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2日

  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下面是導遊詞範文歡迎閱讀。


  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來觀光旅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髮髻有l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

  設計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岩石。這種岩石叫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麼大佛為什麼能歷經1200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大佛位於凌雲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

  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在大佛身後,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髮髻的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後,還曾經修造了一個高13層的樓閣覆蓋,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

  雖然樂山大佛有著十分完善的保護系統,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因此,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維修,其中工程較大的是1963年的維修。1982年,樂山大佛經國務院公佈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樂山大佛的保護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樂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

  海師堂

  那麼,是誰為我們創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參觀海師堂。

  海師堂裡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樂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們看中間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禪師,他是貴州人氏,當年在凌雲山上結茅為僧。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的凶猛,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發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水患。於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後沒再為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20萬,繼續修造樂山大佛,由於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經費,於是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五十萬兩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後歷經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於徹底完工,並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九曲棧道

  現在大家對大佛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九曲棧道到大佛腳看全景。我們腳下的九曲棧道是同樂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個臺階,最寬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賞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這些佛像神態各異,工藝精妙,可與中國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

  我們已經來到大佛腳下,請大家抬起頭來仰視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壯觀。各位遊客還可以仔細看看最近才發現的位於大佛心臟部位的小佛頭像。

  宗教內涵

  順便,我再給大家講解一下樂山大佛的宗教內涵。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彌勒佛。為什麼要造一尊彌勒佛呢?這和唐代崇拜彌勒佛有密切的關係。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所以人們自然渴望他能儘快降臨人間,全國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彌勒佛像。

  到了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樂山大佛的彌勒身份也因此決定了。

  有的遊客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樂山大佛這尊彌勒佛跟寺廟裡的彌勒佛造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寺廟裡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實在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裡的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

  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中輝煌燦爛的階段,造像著力表現了佛的“神情”。

  樂山大佛溫文爾雅的神情,和藹可親的神態,以及凝思中蘊含智慧,威嚴中帶有慈祥的面容,都讓人情不自禁產生崇敬與親切的感覺。我想大家在驚歎樂山大佛高大與壯觀的同時,還不能不讚嘆它的造像工藝的精美。好了,現在我請大家自由活動,十分鐘後我們沿著1983年新修的凌雲棧道往上走,去參觀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各位遊客,在這裡,我要給大家介紹樂山古代的一種墓葬習俗。

  說起墓葬習俗,大家也許比較熟悉川東長江兩岸的懸棺吧。而在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挖鑿一個方形的洞穴,然後將屍體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結構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而從外部看上去,則是一個個深邃神祕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故而稱為東漢崖墓。

  在樂山範圍內約有上萬座這樣的崖墓,而在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則是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麻浩崖墓,它長約200米,寬約25米,共有544座墓。

  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無論你是樂觀的面對還是悲觀的面對,生死是一個人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人們對死亡的無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種祈求、一種願望,希望死去以後,能過著比生存時好的生活。

  再加上當時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認為西王母、女蝸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說鑿山為室可成神仙,故而這種墓制形式逐漸流行開來。東漢時期,樂山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地處交通要道,人口不斷增加,社會階級關係、政治結構也不斷髮生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響,“忠、孝、仁、信、節、義”觀念最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時孝養,死後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耗費巨資來修建崖墓便應運而生,前後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先抬頭看看這個門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們身後邊的這條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所開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這塊匾是咱們的文壇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題寫的。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認為樂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麼?也許遊客朋友都會不加思索的說——樂山大佛,對吧?是的。而咱們郭老卻說了,能與樂山大佛媲美的只有樂山崖墓。用他當時的話來說:“有搞頭”四川話,也就說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意思。

  所以說,來到樂山除了觀大佛,還應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後兩次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看我右手邊這塊碑文的記載就知道了。我左手邊的這塊石碑所記載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而建博物館。前面這塊門匾上寫的“麻浩崖墓博物館”,是現代學者楊超所寫的。

