中,對方的動作和來意也和己方變成了一個整體,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從而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我想這就是太極拳中的整體觀念。對於其他的技擊搏鬥,種類繁多,筆者不甚瞭解。相較於直拳、勾拳、擺拳來說,太極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原理大概就是因為身體各處都存在協調和制約的矛盾吧。

  而參考現代健身房運動,大都是建立在運動解剖學的基礎上,針對固定的肌肉或特定的肌群進行固定運動軌跡的刺激,增加薄弱肌群的肌肉緯度和密度,使得特定肌群和相應的拮抗肌群更加協調和穩定,達到健身的效果。而太極拳中也有訓練整體爆發力、耐力、和強度的方法,如太極大杆。至於平常太極拳習練如何更好的結合現代的鍛鍊方法還有待於研究考證。

  而對於太極拳中提到的“氣”的概念,如“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等等,我想只能從中醫學中去尋求解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精氣學說,這時候氣是標示世界本源的抽象概念。如《易經·繫辭》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生”。

  精氣學說對中醫基礎理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十分深刻廣泛的影響。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體內的氣,是一種活力很強、運動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流行於全身,無有不到,無處不有,氣的運動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臟腑經絡等器官的各種生理活動,維持著人的生命活動。

  而經絡則執行著全身的氣血,聯絡著臟腑肢節,溝通著內外上下,傳導資訊,調節平衡。鍼灸中的針法就是使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穴位,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對於太極拳來說,只有我們身體的內氣暢通執行,才使得我們的身體各部分有了相應的功能。

  若出現了挑肩架肘、栽膝頂胯等拳病,則氣必不能暢通的執行,氣不通則無法梢節領勁進行順逆纏絲,從而變成“我揹人順,自為人制”。鍼灸中有“得氣”的概念,指施針部位有酸、麻、重、脹、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

  太極拳習練過程當中,有時也會有指肚發麻發脹等感覺,但不用刻意求之。通過做到太極拳中鬆肩沉肘、鬆胯屈膝、立身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使得我們的內氣在體內暢通的執行,養生上可以起到疏通經絡,養氣怡情等強身健體的功效,技擊上則可更好的引進落空,柔化剛發。

  除此以外中醫與太極拳在技擊和養生方面還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鑑和參考的地方。在推廣上,中醫和太極拳可能會因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說中醫的經絡、中藥的藥性、太極拳中的“虛靈頂勁”和“氣達四梢”等讓現在的人們覺得摸不到頭腦。

  其實這些概念和理論雖然可能通過目前的實驗和科技的手段無法解釋清楚,但是無論中醫也好,太極拳也好,它是樸實的,是勞動人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和方法,並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我們應該去認真的理解,並且不斷客觀理性的去總結和發展,而不要盲目的迷信,以玄解玄,最後弄的連自己也不明究竟了。

  太極拳與中醫學的養生之道

  1、太極拳運動道法自然,平衡陰陽

  中醫養生學作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陰陽學說作為理論基礎, 又以平衡陰陽為養生的核心內容。《素問·生氣通天論》謂: “凡陰陽之要, 陽祕乃固, 兩者不和, 若春無秋, 若冬無夏。

  因而和之, 是謂聖度….陰平陽祕, 精神乃治。”經文強調“保持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無疾的關鍵, 又是養生論的主旨。

  太極拳理論是源於古代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學說,所以陰陽是太極拳運動的核心,是太極拳運動的規律。

  因此, 有太極拳家按陰陽特點將太極拳運動平分陰陽, 將柔、吸、引、化、收、蓄、入、來、退、屈、虛、合等列為陰。

  將剛、呼、擊、打、放、發、出、往、進、伸、實、開等列為陽。這樣的劃分使陰陽概念、陰陽平衡理念在太極拳運動中更具體化, 更富指導作用。

  2、太極拳運動動靜結合,形神兼修

  中醫養生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兼修的養生方式。我國古代著名長壽老人陸游在動靜結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堅持讀書三萬卷, 寫詩萬餘首, 但仍堅持每天練劍, 終生不懈, 最終享85歲。

  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鬆,可以排除內心的雜念及生活中的煩惱。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釋放大腦疲勞。

