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少林功夫可以說是在我國武術界,是名列前茅的,流傳出來的武術數不勝數,每一種也都是很有威力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說到少林武術,這個詞對大家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詞了。多少年來,一句“天下武功出少林”,曾吸引了多少習武弟子,為此孜孜不倦的習練少林武術。到今天,少林武術依然是中華武術中間一個鮮明的文化記號。

  但是我們剛才說了,少林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而這個悠久的歷史,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近代以來,有關少林武術的歷史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南北朝說;第二種是隋唐說;第三種是元明說。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南北朝說。地處嵩山少室的少林寺,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北魏孝文帝為天竺高僧跋陀所建。稍後據說印度高僧達摩曾經來到少林,由於達摩修持的是禪宗,因此少林寺被稱為是禪宗祖庭。

  那麼由於種種的原因,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少武術論著都把達摩稱為是少林武術的始祖而大加渲染。因此可以說,達摩傳拳是少林武術南北朝說的核心內容。那麼達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據史料記載,達摩是南天竺人,他***種姓***婆羅門,他大概是公元五世紀七十年代來到中國。


  首先到達了中國廣州,然後到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和梁武帝談佛。但是不知怎麼回事,達摩和梁武帝談佛,談的不是很愉快。因此達摩就渡江北上。那麼據史料記載,達摩北上以後,他的活動範圍大概就在今天的洛陽和嵩山一帶。

  具體有沒有到少林寺,史料上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到了唐代,有一部書中間就明確的記載了,“達摩曾寓止少林寺。”這份史料見於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智炬寫的《寶林傳》,言之鑿鑿的記載了這一史料。那麼到了宋代以後,又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增加。

  比如說出現了諸如“一葦渡江”、“面壁九年”以及“只履歸西”這類故事。那麼這類故事也成為了文人筆下的詩文題材。那麼這裡面我們先說一下何為“一葦渡江“。在一些武俠小說中間,一葦渡江往往是用來渲染達摩的一種高超武功,也就是輕功。

  你看,達摩過不了江,他就摘了一根蘆葦扔在江面上,然後就踏在那個蘆葦上,乘風破浪,渡江而去。你看這個功夫高吧?那麼事實上這個“葦”字,在古文中間解釋的是小船。也就是說,達摩是坐著小船而過江的。面壁九年說的是什麼呢?達摩到了少林寺之後,在一個洞裡面,面壁而坐,坐了九年。

  那麼這個地方今天還在,這個洞就被稱為達摩洞。據說由於達摩坐禪的時間太長,他在面壁的時候,對面有一塊石板,他把自己的身影,也印存在了石板上。這個石,也被稱為面壁石。

  什麼叫做只履歸西呢?據說達摩過世以後不久,人們開啟他的棺材一看,棺材裡面沒有達摩的屍首,只留下了達摩的一隻鞋,達摩腳上穿著另一隻鞋,他飛昇了。這種故事無疑在說明,這麼一種文化走向,達摩的這個人不斷的在被增衍、被神化。

  但是我們要指出的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一條有關達摩善武或者說達摩傳拳的故事。那麼達摩和少林武術發生關係,它的原因是什麼呢?按照史料我們可以看到,達摩和少林武術發生關係,可能是由於一部書而引起的,這部書對於一般的人來講,也並不陌生,這部書的書名叫《易筋經》。

  《易筋經》從內容上看,它是雜糅傳統導引,以及武術功法為一體的一本書。關於這一本書的作者和年代,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說《易筋經》的作者就是達摩,這個觀點的依據是什麼呢?寫《易筋經》的序言的一個人***名字***叫做李靖,在李靖寫的序文中間,清清楚楚的說,達摩來到少林寺時面壁,面壁的過程中間傳下禪宗時。

  他說某某人得到我的皮,某某人得到我的骨,某某人得到我的髓,說完以後他就死了。沒多久就在他過世的旁邊,由於年代長久,他面壁的地方坍塌,露出一個鐵盒子。在鐵盒子裡面發現了兩份材料,一份材料名字叫《洗髓經》,一份材料就是《易筋經》。

  所以說《易筋經》和達摩發生關係,就是憑藉著李靖的序言。然而我們知道《易筋經》自從清代以後,《易筋經》在一般的民眾***心目***中間是一本武術祕籍。所以說很可能由此達摩傳武於少林,成了一個最初的歷史原因。

  那麼到了清末,像《少林宗法》、《少林拳術祕訣》這幾本書中間都清清楚楚的寫著達摩傳拳,並且把達摩傳拳具體化,說達摩傳佛教的時候,看到很多僧徒聽講的時候,精神委靡不振,因此,他為了讓僧人鍛鍊傳下了羅漢十八手。清末一些拳譜中的說法,到了民國年間,就成為了許多武術論著的藍本。

  唐豪先生為了梳理少林武術的歷史,連續寫下了《少林武當考》、《少林拳術祕訣》等文章。就達摩和少林的歷史關係進行梳理和廓清。

  在他的文章中是這麼說的“達摩為東來禪祖,其人不偽”但是有些文章說“達摩傳羅漢十八手,乃清季洪門附會所致”這是洪門的東西。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不久,唐豪先生繼續寫出了《舊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一文。應該說,唐豪先生所進行的探究是值得令人所欽佩的。