  現在我們一塊來參觀一下這個墓群的內部結構。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馬圖仿製品,是根據墓裡邊的挽馬圖仿製的,它所表現的意義到了裡面我再給大家詳細介紹。現在到了麻浩1號崖墓。我們眼前的這塊空地,是仿造現實生活修建的陰間生活庭院和花園。門上面有很多的畫像石刻,雕刻技藝精湛絕倫,其功能是引導死者的魂魄,魂氣昇天,形魄歸地,而以形魄歸地為主要目的。

  同時,每幅圖還表現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我們從左至右看一下,這裡邊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這幅“荊軻刺秦王”圖。它反映的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封建倫理觀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來是“西王母賜藥圖”。

  西王母是我們神化傳說中的王母娘娘,是漢代人們心目中保佑長生不死、人丁興旺的崇拜物件。圖上西王母端坐中間,向許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藥。能獲得不死之藥是夢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許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邊的這幅圖就是剛才大家進門時所看到的“挽馬圖”的藍本。大家一定發現該圖與一般的車馬行列迥然不同,圖裡是一烈馬被馬伕用力拉韁,作者以非常簡練的手法,刻畫了馬伕全神貫注控制烈馬的神態和烈馬桀驁不馴的雄姿,這種力量和速度相結合的氣勢是非常有觀賞價值的。

  因此畫氣勢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內。這幅圖也許體現墓主人生前有喜愛獵騎名馬的愛好吧。大家請抬頭看,這座佛的雕像是整個墓室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它通高28釐米,身著通肩天衣、右手作“施無畏印”,表現的是“安樂一切”的意思。這座佛像是我國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而最早的佛像卻出土在樂山崖墓中,證明了佛教在樂山的傳播並不比其它地方晚,這是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史、佛教藝術和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等問題不可忽視的資料。右邊所刻的是鋪首,鋪首一般刻在門樑、門框、門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驅邪,保護主人,門右手邊有一手持掃把的婦人,這是告訴大家,如果要進門一定要先掃掃灰塵,乾乾淨淨,這也表現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現在進了內室,這裡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陽宅而佈置的陰宅。

  當時的人們對死亡、對遺體的認識是:“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體歸於土”,所以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廳、廚房、衛生間等,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雖死猶生的生活。根據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專家們把墓制分為單式制、雙式制。

  就好比我們現在所說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等。墓地的盡頭放著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對夫妻,象徵一個小家庭,死者們就象繼續著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輩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個家族,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擴充套件。如果要容納整個家族,那麼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開闢成一個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個子稍高的客人朋友進來時總彎著腰,那是因為墓頂太低了。

  而進來之後,就寬暢多了,那是因為他們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內高外低,還在地面鑿出排水溝道。請大家再跟我到墓外兩邊的陳列館參觀墓葬時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都是陶製品,唯一的複製品是這個讀書傭。在崖墓發展的不同時期,這些陪葬品的種類、組合形式有所發展,有所變化,大體上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櫃裡陳列的陶雞、陶豬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豬、陶鴨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較多,因為漢代養狗之風很盛行,生時做為寵物,死後放在墓中用以預防盜賊。這裡面最有觀賞價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樓房,從樓房的富麗堂皇、重樓重簷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請大家在這裡自由參觀,參觀完請在門口集中!

  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的範文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他造型廣嚴,設計巧妙,以他不變的體態和姿容,給人以無窮的思索和遐想。

  大家好,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悅導遊,這次我們到的是世界遺產之一——樂山大佛。好,我們出發吧!

  遊客們,這裡是樂山的港碼頭,請看對面的山,那就是凌雲山。請仔細觀察,那就是樂山的巨型睡佛,又叫隱形睡佛。它位於樂山城側的三江匯流處,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雲山、東巖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的胸部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遊客們,我們來到了大佛的腳下,請往上看,大佛通高71米,肩膀寬24米,頭直徑10米,耳朵有7米,勁高3米,指長8.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嘴巴和眼睛的長度3.3米,頭上有1021個髮根。現在大家親眼目睹了,名不虛傳吧!