  《黃帝內經》的養生專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 即所謂“守神全形”、“保形全神”。這說明精神與形體是統一的, 養生必須同時注重形體鍛鍊和精神修養 。

  在傳統中醫養生術中既有以調形為主的五禽戲,又有以調息為主的放鬆功。而中醫學推崇的最高養生方法是形神共養, 太極拳運動恰是一項結合了“導引術”與“吐納術”發展起來的具有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特點的養生運動。

  太極拳在外主動而養形,在內主靜而養神。其外在的肢體運動講究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 整體動作舒緩大方、輕鬆柔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通過外在的肢體運動能夠使練習者全身放鬆, 經絡疏通, 氣血流暢。在內則重視精神內斂, 以意導氣, 以氣導動; 習練過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貫注, 毫無雜念, 通過意識的主導作用進行調息、調身的鍛鍊。

  事實上太極拳的動作節節貫穿, 重心的虛實轉換、剛柔變化、快慢相間、蓄力發勁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的。總之, 意念不止, 動作不息體現了太極拳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的特點, 從而達到內外合一。

  3、太極拳運動調節呼吸,怡情易性

  中醫理論認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問·舉痛論篇》“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說明情志活動失調, 將會影響五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在中醫的養學中非常注重調攝情志。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到調攝情志的要領: “恬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四部醫典》中養生論的“空觀提倡人們需有“無我”的精神修為, 從而杜絕情慾、嗔怒和葷味病因的產生。

  太極拳運動對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首先,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變得深、長、勻、細。同時, 太極拳還講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與動作特點結合起來節節貫穿於運動當中。

  例如: 凡以出為主導的動作均需呼氣, 凡以收為主導的動作則以吸氣為主。腹式深、長、細、的呼吸可以平緩人體內心躁動的情緒, 而呼吸與動作特點相結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將人體潛在的雜念慢慢的轉移到動作的變化當中。

  4、太極拳運動健腎固腰

  中醫認為, 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 腎中精氣的盛衰直接關係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因此, 健腎固腰在養生中亦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太極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極拳運動必須“主宰於腰”, 即太極拳運動需以腰為軸心。通過腰繫的左右抽託, 旋腰轉脊帶動四肢的屈伸、旋轉、收展從而形成的一種以腰為軸的纏繞運動, 會對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產生。

  太極拳養生的好處

  心臟血管系統

  血液迴圈是由心臟收縮,將血液擠壓至組織血管,再流回心臟。如果組織血管很通暢;心臟收縮的作功不必太大,就可以將血液擠壓到各組織。

  反之,如果組織血管有堵塞或變窄,心臟收縮的作功就必須加大,以維持正常的血流。一般的拳術運動,多半是將肌肉緊繃,成等長收縮,組織血管被壓扁,阻力增大,而且運動中,血流量增加,心臟收縮的作功更形增加。

  太極拳則不然,輕靈鬆軟,肌肉成自然放鬆狀態,血管通暢性更好,運動時,心臟反而作功減少。夏威夷大學的臨床研究,顯示太極拳是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最好的治療性運動。

  呼吸系統

  太極拳的呼吸強調是細、慢、深、長。這與臨床上,我們教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的呼吸訓練方法不謀而合。緩慢而細長的呼吸,可以訓練橫膈肌,增加對於疲乏的耐受力。

  另外有二篇文章顯示,長年打太極拳,會減少呼吸的生理死腔,增加呼吸效應。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打拳時,身體上下運動,肺部血流均勻,氣體交換的效應性增加。然而,肺部並不只是氣體交換的器官,也是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

  因此血流分佈均勻,生理死腔減少,不但有助於呼吸的有效性,對於身體的新陳代謝,也含有一定的助益。所以說,對於慢性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太極拳是一種很好的復健運動。

 

如何選擇一位好的太極拳老師
太極拳鑑賞和理論研究
相關知識
祖國傳統醫學與太極拳養生的關係
傳統架子與太極流行架的本質區別
道教養生術與太極拳有什麼關係
太極拳養生的意義
太極拳養生的八大理由有哪些
太極拳養生的幾個誤區
閆芳太極拳鬆沉的關係
太極拳養生的六大方法
太極拳養生的注意事項
太極拳養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