  時下不少有關的武術論著,把唐代的一本《朝野僉載》以及《太平廣記》中間記述的北齊稠禪師的一句話,作為少林武術南北朝說的一個理論依據。這句話是什麼呢?這句話在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其拳捷驍武勁”,從而推導少林武功就發端於少林寺的建寺之初。

  為了對於稠禪師“其拳捷驍武勁”有個全面的瞭解,我們不妨對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有一個基本瞭解。稠禪師本來是鄴人。鄴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他從小就出家了,他出家的寺院當時有很多和他年齡差不多的和尚。這些和尚每每有空的時候,他們相互間就角力“騰逐為戲”。

  大家知道角力是什麼呢?角力在中國古代就是指一種兩兩相當的角力。角,技藝的人體活動方式,後來被稱為角抵。到了近代又被為相撲。它的內容非常豐富,角力不僅僅是摔跤,它其中包括了摔,包括了打等等。由於當時的稠禪師他年齡小,人又可能長的非常瘦弱,經常受到欺負。

  因此稠禪師非常羞愧,有一天,他來到大殿中間,把窗戶關上,把門關上,抱著金剛的腳就發誓,“我身體瘦小體力也弱,經常受到那幫人的欺負,我非常羞愧,這樣的話,不如讓我死了。金剛呀,您是以力而聞***名***您應該保佑我。我這麼辦,我現在抱您的腳七天,您如果不給我力量,我就死於此地,我不回去了。”

  說完這個話後,就從內心默默祈禱。等了一天沒什麼動靜,兩天沒什麼動靜,但是稠禪師絲毫不懈怠,一直等到第六天,天矇矇亮的時候,據說金剛現身了。金剛手裡拿著個大碗,碗裡放著滿滿一碗的瘦肉,他就對稠禪師說:“你是不是希望得到很強大的力量啊?”他說:“是的,我非常想。”

  金剛又問稠禪師:“你能夠吃肉嗎?”“吃肉不行”金剛問他:“為什麼不行啊?”稠禪師說:“出家人不能夠吃肉的。”金剛不管這個,拿著大碗,然後拿著個小刀,把肉切開以後,就非得讓稠禪師吃。稠禪師因為金剛人又大,形象又很恐怖,很害怕不敢不吃。慢慢的就把這碗肉吃完了。

  吃完了以後,金剛就對他說:“現在你已經有很大的力量了,希望你能夠維護佛教,扶持佛教。”說完金剛就沒有了。等天大亮以後,稠禪師就回到他原來住的地方,很多和他一起打打鬧鬧的人就問:“你這兩天到什麼地方去了?”稠禪師沒有回答。不久他們就到大堂裡去吃飯,吃完飯以後,那些小和尚又像往常一樣想欺負戲弄稠禪師。

  稠禪師說:“我現在有很大的力量,恐怕你們擋不住,別跟我鬧。”同輩的人就跟他玩,發現他的筋骨,他的力量確實非同一般,就非常驚異。稠禪師看到大家都很驚異,他說:“這麼辦吧,我給大家演示一下”史書上是這麼描述他的這種神奇功能的“稠禪師橫蹋壁行”什麼叫橫蹋壁行呢?就是說,牆壁他可以橫著這麼走,走多少呢?走數百步。

  由西到東走數百步,然後又往上跳,手可以抓到大梁,可以跳好幾次,然後還可以舉起很重很重的東西。其中提到“其拳捷驍武勁”,就是說他的出拳非常之快,非常之有勁力。看著稠禪師這種神奇的武功,當年欺負他的一些人就很害怕,不敢仰視他。應該說,稠禪師的武功從這些材料來看,達到了一種非常神奇的境界,那麼這一段記載,不乏一些神祕的色彩,但是在這裡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寺院並非是少林寺,因為據史料記載,從小落髮當和尚出家的稠禪師,他是三十三歲以後由少林初祖跋陀令他的弟子把他引渡入少林寺的。那麼,稠禪師幼年出家不是少林寺,而在鄴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一帶。

  那麼在少林武術起源問題上,第二個觀點就是隋唐說。一般人士認為少林武術源自隋唐之際,那麼為什麼說少林武術的源頭源自隋唐呢?從史料上看,有人提出這麼兩個問題,第一,隋朝末年的時候,有農民起義軍攻打少林,少林僧就抗拒農民軍起義,從而推匯出,當時的少林僧徒已經有了習武,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唐代初期的時候,以曇宗、志操等少林寺僧幫助李世民抗擊了王世充,並且了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為新建的唐王朝建立了戰功,因此得到李世民的褒獎。隋朝末年抗擊農民軍起義以及唐初幫助李世民這兩個***原因***,就成為少林武術隋唐說的最主要觀點。對此,我們不妨稍加展開。