  據傳: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依江匯合於此,水流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的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至到803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他造型廣嚴,設計巧妙,以他不變的體態和姿容,給人以無窮的思索和遐想。據傳:他老人家為鎮住水妖,歷經千年風霜雪雨,自今仍端坐在滔滔江水畔,靜觀人間滄海桑田。他老人家建國後兩次顯靈,1963年樂山地區餓死人無數,飄屍從老人家眼前流過,老人家不忍看,一夜之間閉上了眼睛。所以,現在你們手裡拿的大佛是閉上了雙眼。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新文組織列為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他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級的璀燦明珠。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以下請你們慢慢欣賞大佛。請不要在景區亂塗亂畫,愛護景區的一草一木,謝謝。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來觀光旅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 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髮髻有l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岩石。這種岩石叫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麼大佛為什麼能歷經1200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大佛位於凌雲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在大佛身後,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髮髻的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後,還曾經修造了一個高13層的樓閣覆蓋,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

  雖然樂山大佛有著十分完善的保護系統,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因此,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維修,其中工程較大的是1963年的維修。1982年,樂山大佛經國務院公佈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樂山大佛的保護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樂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

  那麼,是誰為我們創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參觀海師堂。

  海師堂裡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樂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們看中間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禪師,他是貴州人氏,當年在凌雲山上結茅為僧。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的凶猛,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發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水患。於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後沒再為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20萬,繼續修造樂山大佛,由於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經費,於是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五十萬兩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後歷經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於徹底完工,並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現在大家對大佛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九曲棧道到大佛腳看全景。我們腳下的九曲棧道是同樂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個臺階,最寬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賞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這些佛像神態各異,工藝精妙,可與中國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

  我們已經來到大佛腳下,請大家抬起頭來仰視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壯觀。各位遊客還可以仔細看看最近才發現的位於大佛心臟部位的小佛頭像。

  順便,我再給大家講解一下樂山大佛的宗教內涵。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彌勒佛。為什麼要造一尊彌勒佛呢?這和唐代崇拜彌勒佛有密切的關係。按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他象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釋迦牟尼死後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接替佛祖的地位,於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普渡眾生。佛經上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所以人們自然渴望他能儘快降臨人間,全國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彌勒佛像。到了武周時期,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疏》,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樂山大佛的彌勒身份也因此決定了。

  有的遊客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樂山大佛這尊彌勒佛跟寺廟裡的彌勒佛造像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寺廟裡的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實在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裡的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髮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時尚。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中輝煌燦爛的階段,造像著力表現了佛的“神情”。

  樂山大佛溫文爾雅的神情,和藹可親的神態,以及凝思中蘊含智慧,威嚴中帶有慈祥的面容,都讓人情不自禁產生崇敬與親切的感覺。我想大家在驚歎樂山大佛高大與壯觀的同時,還不能不讚嘆它的造像工藝的精美。好了,現在我請大家自由活動,十分鐘後我們沿著1983年新修的凌雲棧道往上走,去參觀麻浩崖墓。

  各位遊客,在這裡,我要給大家介紹樂山古代的一種墓葬習俗。

  說起墓葬習俗,大家也許比較熟悉川東長江兩岸的懸棺吧。而在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徵是:沿著淺丘、山谷挖鑿一個方形的洞穴,然後將屍體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結構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而從外部看上去,則是一個個深邃神祕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故而稱為東漢崖墓。在樂山範圍內約有上萬座這樣的崖墓,而在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則是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麻浩崖墓,它長約200米,寬約25米,共有544座墓。

  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無論你是樂觀的面對還是悲觀的面對,生死是一個人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人們對死亡的無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種祈求、一種願望,希望死去以後,能過著比生存時好的生活。再加上當時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認為西王母、女蝸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說鑿山為室可成神仙,故而這種墓制形式逐漸流行開來。東漢時期,樂山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地處交通要道,人口不斷增加,社會階級關係、政治結構也不斷髮生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響,“忠、孝、仁、信、節、義”觀念最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時孝養,死後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耗費巨資來修建崖墓便應運而生,前後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先抬頭看看這個門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們身後邊的這條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所開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這塊匾是咱們的文壇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題寫的。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認為樂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麼?也許遊客朋友都會不加思索的說——樂山大佛,對吧?是的。而咱們郭老卻說了,能與樂山大佛媲美的只有樂山崖墓。用他當時的話來說:“有搞頭”四川話,也就說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意思。所以說,來到樂山除了觀大佛,還應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後兩次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家看我右手邊這塊碑文的記載就知道了。我左手邊的這塊石碑所記載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而建博物館。前面這塊門匾上寫的 “麻浩崖墓博物館”,是現代學者楊超所寫的。

  現在我們一塊來參觀一下這個墓群的內部結構。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馬圖仿製品,是根據墓裡邊的挽馬圖仿製的,它所表現的意義到了裡面我再給大家詳細介紹。現在到了麻浩1號崖墓。我們眼前的這塊空地,是仿造現實生活修建的陰間生活庭院和花園。門上面有很多的畫像石刻,雕刻技藝精湛絕倫,其功能是引導死者的魂魄,魂氣昇天,形魄歸地,而以形魄歸地為主要目的。同時,每幅圖還表現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等。我們從左至右看一下,這裡邊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這幅“荊軻刺秦王”圖。它反映的是以“忠孝”為核心的封建倫理觀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來是“西王母賜藥圖”。

  西王母是我們神化傳說中的王母娘娘,是漢代人們心目中保佑長生不死、人丁興旺的崇拜物件。圖上西王母端坐中間,向許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藥。能獲得不死之藥是夢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許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邊的這幅圖就是剛才大家進門時所看到的“挽馬圖”的藍本。大家一定發現該圖與一般的車馬行列迥然不同,圖裡是一烈馬被馬伕用力拉韁,作者以非常簡練的手法,刻畫了馬伕全神貫注控制烈馬的神態和烈馬桀驁不馴的雄姿,這種力量和速度相結合的氣勢是非常有觀賞價值的。因此畫氣勢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內。這幅圖也許體現墓主人生前有喜愛獵騎名馬的愛好吧。大家請抬頭看,這座佛的雕像是整個墓室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它通高28釐米,身著通肩天衣、右手作“施無畏印”,表現的是“安樂一切”的意思。這座佛像是我國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而最早的佛像卻出土在樂山崖墓中,證明了佛教在樂山的傳播並不比其它地方晚,這是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史、佛教藝術和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等問題不可忽視的資料。右邊所刻的是鋪首,鋪首一般刻在門樑、門框、門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驅邪,保護主人,門右手邊有一手持掃把的婦人,這是告訴大家,如果要進門一定要先掃掃灰塵,乾乾淨淨,這也表現了主人好客的一面。

  現在進了內室,這裡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陽宅而佈置的陰宅。當時的人們對死亡、對遺體的認識是:“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體歸於土”,所以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廳、廚房、衛生間等,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雖死猶生的生活。根據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專家們把墓制分為單式制、雙式制。

  就好比我們現在所說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等。墓地的盡頭放著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對夫妻,象徵一個小家庭,死者們就象繼續著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輩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個家族,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擴充套件。如果要容納整個家族,那麼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開闢成一個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個子稍高的客人朋友進來時總彎著腰,那是因為墓頂太低了。

  而進來之後,就寬暢多了,那是因為他們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內高外低,還在地面鑿出排水溝道。請大家再跟我到墓外兩邊的陳列館參觀墓葬時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都是陶製品,唯一的複製品是這個讀書傭。在崖墓發展的不同時期,這些陪葬品的種類、組合形式有所發展,有所變化,大體上分為早期、中期、晚期。櫃裡陳列的陶雞、陶豬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豬、陶鴨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較多,因為漢代養狗之風很盛行,生時做為寵物,死後放在墓中用以預防盜賊。這裡面最有觀賞價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樓房,從樓房的富麗堂皇、重樓重簷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請大家在這裡自由參觀,參觀完請在門口集中!


工廠實習的心得體會範文
兵馬俑的導遊詞精選範文
相關知識
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精選
最新的四川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
樂山大佛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山西蒙山大佛導遊詞範文
無錫靈山大佛導遊詞範文
描寫樂山大佛導遊詞
樂山大佛導遊詞怎麼寫
樂山大佛導遊詞單元作文
樂山大佛導遊詞精選
簡短的樂山大佛導遊詞