  首先,隋末少林寺僧抗擊農民軍,我個人認為根本不能作為演繹少林僧徒已經開展習武活動的一個證據,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說抗拒外來勢力對自身生活環境以及人身安全的侵犯,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本能反應。人有本能反應來抵禦外來對自己的財產能及包括對人身的侵害。很難講這種東西一定是習了武才會去反抗。

  既然是本能,它就不一定是習了武才會去反抗。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問題上,說抗擊農民軍是習武的證據是缺乏說服力的,那麼至於在唐初的時候,少林寺僧幫助李唐王抗擊王世充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能否開成是少林武術的開始呢?那麼我們就從史料來看,隋唐之際,有關少林寺的各類記載不少,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發現一條,少林僧徒的習武資料,我們到現在沒有發現一條。

  另外在邏輯上我們也不能夠由於古代某某一個群體,某某一個個人他參加了一次軍事活動,就可以得出這一個群體,這一個人是去習武的。當時少林僧人是否習了武才去參加軍事活動,我們到現在沒有發現材料,那麼有的人可能會說,在唐代不是就有棍僧、武僧這個說法嗎?

  我這裡指出所謂唐代棍僧、武僧、僧兵等等名詞是到了明代以後才出現的詞彙,是明人套用了當時的詞彙把明朝的詞彙套用到了唐代上。我們在唐代的史料中間至今沒發現過這樣的文字記載。

  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能夠***讓***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產生誤解呢?為什麼會把唐代這種幫助李唐王參加的一次軍事活動看成是少林寺的習武開始呢?

  我本人認為可能有下列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 明中期之前的各種文獻中間,我們沒有看到少林僧人幫助李唐王這個事情的評述。但是,隨著明中期以後,少林武術的武名慢慢響起的時候,不少文人在追溯少林武術武源的時候,他們就往往把唐代曇宗、智超等人幫助李唐的這個事情視為少林武術之始。

  比如,萬曆年間的一個進士叫王士性,在他的《嵩遊記》中就這麼寫道:“寺八百餘僧,自唐太宗退王世充賜曇宗官,僧各習武藝俱絕。”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幫助唐太宗打退王世充以後僧人們開始練習武藝,就練得非常好了。同時,同樣為萬曆進士的傅梅在他的《過少林寺》一詩中間也留下了“僧自隋唐好武功”的這個詩句。

  從這個材料可以看出,很多人就把少林寺在明代的武名響起以後,把這一種聲譽就套用到了唐代少林寺之上。

  第二 當時少林僧徒幫助李唐抗擊王世充以後,朝廷對它進行封賞。但是少林僧徒就謝卻了朝廷的封賞,他們說“止願出家行道,不取官位。”那麼這一種做法和清代天地會會簿中間描寫的南少林徵西魯故事的情節基本相同。

  大家知道,以習武活動為特徵的清代天地會在他的內部的傳會材料中間有一個徵西魯的故事。這個徵西魯的故事長期以來在社會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影響,儘管,徵西魯不是一個歷史事實,但是它冠以少林之名,而且,徵西魯的故事也是說,少林僧人幫助朝廷打敗外國侵略以後,謝卻了朝廷的封賞,回到少林寺繼續當他們的和尚。

  這一個情景和唐代的***少林寺僧人***幫助李唐王就非常接近。那麼,這樣的嫁接形成了兩個結果,第一 這個結果為清代天地會的少林寺僧徵西魯獲得了歷史依據。第二 同時也給唐代少林僧徒幫助李唐王賦予了武術文化的歷史語境。本來不一定是練了武的,但是,由於天地會的徵西魯是具有很明顯的武術文化語境的。

  那麼這樣的對接以後,就使得唐代少林僧人幫助李唐王獲得了武術文化的語境,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就是一些社會人士的魚魯之訛。據明人的資料記載,少林武術史上緊那羅王持棍驚退農民起義軍和傳授棍法,這個時候是在元末明初,是在元末的時候,紅巾軍攻打少林的時候。但是,這個事情到了後來,就被某些人整整提前了七百多年,附會到了隋末。

  比如說,像梁啟超他在給當時一個軍閥叫馬良。馬良編了一套書叫《中華新武術》,梁啟超在給馬良寫的《中華新武術》的序言中間,就這麼說。把元末的農民起義軍攻打少林提前到了隋末。

  這一個說法出現以後,武術界的一些人不斷唱和、不斷推衍。所謂的唐太宗用僧眾***用***棍破王世充,說少林寺棍開始於隋唐史冊斑斑可考等等。那麼,中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就是著名的累層的造成古史說,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開始的時候是比較粗糙的,但是越到後來越詳細,這就是累層的造成古史說。

  那麼,我們看一下少林武術,所謂的少林武術從隋唐開始,它的故事到以後不斷的演繹,不斷的豐富、完善,我認為可能也是由於上面三個原因作用被累層的、造成的。

散打拳腿組合動作有哪些要領
有氧搏擊的好處
相關知識
少林武術的由來
少林武術的基本功練習講解
少林武術的歷史
少林武術的套路
少林武術的起源和特點
少林武術的歷史演變
少林武術的基本功練習
少林武術的特點
少林武術的形成與發展
少林武術基本功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